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代在南京定都的政權爲什麼都如此短命 南京真的不合適做都城嗎

古代在南京定都的政權爲什麼都如此短命 南京真的不合適做都城嗎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南京都城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南京,古稱金陵、建康,自建城起,至今已有2600年的歷史,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只不過尷尬的是,在南京城定都的政權,往往非常短命,東晉是在南京定都存在時間最長的政權,存在了103年,其餘政權存在時間皆不超過60年。“虎踞龍盤”的南京城,難道真的不適合作爲都城嗎?

古代在南京定都的政權爲什麼都如此短命 南京真的不合適做都城嗎

據傳,當年秦始皇路過金陵,有術士稱,金陵有王者都邑之氣,五百年後這裏會出天子。秦始皇聽了心想,朕的大秦要千秋萬代,五百年哪裏夠,於是命人掘穿山脈,以此斬斷王氣,保江山社稷。當然,這只是民間傳說,並不具備說服性。建都南京的利弊,還是要從多個方面具體分析。

古代在南京定都的政權爲什麼都如此短命 南京真的不合適做都城嗎 第2張

南京城北靠淮河、長江,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對於抵禦北方的進攻有着極大的優勢。最早在南京建都的是三國時期的東吳政權,當年孫策佔據江東,並沒有固定的落腳點,也沒有一個嚴格意義上的都城。孫權接班後,曾定都吳(今蘇州)、京口(今鎮江),最後在衆人建議下,修築石頭城,改名建業。建業相比於吳和京口,還有山可依,玄武湖還可用於訓練水軍,優勢相當突出。正是藉着長江之險,東吳抵禦住了北方曹魏政權的多次進攻。即使是到了南陳政權的末代君主陳叔寶,也把長江看做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雖然最終被隋軍摧枯拉朽滅掉,但是依然不能否認建業所處地理位置的易守難攻。

古代在南京定都的政權爲什麼都如此短命 南京真的不合適做都城嗎 第3張

東吳建業圖

倚靠長江的易守難攻,雖然在防守端有着天然優勢,但是也讓在南京建都的政權相對自閉。例數在南京建都的十朝,往往偏安一隅,即使是明朝,也在建國52年後遷都北京。孫權建都建業後,因建業位於長江下游,不利於向中上游擴張領土,關於荊州的爭奪便把這個問題暴露無遺。爲了加強對荊州的競爭力,孫權一度遷都武昌(今湖北鄂州,並非今天的武昌)。夷陵之戰後,劉備兵敗,蜀漢的勢力被遏制在三峽以西,孫權在武昌稱帝。武昌雖說更加有利於對外擴張和加強整個長江流域的統治,但是相比於物資豐厚的江南地區,武昌所需物資需要從下游逆流運輸,這對於一個都城來說比較致命。因此,東吳政權僅在武昌經營八年,便重新遷回建業。

古代在南京定都的政權爲什麼都如此短命 南京真的不合適做都城嗎 第4張

東吳之後,東晉,南朝宋、齊、樑、陳均選擇建業作爲都城,但是都不可避免相對閉塞,偏安一隅。並且隨着西晉時期北方的戰亂,大量漢人南遷,其中不少世家大族南遷至江南地區,在江南形成多個世家大族聚集的局面,也讓南北朝時期士族控制政權的情況頻繁發生,進而導致政權更替頻繁。所以,南京政權的短命很大原因不在“王氣”,而在“人”。

古代在南京定都的政權爲什麼都如此短命 南京真的不合適做都城嗎 第5張

南北朝後,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再次定都金陵。然而“奈何生在帝王家”的後主李煜各種作死,南唐僅存活了三十八年便亡於北宋。自此,金陵城始終處於一個尷尬的地位。南宋高宗趙構因懼怕金人,因金陵城中帶有“金”字,寧可選擇無險可守的臨安(今杭州)作爲都城,也不願在金陵建都。面對臨安的缺陷,韓世忠、辛棄疾等人都曾提出過,然而趙構一意孤行,還將皇宮建在錢塘江旁的鳳凰山上,利於逃跑。

直到元末,農民起義軍首領朱元璋佔據南京,南京城迎來了翻身的機會。但是,當時佔據南京的朱元璋形勢並不好,陳友諒在其上游,地理位置優越;張士誠在其下游,佔據蘇杭,經濟條件優越。朱元璋被夾在中間,處於一個不上不下的尷尬位置。而且,陳友諒相比於張士誠,野心更大,況且佔據上游,順江而下攻打南京輕而易舉。在劉基等人的建議下,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鄱陽湖展開決戰。最終陳友諒兵敗,朱元璋沒了“頂部”之憂,一舉統一全國。

古代在南京定都的政權爲什麼都如此短命 南京真的不合適做都城嗎 第6張

明初南京城

但是朱元璋稱帝不久,就對都城南京失去了新鮮感,開始全國各地尋找新都城的地址,候選名單包括鳳陽(朱元璋老家)、開封、西安。畢竟南京相對偏南,不利於控制北方地區,這也爲後來朱棣靖難和遷都北京埋下了伏筆。然而朱元璋到死都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都城地址,只能帶着遺憾離世。

可能有人會問,朱元璋爲什麼沒考慮過北京呢?第一,當時北京是燕王朱棣的封地,朱元璋爲了鞏固北部邊防,將自己的子孫分封至北方,抵禦少數民族入侵。其次,北京物資遠不及南京,大量物資需要通過大運河運輸,這無疑是增加了國家的花費,朱元璋又是出名的摳門,自然不想花這筆錢。朱棣遷都北京後,北京中央官員依然要到南京領取俸祿,名副其實“北京打卡,南京領薪”。最後,北京地理位置偏東北,且靠近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容易受到進攻,正統、正德、景泰、嘉靖、崇禎等年間皆有北方勢力打到北京城下。安全係數相比於南京,北京確實略低。

古代在南京定都的政權爲什麼都如此短命 南京真的不合適做都城嗎 第7張

但是隨着朱棣稱帝,原本屬於朱棣防守範圍的北京地區失去了兵力,北方邊防薄弱,一旦北方失守,明朝恐怕要重蹈宋代的覆轍。所以,朱棣不顧重臣反對,下旨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也成爲了明朝獨一無二的標誌。

直到近代,太平天國和國民政府再次選擇南京爲都。然而南京長江下游的位置再次成爲伏筆。曾國藩率領的湘軍佔據上游優勢,輕取南京。不僅是上游容易攻打南京,從入海口登陸,從東往西進攻,南京同樣無法自守。當年日本侵略軍在十一月佔領淞滬後,僅一個月時間就又佔領南京,製造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南京的軍事劣勢顯露無疑。

古代在南京定都的政權爲什麼都如此短命 南京真的不合適做都城嗎 第8張

縱使南京有虎踞龍盤之勢,但是隨着時代的變遷,多方面的劣勢也決定了其作爲都城的不可能性。這裏引用百度百科中的一段話:“從南朝北伐,到南宋臨時,從朱元璋定都再到太平天國,從辛亥革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再到南京大屠殺,南京一直承載着中國人的民族復興情節。但是情節不能當飯吃,所以即使朱元璋也沒有把南京當做最終目的,朱棣的偉大之處也是力主遷都。”

古代在南京定都的政權爲什麼都如此短命 南京真的不合適做都城嗎 第9張

南京夜景

“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如今,當我們走過夫子廟,走過中華門,走過烏衣巷,走過南京老城牆,是否還會想起這座古城曾經的風風雨雨。時過境遷,南京城雖已抹去了當年的粉黛,卻已換上了新裝,迎接屬於南京城又一個全新的歷史。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