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崇禎帝爲什麼一定要以身殉國而不是逃走呢?

崇禎帝爲什麼一定要以身殉國而不是逃走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崇禎皇帝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1644年4月25日,當李自成大軍浩浩蕩蕩地開進北京城之際,崇禎皇帝在司禮太監王承恩的陪同下,登上煤山,自縊于山腰一棵歪斜的老槐樹上,終年33歲。

崇禎皇帝親手爲享國276年的大明王朝劃上了句號。

崇禎帝爲什麼一定要以身殉國而不是逃走呢?

俗話說:“樹挪死,人挪活。”李自成大軍攻破明朝都城時,明朝還控制着半壁江山,擁有百萬軍隊。崇禎皇帝爲什麼不選擇逃出北京,到南方去重整旗鼓呢?

一、崇禎皇帝已經錯失逃出北京的最佳時機

1644年春天,在李自成大軍還在清除北京的外圍時,崇禎皇帝的皇后周氏,就曾經建議崇禎皇帝南遷。《明史·后妃傳》記載:“周後嘗以寇急,微言曰:‘吾南中尚有一家居。’帝問之,遂不語,蓋意在南遷也。”

崇禎皇帝有些心動,可是他的寡嫂張皇后知道後,找到他們,只問了一句話:“宗廟陵寢在此,遷安往?”崇禎皇帝和周皇后頓時無語了。

其實除了周皇后,朝廷裏不少大臣,如中允李明睿、都察御使李邦華、督師大學士李建泰等,都主張南遷。可是,反對南遷的大臣更多。內閣大學士陳演、魏藻德以沉默表示反對,兵科給事中光時亨激烈諫阻,主張固守北京。

就這樣,在大臣們的扯皮中,在崇禎皇帝的優柔寡斷中,寶貴的時間一天天流失。當李自成大軍兵臨城下,將北京包圍得水泄不通時,崇禎皇帝想逃出北京,都已經來不及了。

崇禎帝爲什麼一定要以身殉國而不是逃走呢? 第2張

二、崇禎皇帝已成孤家寡人一個,無人護送他殺出重圍

1644年4月25日,崇禎皇帝在上煤山之前,曾經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出人意料的是,沒有一個大臣響應他的召喚。崇禎皇帝憤怒地在遺言中說:“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崇禎皇帝依然將所有罪責推給大臣,不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

實際上,崇禎皇帝繼位以來,對大臣猜忌多疑,刻薄寡恩,動輒問罪。17年間,換了17個刑部尚書、50個內閣大學士,殺掉7個總督、11個巡撫、7個兵部尚書。

既然皇帝對大臣無情,當然換不來大臣對皇帝的忠心。李自成大軍殺進北京城後,大臣們“樹倒猢猻散”,各自逃命,哪裏管得上崇禎皇帝的死活?

“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這是明朝覆滅前的真實寫照。

三、明朝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說法

在現代人眼裏,明朝皇帝多“奇葩”。可無論如何,明朝皇帝在面對入侵時,表現出強硬的態度。就算打了敗仗,也決不會丟下滿城軍民,自顧自逃跑。

崇禎帝爲什麼一定要以身殉國而不是逃走呢? 第3張

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大舉南侵,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時被圍困在土木堡,後來被俘虜。但朱祁鎮並沒有投降瓦剌。瓦剌首領也先,隨即揮師南下圍攻明朝都城北京。在面臨滅國的危機時,朱祁鎮異母弟弟、郕王朱祁鈺在大臣于謙等主戰派的支持下,奮勇抵抗,打敗了敵人,避免了北宋末年“靖康之恥”悲劇的重演。

明朝皇帝的氣節,被後人總結爲“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天子守國門,指的是明朝建立之初,爲了保障北疆和關外穩定,明成祖朱棣將都城從南京搬遷到北京,以皇帝之身來充當國門,因此得到了天子守國門的美譽。

君王死社稷,指的是崇禎皇帝在李自成大軍攻入北京後,以身殉國,抒寫了極爲悲壯的一幕。

崇禎皇帝爲什麼要以身殉國?除了逃不出去這個客觀原因之外,也有不給明朝列祖列宗丟臉的主觀原因在裏面。明朝歷代皇帝都以強硬的氣節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