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此人兩次行刺晉文公,最後竟然被晉文公原諒了

此人兩次行刺晉文公,最後竟然被晉文公原諒了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6.8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寺人披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按常理來說,晉文公應該非常痛恨寺人披,這主要是因爲寺人披在奉命替晉獻公和晉惠公追殺當年還僅僅是晉國公子的重耳時,表現得過於兇狠:

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後餘從狄君以田渭濱,女爲惠公來求殺餘。命女三宿,女中宿至。雖有君命,何其速也?

也不能怪晉文公會記仇,這個寺人披的表現也太過分了,晉獻公明明讓他過一個晚上再去刺殺重耳,而他竟然一刻都不耽誤,立刻就跑去完成任務。第二次,晉惠公讓他去狄國暗殺重耳,命他三日內趕到,結果他馬不停蹄,晝夜兼程第二天就到了目的地。雖說兩次刺殺都沒有成功,但是畢竟重耳與他往日無怨,近日無仇,爲何一定要這樣苦苦相逼呢?

此人兩次行刺晉文公,最後竟然被晉文公原諒了

所以說重耳完全有理由記恨寺人披,所以他在成爲晉文公後,給了寺人披一個“公使讓之,請辭焉”的待遇,也就是派了一個人去斥責他,並讓他趕緊走人。按理說面對曾經執意要殺害自己的仇人,晉文公沒有下令斬首,而只是斥責後,把他趕走,應該是非常仁義的做法了。

面對這樣的情形,寺人披應該知趣領情,有多遠走多遠,別招現任的老大心煩纔對。可是這個寺人披卻不是一個一般的下臣,爲了取得晉文公對他的原諒,他居然大義凜然地爲自己申辯了:

臣謂君之人也,其知之矣;若猶未也,又將及難。君命無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惡,唯力是視。蒲人、狄人,餘何有焉?今君即位,其無蒲、狄乎?齊桓公置射鉤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衆,豈唯刑臣。

寺人披說:“我以爲您經歷了這麼多的磨難,已經懂得爲君之道了,如果您還是沒有懂得的話,那恐怕還是會大難臨頭的。嚴格執行君王下達的命令,這是自古流傳下來的,作爲臣子的本分,奉命爲君王去剷除他厭惡的人,自然應當傾盡全力。況且您當時只是個逃亡在外的人,並不在國君的位置,我作爲一個受過宮刑的內侍,服從君主的命令,竭盡全力完成任務,這是普天下的侍從,都應該遵守的禮法,我又有什麼錯呢?如今您成爲了國君,難道您就能保證不發佈類似以前蒲城和狄城的命令嗎?當年管仲沒有追隨齊桓公的時候,曾經用箭射中了齊桓公的衣帶,但是齊桓公並沒有因此責怪管仲,而是依然拜他爲相,您今天如果與我這樣一個忠於主命的下臣計較,恐怕會令天下人恥笑,會讓很多賢達之人離您而去。”

此人兩次行刺晉文公,最後竟然被晉文公原諒了 第2張

事情最後的結果是,晉文公覺得寺人披的話很有道理,於是就盡釋前嫌,原諒了他,更爲重要的是,寺人披還就此向晉文公密報了呂甥、郤芮密謀縱火焚燒宮殿,害死晉文公的計劃,救了晉文公的性命,算是將功補過了。

對於寺人披的所作所爲,人們一直都是有不同看法的。有人認爲他這個人見風使舵,並不是一個忠心耿耿的典範,但也有不少人認爲,寺人披處事,能夠搞得清楚自己的位置,對事不對人,對待自己的工作盡職盡責,一絲不苟,是一個非常稱職的下屬。

畢竟世界上樂於對上司趨炎附勢、阿諛奉承的人並不少,而能做到,特別是在統治核心中做到不站隊、不拉幫派、保持中立不參與黨爭的人卻並不多,況且寺人披在專注於自己的崗位職責,全心全意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還能保持頭腦清醒,邏輯清晰,有敢於向上級表達立場的勇氣、智謀和口才,也不能不承認,他也是一位難得的,專注於做實際工作的人才。

至於晉文公在這件事情上的表現,則更加是可圈可點。作爲政治家,他不以個人的私利作爲決策的依據,能夠聽取不同的意見,更重要的是,他從人盡其用的角度出發,認同了寺人披的觀點,不再去追究過往的恩怨,並因此得到了寺人披帶來的情報,不僅再次逃過了一場政治陰謀,保全了性命,穩定了政局,從這點來說,他確實不失爲一位胸懷寬廣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