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七十多歲當上宰相大器晚成,西漢名臣公孫弘是個怎麼樣的人?

七十多歲當上宰相大器晚成,西漢名臣公孫弘是個怎麼樣的人?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西漢名臣公孫弘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在西漢的時候,有一位老人大器晚成,在七十多歲的時候才當上丞相,這位老人就是公孫弘。在公孫弘四十歲之前,他的仕途並不順利,甚至生計都曾出現過問題。爲了能夠活着,公孫弘不得不以放豬爲生。可見,當初公孫弘是多麼落魄。但是落魄的人生沒有讓公孫弘變得頹廢,他反而更加註重學習。

公孫弘所學屬於儒家,因此他先前的官職也是朝廷徵召的博士。在漢朝的時候,博士這樣的官職就相當於朝廷的儲備人才,或者說皇帝遇到什麼事情了,可以向這些博士們徵詢意見。而這些博士可以給皇帝出謀劃策,雖說沒有實權,但是一旦得到皇帝賞識,這就是一條很好的晉升之路。

七十多歲當上宰相大器晚成,西漢名臣公孫弘是個怎麼樣的人?

公孫弘畫像

而公孫弘能夠獲得博士這個官職,也就保證他時常能待在皇帝的身邊,這也就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待在皇帝的身邊,公孫弘也就能把自己的治政思想傳達給皇帝,這也正是公孫弘年老之後發跡的開始。因爲謙良恭儉,公孫弘終究得到漢武帝的賞識,被任命爲丞相。咱們就從西漢丞相公孫弘的一生入手,探析漢武帝爲何賞識年邁的公孫弘吧!

前言

公孫弘活了將近八十歲,他是病死在丞相的位置上的。在他七十多歲的時候纔得到漢武帝的賞識,一躍而成爲丞相,這在很多人看來都像是一個奇蹟,畢竟七十多歲在古代已經算是高齡了。但是,大家知道嗎?在公孫弘六十多歲的時候,也有一次很好的仕途攀升的機會,只不過被他錯過了。

七十多歲當上宰相大器晚成,西漢名臣公孫弘是個怎麼樣的人? 第2張

公孫弘削竹簡壁畫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記載:"是時弘年六十,徵以賢良爲博士。使匈奴,還報,不合上意,上怒,以爲不能,弘乃病免歸。"

也就是說在漢武帝剛剛即位的時候,年逾六十的公孫弘被派遣出使匈奴,因爲沒能順利完成任務,被漢武帝免職了。這樣的經歷,換成一般人而言,無疑仕途終結。但是對於公孫弘而言,也僅能算是一次小小的挫折。被貶官也就貶官了,公孫弘沒有太過在意,而是回到故鄉繼續讀書、講學。

七十多歲當上宰相大器晚成,西漢名臣公孫弘是個怎麼樣的人? 第3張

公孫弘畫像

可見公孫弘對所謂仕途的得失看得很豁達,而也正因爲他有着這份豁達,纔會有東山再起之時。那已經是漢武帝元光五年的時候,公孫弘再次被朝廷徵召爲博士。這一次,他因爲策論,得到漢武帝的賞識,公孫弘的人生終於迎來轉折。雖然這時候他已經六十多歲,卻也是真正的大器晚成之時。咱們就從西漢丞相公孫弘的一生入手,來看看漢武帝爲何賞識年邁的公孫弘吧!

爲人謙遜,不喜廷辯

何爲廷辯呢?說白了,就是在皇帝面前吵架和爭論。在漢朝的時候,大臣們在朝堂探討事情,往往政見不合的人的就喜歡爭辯,爭得面紅耳赤,誰都不肯服輸。但是公孫弘並不是這樣的人,他不會在朝堂上和人爭辯,因爲一旦發生爭辯,首先會令皇帝感到很難堪,公孫弘往往喜歡揣摩皇帝的意思行事。

七十多歲當上宰相大器晚成,西漢名臣公孫弘是個怎麼樣的人? 第4張

公孫弘畫像

《三家注史記》記載:"每朝會議,開陳其端,令人主自擇,不肯面折庭爭。於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辯論有餘,習文法吏事,而又緣飾以儒術,上大說之。"

可見公孫弘在朝堂上表現得十分恭候謙遜,不與人爭辯的同時,對於很多大事還能有自己的見解,自然也就得到了漢武帝的賞識。有人說,這是公孫弘的一種爲人處世的策略,還有人說,這是公孫弘對皇帝諂媚,逢迎,故意在朝堂上討好皇帝。可小編倒不這麼認爲,在小編看來,這更是公孫弘爲人處世的睿智。

七十多歲當上宰相大器晚成,西漢名臣公孫弘是個怎麼樣的人? 第5張

公孫弘畫像

畢竟,按照我們俗話來說,有理不在聲高。廷辯廷爭也是如此,如果自己本就有理,又何須高聲爭辯。可如果自己本就沒有理,就算爭得再厲害,又能有什麼用呢?而公孫弘恰恰看明白了這些,也就乾脆不去爭辯,那樣反而讓皇帝難堪。還不如先順着皇帝的意思去行事,把皇帝哄高興了,很多事情自然也就解決了。

但是,也正因爲公孫弘的這種處事態度,也就難免引起一些人的非議,甚至還有人以此爲由,在皇帝面前說公孫弘的壞話,這也就讓皇帝難免要猜忌公孫弘了。而公孫弘對那些誹謗他的人,不僅不怨恨,反而以一種很寬容的態度對待。這些誹謗公孫弘的人中,就以汲黯爲首。

巧妙應對,不爲己辯

汲黯在皇帝面前中傷公孫弘,主要是說公孫弘俸祿多,可是家裏蓋的居然還是布被,他說公孫弘這是沽名釣譽。其實汲黯以這樣的藉口來中傷公孫弘,多少有些可笑。畢竟就算公孫弘沽名釣譽,可是也並沒有妨礙到汲黯,汲黯再在皇帝面前這樣說公孫弘,那就是再給自己樹敵了。而皇帝也用汲黯的這一番話詰難公孫弘,再看公孫弘的回答,就比汲黯大氣多了。

七十多歲當上宰相大器晚成,西漢名臣公孫弘是個怎麼樣的人? 第6張

公孫弘畫像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記載:"今臣弘位爲御史大夫,而爲布被,自九卿以下至於小吏,無差,誠如汲黯言。且無汲黯忠,陛下安得聞此言。"

對於汲黯的指責,公孫弘並沒有反駁,反而在皇帝面前誇獎汲黯的忠誠,如此再一對比,皇帝反倒覺得汲黯嫉賢妒能,而公孫弘是一位寬厚長者了。能給皇帝這樣的印象,那麼皇帝怎麼會再聽汲黯的話去詰難公孫弘呢?那麼,公孫弘爲人就真的這樣寬厚嗎?其實,公孫弘只不過給了皇帝一個假象罷了。

七十多歲當上宰相大器晚成,西漢名臣公孫弘是個怎麼樣的人? 第7張

汲黯畫像

公孫弘實際上是有仇必報的人,汲黯敢於在皇帝面前打自己的小報告,那公孫弘自然也就不會放過汲黯,把汲黯當成了自己政敵。但是說實話,公孫弘惹不起汲黯,因爲汲黯爲人耿直,在漢武帝面前敢於直諫。對於汲黯質疑自己的事情,公孫弘雖然心裏氣憤,但是終究沒有因這件事找汲黯的麻煩。

病重之時,請歸相印

如果有人質疑公孫弘在漢武帝面前表現出來的謙遜和寬厚是假的,但是公孫弘對漢武帝的忠誠卻是再真不過的了,這從哪裏可以看出來呢?大家都知道,公孫弘在成爲丞相的時候已經七十多歲了,雖說公孫弘一向身子骨健碩,但是已經即將走到了生命的盡頭。而咱們可以看看公孫弘彌留之際是怎麼給漢武帝上書的。

七十多歲當上宰相大器晚成,西漢名臣公孫弘是個怎麼樣的人? 第8張

公孫弘畫像

《三家注史記》記載:"陛下過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爲列侯,致位三公。臣弘行能不足以稱,素有負薪之病,恐先狗馬填溝壑,終無以報德塞責。原歸侯印,乞骸骨,避賢者路。"

在公孫弘病重之時,他首先想到的是,把自己的相印和侯印歸還給漢武帝。因爲公孫弘是因爲當了丞相,漢武帝才封他爲侯的。按照漢朝想成爲丞相的慣例,必須是在列侯中提拔丞相。而公孫弘在當丞相之前沒有列侯的身份,漢武帝爲了提拔公孫弘爲丞相,就先封了他一個平津侯的身份。

也正是爲了報答漢武帝的這種知遇之恩,公孫弘對漢武帝一直忠心耿耿,以致於公孫弘在自己病重的時候,卻是擔心因爲自己佔據着相位,而耽誤了朝廷大事。此時的公孫弘絕非只是在漢武帝面前做做樣子,而是真的擔心漢朝的選材任賢。他不想讓皇帝爲了他而耽誤了大事。

而漢武帝也並沒有答應公孫弘的請求,而是即便公孫弘病重,也仍然他繼續擔任丞相,直到公孫弘病逝,竟仍是在丞相的任上,可見漢武帝對公孫弘的厚遇。

總結

縱觀公孫弘的一生,咱們也就不難看出漢武帝爲何如此賞識這位年邁的老人了,即便公孫弘七十多歲,漢武帝仍然讓他擔任丞相。因爲公孫弘爲人謙遜,在大家都激烈廷爭之時,也只有公孫弘能夠審時度勢,考慮皇帝的難處,而不是爲了爭朝堂上廷議的一時勝負,而讓皇帝難堪,這體現了公孫弘的睿智。

而對待中傷自己的政敵,公孫弘在皇帝面前也表現出了足夠的寬容。其實,正是公孫弘思考問題方式的與衆不同。他往往能從大局着眼,而不去計較個人得失,最起碼在皇帝面前表現得足夠大度,這正是公孫弘的大局觀。即便有政敵想要抓公孫弘的小辮子到皇帝那裏去打小報告,卻也奈何不得公孫弘了。

七十多歲當上宰相大器晚成,西漢名臣公孫弘是個怎麼樣的人? 第9張

發奮讀書的公孫弘畫像

而公孫弘更表現出了對漢武帝的忠誠,尤其是在他彌留之際,要求皇帝收回自己的相印和侯印,仍爲朝廷大事着想,就連漢武帝也十分感動,不僅沒有收回他的相印和侯印,反而告訴公孫弘好好養病,朝廷中的很多大事還離不開他這位丞相,而最終公孫弘也死在了丞相的任上。而這也正是公孫弘,一個睿智、寬厚和忠誠的大臣和長者,漢武帝又怎會不賞識他呢?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