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清朝能入主中原真的只感謝吳三桂一人嗎 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助攻”

清朝能入主中原真的只感謝吳三桂一人嗎 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助攻”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李自成和清朝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公元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極其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中原大地封建政權發生多次更迭,而最終的贏家卻是關外少數民族政權大清。大清王朝之所以能夠“笑”到最後,固然與其自身努力和優勢有關,然而我們不能忽視的是,其他政權關鍵時刻的“掉鏈子”確實對大清的成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其中一個重要的“助攻”就是來自李自成的重大失誤。

衆所周知,大清王朝幾乎是在不費兵卒的情況下通過“天下第一關”山海關的,主要是因爲鎮守山海關的前明平西伯吳三桂降清,大開山海關門戶,清兵得以從容入關。而且當時的情況是李自成親自率軍攻打吳三桂,就在吳三桂奮力抵抗而漸漸不支之時,吳三桂“援軍”清兵拍馬趕到,然後以摧枯拉朽之勢擊退大順軍隊。兵敗如山倒的李自成在紫禁城匆匆稱帝之後,一把火燒了宮闕,然後倉皇西撤。

清朝能入主中原真的只感謝吳三桂一人嗎 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助攻”

1644年,明末形勢圖_圖

一直以來人們津津樂道的是吳三桂是什麼原因投靠大清,究竟是因爲京城老家被抄,老父吳襄朝不保夕,還是“衝冠一怒爲紅顏”只因愛妾陳圓圓被擄?這段歷史真相已很難查明。但是,這裏有一個關鍵問題是不應被忽視,那就是本來佔得先機的李自成怎麼會讓吳三桂從容叛清?將山海關如此重要的關隘輕鬆地交給了滿清。就這個問題,我們一起品評一下,在那個風雲凸起的年代,各路勢力的得失成敗。

公元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大軍攻破大明都城北京,崇禎皇帝逃亡,在煤山被迫自縊,以崇禎皇帝爲首的大明王朝滅亡,李自成新建大順政權取而代之,歷史確實是給了李自成問鼎中原的大好機會。關於大順政權的滅亡,普遍歸結爲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進駐京城之後,不久便墮入京城紙醉金迷的腐化生活,這也是吳三桂愛妾被李自成麾下大將劉宗敏擄掠霸佔之說的來源。但實際上,李自成的農民軍隊此時訓練有素,並無墮落腐化之記載。真正導致大順政權早夭的原因之一是政策上沒能及時轉變而犯下致命錯誤,那就是李自成集團還是秉承農民階級的樸素需求作爲執政方略,繼續實行以打壓前明官員和地方土豪而不收農民稅負之政策,如此一來,大明官僚以及地方士紳從開始對大順示好到紛紛倒戈反順,這也就有了吳三桂之父吳襄被打壓與囚禁之說。李自成這一政策上的錯誤,確實爲自己不久將來的失敗,挖了一個大坑。

清朝能入主中原真的只感謝吳三桂一人嗎 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助攻” 第2張

闖王進京 _圖

原本,吳三桂和很多前明官員一樣投靠大順。其實對於這些有身家的官紳而言,能夠保護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要比維護老朱家的社稷江山更加重要,而且此時崇禎皇帝已亡,新生政權入住京城,因此這些官紳起初大部分都是積極投靠大順,爭取擁護新政權的好名聲。吳三桂自然也是這類人羣的一分子,只是對於吳三桂來說他多一個選擇權,那就是投靠關外大清,但是由於民族氣節和名譽問題,加之家裏老小此時都在京城,吳三桂還是首選了大順。

公元1644年3月,吳三桂已經動身前往北京準備接受大順政權的招降與封賞,順便與家人團圓一下。然而,就在吳三桂行至北京附近之時,聞訊大順政權對待前明官員的政策主要是懲治爲主,小心謹慎的吳三桂頓時感覺北京招降很可能是個陷阱,於是調頭返還關寧,並發動麾下五萬鐵騎輕鬆佔領山海關,盤踞關口。吳三桂態度的突然轉變,讓原本佔盡優勢的李自成,變得十分被動。

清朝能入主中原真的只感謝吳三桂一人嗎 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助攻” 第3張

吳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_圖

李自成之所以會變主動爲被動,他的重要錯誤除了懲治前明官員(尤其是京城官員)的政策之外,更主要的是他沒有趁吳三桂接受歸降並離開關寧之際,派遣自己親信大將和重兵接管關寧防務,而僅僅是派遣一些文官和個別低級別武官配合吳三桂原本部將把守關隘重鎮。因此李自成並沒有及時地控制住吳三桂,使得吳三桂有了及時調頭返回的機會。進一步分析,爲什麼李自成沒有及時安排自己人接管關寧防務,根本原因還是李自成並沒有認識到,此時對於自己剛剛建立的政權來說,最強勁的敵人是關外滿清政權,他還天真的認爲滿族貴族僅滿足於佔領遼東就會適可而止。正是這樣的想法,李自成大部分主力還是投入到中原內部對前明勢力的進一步打擊之中,從而忽視了關外虎視眈眈的大清王朝。

相比之下,大清攝政王多爾袞就要比李自成高明太多,他以自己過人的智慧和大度,以最快最和平的方式解決了大清內部貴族之間的矛盾,同時他察覺李自成佔領京都並且逼死崇禎皇帝,正好利用中原大亂,人心並沒有所向李自成之際,正是發兵中原的絕好時機。於是,多爾袞調兵遣將,留鄭親王濟爾哈朗鎮守盛京,自己親自領兵準備向西繞過山海關,從內蒙古入關攻打北京。

歷史就在此時拋棄了大順而選擇了大清。

清朝能入主中原真的只感謝吳三桂一人嗎 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助攻” 第4張

山海關_圖

正在向西行軍的多爾袞收到了吳三桂的求降信。原來,盤踞山海關的吳三桂很清楚,自己這五萬鐵騎根本抵擋不住李自成的大順大軍,留給他的只有一條路,那就是投靠關外大清,於是就有了多爾袞手中的這封求降信。接到信件的多爾袞斷定這是千載難逢之良機,迅速調整部隊改道南下。這時,李自成試圖再次招降吳三桂不成,集結20萬大軍,浩浩蕩蕩開進山海關。面對大兵壓境,吳三桂越來越慌張,投靠多爾袞之心愈加堅定和迫切,所以他接二連三地給多爾袞寫信乞降,言詞也是對多爾袞愈加恭敬。多爾袞對於吳三桂的誠心乞降自然是心裏開花,同時對於吳三桂也是盡力安撫,並同意吳三桂只要爲大清所用將會被封賞王爵。多爾袞心裏早已盤算好如何利用吳三桂,這是一位出類拔萃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所必備的能力。

李自成大兵如期而至並對山海關發起總攻,此時多爾袞並沒有貿然出兵援助吳三桂,而是在攻守雙方激戰一晝夜之後,吳三桂軍隊已經不支,並且親自跪拜與多爾袞面前乞求大清支援的情況下,才決定出兵。戰鬥的結果如同文章開篇所述,大清軍隊完勝。從戰鬥中結果不難看出,李自成自始至終都沒有對關外大清政權“放在眼裏”,根本沒有做好對滿清軍隊的防範工作。

清朝能入主中原真的只感謝吳三桂一人嗎 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助攻” 第5張

李自成敗亡路線_圖

回顧整個過程,李自成的大順政權處於歷史的十字路口之時,犯下的一系列錯誤,最終失去“大一統”之良機。而以多爾袞爲實際領導人的大清集團,卻能夠審時度勢很好地抓住了歷史機遇,完成了太祖、太宗皇帝之遺願。相比之下,相形見絀,因此歷史最終成就了大清而遺棄了大順。

古今中外,世間之事大抵相同,較量之間誰能夠做到揚長避短,更好地利用客觀資源誰往往就是最後的勝者,所以說還是事在人爲。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