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曾國藩在京城做了13年的京官,爲何最後連回家的路費都籌措不了?

曾國藩在京城做了13年的京官,爲何最後連回家的路費都籌措不了?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曾國藩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從1839年到1852年,曾國藩在京城當了13年京官。

13年京官經歷,是曾國藩一生事業的起點。13年間,曾國藩從一名從七品的翰林院檢討,逐漸升遷到從二品的六部侍郎,積累了豐富的從政經驗和大量的人脈關係。然而,這13年對於曾國藩來說,也備受煎熬。

一個字:窮。

曾國藩在京城做了13年的京官,爲何最後連回家的路費都籌措不了?

1841年12月21日,眼看就要過年了,曾國藩給父母寫了一封家書:“男今年過年,除用去會館房租六十千外,又借銀五十兩,前日冀望外間或有炭資之贈,今冬乃絕無此項,聞今年家中可盡完舊債,是男在外有負累,而家無負累,此最可喜之事。”

簡而言之一句話:曾國藩不得不借了50兩銀子過年。

1842年,曾國藩家裏發生了一件事。他的僕人陳昇,嫌棄主人家太窮,跟主人吵了一架就捲鋪蓋另尋高枝去了。

事情是小事,卻給了曾國藩很大的刺激。曾國藩爲此還專門寫了一首《傲奴》詩:“今我何爲獨不然?胸中無學手無錢。平生意氣自許頗,誰知傲奴乃過我。”當京官又怎麼樣?如果手裏沒錢,僕人都會瞧不起,表現得比主人還要傲慢、無禮。

1848年,曾國藩在一封家書中說:“餘自去歲以來,日日想歸省親。所以不能者,一則京賬將近一千,歸家途費又須數百,甚難措辦。”

這是說,曾國藩天天都想着回家探望父母親,可是,他已經欠了近1000兩銀子的外債,回家一趟又必須花費幾百兩銀子,很難辦啊,只好不回家了。

那時候,曾國藩已經是堂堂從二品大員,居然連回家的路費都籌措不了,可見其經濟狀況確實堪憂。

曾國藩爲什麼這麼窮呢?他的俸祿不高嗎?

曾國藩第一份官職是翰林院檢討,俸祿標準爲年俸45兩銀子、祿米45斛。後來,曾國藩的官職升遷後,當上了從二品的六部侍郎。侍郎的俸祿標準爲年俸155兩銀子、祿米155斛。

如果是普通百姓家庭,每年有幾十兩銀子的收入,基本上就夠用了。可是,曾國藩作爲堂堂京官,既要養活一家子人,又要養着家僕,開銷很大。此外,官場上的迎來送往、“三節兩壽”時給老師、親友送禮,都需要很多銀兩開支。

曾國藩在京城做了13年的京官,爲何最後連回家的路費都籌措不了? 第2張

曾國藩給自己算了一筆賬:“計京官用度,即十分刻苦,日須一金,歲有三百餘金,始能勉強自給。”京官省吃儉用,每天都要用1兩銀子,1年下來最低也需要300多兩銀子。曾國藩那點俸祿遠遠不夠開銷。

如果是權高位重的京官,還能依靠地方官員孝敬的各種“炭敬”“冰敬”“別敬”等彌補收入和支出之間的巨大差距。1847年,即將赴任四川按察使的張集馨,在離開京城前給各位京官送了一通“別敬”,共計15000兩銀子:“別敬軍機大臣,每處四百金,賽鶴汀(賽尚阿)不收;上下兩班章京,每位十六金,如有交情,或通信辦折者,一百、八十金不等;六部尚書、總憲百金,侍郎、大九卿五十金,以次遞減;同鄉、同年以及年家世好,概行應酬,共用別敬一萬五千餘兩。”

可是,這種銀兩畢竟不常有,曾國藩作爲官場新秀,收到的機會更少,不能作爲固定收入。

正因爲囊中羞澀,曾國藩連做夢都想着發一筆橫財。

1842年,曾國藩在一則日記中寫道:“坐間,聞人得別敬,心爲之動。昨夜夢人得利,甚覺豔羨醒後痛自懲責。謂好利之心形諸夢寐,何以卑鄙若此。”

這是說,曾國藩聽到別人收到“別敬”後,頗爲心動。當晚,他就做夢別人發了橫財,感到非常羨慕。醒後,曾國藩又深感自責,覺得自己的人性是多麼卑鄙。

當然,曾國藩將這件事寫進日記,是爲了“三省吾身”,修煉自己的道德水準。事實上,曾國藩對自己當“窮京官”,是有思想準備的。

曾國藩在京城做了13年的京官,爲何最後連回家的路費都籌措不了? 第3張

當年,曾國藩在剛進京當官時,就認爲做官發財是可恥的,將財產留給子孫是可羞可恨的。所以,悄悄地發誓,決不能靠當官發財:“予自三十歲以來,即以做官發財爲可恥,以宦囊積金遺子孫爲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總不靠做官發財以遺後人。神明鑑臨,予不食言。”

曾國藩進一步說:“將來若作外官,祿入較豐,自誓除廉俸之外不取一錢。故立定此志,決不肯以做官發財,決不肯留銀錢與後人;若祿入較豐,除堂上甘旨之外,盡以賙濟親戚族黨之窮者,此我之素志也。”

曾國藩心裏清楚,將來如果外放爲地方官員,收入將更加豐厚,除了俸祿外,還有養廉銀、陋規等收入。他表示,除了俸祿和養廉銀外,絕不多取一錢。如果有多餘的錢,則在奉養父母之外,賙濟較爲貧窮的親戚族人。

曾國藩說到做到。1852年,曾國藩結束13年京官生涯,離開京城時還欠了1000多兩銀子。這筆債務,直到他後來做了兩江總督,有了養廉銀才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