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祕傳 > 奇聞異事 > 定都在南京的王朝都短命的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定都在南京的王朝都短命的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4.9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這些歷史的影像中,你可以讀到無數誕生於此的錦繡文章,可以見證一幕幕才子佳人的悲歡離合,還可以聽到一聲聲短命王朝的哀嚎。比如東吳末年,“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比如隋朝開皇初年,陳後主被隋軍從枯井裏生擒,押往大興城,從此過上了整日借酒消愁的“好日子”,比如同治年間,湘軍攻破天京,“伏屍百萬,秦淮盡赤;號哭之聲,震動四野。再比如,“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南京總統府桌子上的日曆,永遠定格在了民國三十八年四月二十三日。從東吳、東晉,再到太平天國、國民政府,南京雖被稱作“十朝都會”,可爲什麼建都於此的政權皆曇花一現、國運不長?好不容易有個兩百多年的明朝曾定都於此,還是早早遷了都的,其中到底蘊含了什麼玄機?對於這個問題,早就有人想過了,他們覺得是風水被破壞了的緣故。

定都在南京的王朝都短命的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南京城是不是好地方?毫無疑問,肯定是。萬里長江從雪山走來,浩浩蕩蕩,經過湖口便來到了下游,這段從西南向東北流淌,等到進入南京境內時,急轉向東,所以說長江在此地改變了流向,這使它成爲距離中原最近的江南城市。本身的交通也非常便利,向東是長江三角洲,南宋以後的經濟重心,向北則是平坦的華北平原,向西則可達荊襄,大運河開通以後,前往北方更加方便。地勢也好,三面環山,當年諸葛亮來此,感概道:“鐘山龍蟠,石頭虎踞,此乃帝王之宅。”劉備也是大力推薦,覺得孫權把治所搬到這裏更好。

自然條件這麼適合建都,早就引來了一些統治者的顧慮。據記載,楚威王滅亡越國以後,聽說此地有王氣,深以爲然,特意派人埋金鎮住,許多當地老百姓聽說有金子,趨之若鶩,紛紛扛鏟子來挖,挖得面目全非,其實正中楚王下懷,人家就是要破壞這裏的風水。還有一種說法,說秦始皇也曾聽老人說金陵這地方有王氣,非常不滿,大秦應該傳給二世三世甚至是萬世的,要有王氣,也只能出現在咸陽,怎們能在遙遠的東南呢!於是鑄金人埋之,以斷王氣,這還不夠,始皇帝還讓人鑿斷長壠,引河通江,以泄王氣,這條河就是秦淮河。有了這些傳說,人們都相信了,後代建都於此的王朝只要統治個幾十年,老天爺便會顯示:王氣餘額不足。然後王氣又是不可再生資源,沒辦法充值,於是他們只好心不甘情不願地垮臺了……

定都在南京的王朝都短命的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王氣之說很有市場,因爲古人都是信風水的,再加上前朝定都於此的王朝確實短命,似乎提供了事實論據,所以如果在南京又垮了一個政權,他們心理上也會覺得是理所當然的。但風水之水畢竟不是主因,我們不妨看看,這些定都於南京的政權有哪些共同點。

細心一想,便會發現定都南京的其實都是些割據政權,沒有一個是真正統一了全國的(明朝遷走了,國民政府形式上的統一),天下大勢,分久必合,統一是主流,割據一方的政權最終還是會被兼併消滅,最終實現統一。而這些統一的王朝中,無論是秦漢,還是隋唐,亦或是元清,都沒有看上表面上評價頗高的金陵,相反,他們是在竭盡全力地遠離這裏。明太祖統治的三十一年從沒有放棄過遷都的打算,他去世二十多年後,明成祖終於實現了父皇把都城遷離南京的夙願。怎麼好評如潮的南京並不受大一統王朝皇帝們的待見呢?

首先我們要明確什麼樣的地方纔能纔可以擔負首都這一重任,對此,明朝人陳建的觀點不錯,他說:“夫建都之要,一形勢險固,二漕運便利,三居中而應四方,必三者備而後可以言建都。”首先要安全,安危關乎一切,從這點看開封就不符合,處於華北平原上,除了黃河,無險可守,幽雲十六州也丟了,所以宋太祖迫切希望遷都洛陽。第二點是要運輸方便,首都人口衆多,隨着時間的推移,越往後發展,人口數量越大,首都本身所在地八成是擔負不起的,需要外運,而古代交通工具又不好,更多要走水路,所以都城一般不是大江大河邊就是運河邊。第三是要位置合適,能夠迅速把命令傳及四方。

對於第一條,整個古代南京都符合,地形地勢不會有太大的改變,中國畢竟沒有這麼多想移山的愚公。對於第二條,至少唐朝以前不大符合,因爲當時北方的經濟還是佔主導,江南地區的開發程度還不是特別高。《史記》裏記載江南、兩湖的情形說:“楚越之地,地廣人希,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賈而足,地埶饒食,無饑饉之患,以故呰窳偷生,無積聚而多貧.”沒什麼人居住,餓不死但也不富裕,不妨把那幅漢朝地圖來看看,會發現北方的行政區明顯多於南方,怎麼南方這麼大一塊地區才一個州?現在好幾個省呢!因爲實在是地廣人稀,沒必要啊。最近南昌新建海昏侯墓頗受關注,西漢時南昌離長安很遙遠,又很落後,把劉賀安排在這裏漢宣帝才放心呀,經濟糟糕,關中則是全國最富庶的地方,秦漢的皇帝怎麼可能會建都南京?那是罪臣呆的地方。

定都在南京的王朝都短命的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第3張

後來永嘉之亂,大量北民南遷,不光提供了勞動力,也帶來了很多先進的技術、文化,南北朝的分立要求南朝更注重江南的開發,所以到唐朝的時候,江南便發展起來了,這時再把地圖拿出來看,老母雞變鴨呀!明顯不一樣了。晚唐遭遇藩鎮割據,河北稅收不交給中央,正是依靠着江南撐了一百多年,經歷過安史之亂、靖康之變的兩次大規模移民,江南最終成爲了經濟重心,“天下仰給江南”,“蘇湖熟,天下足。”全國數這裏最有錢、GDP最高。到這時,如果只看地勢與漕運,南京絕對是最優選擇,建都北方還要疏浚運河、千里迢迢,南京就在經濟重心的位置,連漕運都免了,多省錢省事啊。

因此縱觀整個古代史,南京之所以無法成爲統一王朝首都,硬傷便是太偏於南方,無法有效地解決整個國家的安全問題,雖然它本身是個看似安全的地方。封建王朝的威脅在哪?主要是來自於兩個方面,一個當然是被統治的勞苦大衆了,要是全國百姓都反對你,你活不過明天,對此,中國古代的統治者很有一套,屠刀、法律、教科書一起用,防民甚於防川,雖然最終一定是防不住的,但只要統治得當,別逼得太急,統治個幾十年、一百多年問題不大。還有一個威脅更致命:遊牧民族的軍隊,中國很早便有四夷之說,可四個方向,威脅最大的還是來源於北方,犬戎、匈奴、鮮卑、突厥、契丹、蒙古、女真,能成氣候的都是長城以北的,西部、西南地區的吐蕃、南詔曾經輝煌過一時,唐以後那裏就沒有太大的威脅了,南方几乎沒有什麼有明顯威脅的少數民族,東邊是大海,在古代也就倭寇鬧兩下,不可能打到首都,影響不了全局。

爲了防範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封建王朝必須在長城沿線佈置重兵,還要能迅速的調動部隊。可古代通訊手段落後,消息難以迅速傳達,而且戰況往往是瞬息萬變的。爲了能及時掌握情況、指揮軍隊,必須把首都定在北方,通過縮短指揮中樞到前線的距離彌補技術的不足,否則只能把指揮權給藩王或者將領了,這如何能讓人放心?前者有七國之亂、八王之亂,後者有安史之亂、三藩叛亂,前車之鑑,血的教訓。隨着時間的推移,中央集權的程度越來越高,不會容許地方,特別是將領有太大權力的。南京到北方邊境如此遙遠,就算它經濟再發達,也當不了首都。試想連國防都保障不了,賺再多錢也只是給別人賺的,他們只用靠蠻力就把幾代人的積蓄、血汗錢據爲己有,多不公平呀。

定都南京的割據政權有沒有可能完全統一天下?說實在的,非常困難,歷史上也只有明太祖做到了。因爲地域差異,南船北馬,總體上北方軍隊的戰鬥力相對更強些,尤其是騎兵,很有統治力;南方則水軍比較好,但頂多自保,跟北方人比,江南地區的人更擅於詩文,更明於經商,玩得來刀劍的不多,和平年代他們很有優勢,戰火紛飛的年代相反。既然北伐難以成功,本身又是個割據政權,地盤有限,戰鬥力不是最強,容易被滅,再加上腐敗、內鬥等自我消耗,你兼併不了別人,那隻能別人來統一你了,一旦北方出現相對統一且統治穩定的政權,南方頂多稱幾十年。就算真能北伐成功,爲了帝國的穩定,也是要遷都的。

而且江南這麼一個風景如畫的溫柔富貴鄉也有個不好的地方,算是幸福的煩惱吧,容易讓後代統治者耽於享樂,失去進取心。魏徵評價陳叔寶,說他:“政刑日紊,屍素盈朝,躭荒爲長夜之飲,嬖寵同豔妻之孽。”《新五代史》載李煜“性驕侈,好聲色,又喜浮圖,爲高談,不恤政事。”太平天國的洪秀全算第一代統治者,但他屬於暴發戶性質的,定都南京後也不學好了,連江山都坐不穩,就迫不及待的興建天王府,整日醉生夢死。“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很淺顯的道理,說誰不會說,做真沒幾個人做得到。不光是統治者一個人,在這種條件下,統治上層、甚至整個社會風氣也容易萎靡消極,變得世風日下,道德淪喪,金錢至上,這些自然也是無助於統治長久的。

定都在南京的王朝都短命的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第4張

還有就是內部鬥爭十分激烈,像東吳、東晉這樣的政權屬於外來政權,統治上層不可避免地會和本土勢力發生衝突,對於本地豪強大族,他們一方是要拉攏,一方面是要提防。孫權晚年借太子與魯王爭權的事件,掀起了血雨腥風,整死了一大幫江東本土派;司馬睿建立東晉,就很需要依靠王家的支持,所以有“王馬共天下”之說。此外,皇族之間、本土的勢力之間也會競爭,衆多昏君的出現則會助長他們的野心,武將們見有機可乘,同樣不甘寂寞,紛紛參與到權力遊戲中來。深刻影響南朝歷史的侯景之亂就是由降將發起的,天京事變韋昌輝是絕對主力,解放前國民黨內部各派的紛爭就沒停過。禍起蕭牆,堡壘總是先從內部被攻破,沒削弱別人,首先削弱了自己。東晉、劉宋、南齊、南樑都是被內部顛覆。當北魏百姓知道劉宋智勇兼備的大將檀道濟在內鬥中被殺後,無比歡呼雀躍,得意地說:“道濟已死,吳子輩不足復憚。”自毀長城,又能有什麼辦法。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曾經在金陵城叱吒風雲的英雄們俱已灰飛煙滅。留下的是一串串讓人熟悉的名字:孫權、周瑜、劉裕……最近的一個是委員長,海峽的對岸,臺灣桃園慈湖,蔣介石的銅棺依然暫厝,等待着回鄉的那天,據說他生前想要葬在中山陵旁……

記得去年差不多也是這個時候吧,南京傳來重磅消息,楊衛澤落馬了。從1980年到現在,這座古城已經換了十幾個市長,平均每三年一個,領導層頻繁變更,發展的規劃也是多變。民國三十八年後首都又從南京回到了北京,現在提到南京,給人一種失望之情,曾經南中國首屈一指的城市,如今一座座幾百上千年的古建築被開發商推倒,一座座新的“古建築”又拔地而起,經濟別說跟上海比了,在江蘇省內長期居於尷尬的第三,位於蘇州、無錫之後,因此被戲稱爲“蘇小三”,最近兩年剛剛趕上了無錫,但和蘇州比差的還挺遠。南京是不是真的沒落了?它以後還有機會再次成爲中國的首都嗎?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