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潘美在歷史上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真的是奸臣嗎

潘美在歷史上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真的是奸臣嗎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說起潘美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提起楊將軍的故事大家可能都很熟悉,裏面的經典人物比如楊繼業老令公、佘太君、楊六郎等人大家更是耳熟能詳,因爲經過這麼多年的耳濡目染,不管是民間傳說,還是戲曲、評書、電影、電視劇等等,楊家將的故事都已經深入人心,與楊家一起廣爲流傳的,便是裏面的反派人物潘仁美,每次看到他,都會讓人恨的牙癢癢,尤其是讀到金沙灘一節,更是讓人窩心憋悶。但是,如果今天我要告訴你,歷史上的潘仁美與戲曲裏的天壤之別,你會不會不相信?會不會讓人大跌眼鏡?

潘美在歷史上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真的是奸臣嗎

潘美(925年-991年),北宋初年名將,字仲詢。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人。行伍出身,參與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爲帝。宋朝建立後屢立戰功,更在滅南漢戰爭中大放異彩,官至宣徽北院使,後來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又隨軍剿滅北漢,從此開始和楊業這個歷史上的冤家開啓了搭檔生涯,一起鎮守在雁門關直面北方的契丹。

潘美與宋太祖趙匡胤素厚,宋朝建立後,後周猛將李重進(郭威外甥)叛亂,趙匡胤親征,任命石守信爲招討使,潘美爲行營都監以副之。平定叛亂沒多久,潘美便作爲主帥率大軍開拔,兵峯直逼南漢,最終攻下韶州(今廣東韶關)後,南漢後主投降,南漢滅亡。

值得一提的是在韶州一戰中,南漢軍隊使用了戰象,在那個年代,大象如同現在的坦克,攻防一體。且近距離作戰時,大象的速度較快,戰鬥力完勝騎兵以及步兵。潘美對付這隻軍隊足足開動了腦筋,他先誘敵深入到事先佈置好的木橋之後就採用火攻,終於搞的象羣失控,這才全殲了南漢軍隊。

開寶七年,公元974年,以副帥身份與主帥曹彬一起進攻南唐,在渡江戰役中勇猛異常,率領部隊渡過長江,擊敗了南唐十萬大軍;之後又在公元976年,隨趙光義征討北漢,再次立功。雍熙北伐,楊業身死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趙光義聽信遼國朝堂不合傳聞,兵分三路北伐遼國,宋兵三路北伐遼朝,其中潘美爲雲州、應州、朔州(山西北部地區)行營都部署,楊業爲副帥,率西路大軍兵出雁門,一路所向披靡,結果沒多久,東路軍的曹彬因糧草不繼首先撤退,後來雖然補齊糧草後再度出發,但士氣已經降到底了,又被契丹主力大軍大敗於岐溝關,趙光義無奈下令全軍撤退,同時命令西路軍的潘美楊業等人掩護山西北部四州老百姓內遷,老實說,如果他們完全按照趙光義的命令行事,可能也就不會有之後那麼多瑣碎,可惜事故總是出現在不該出現的時候。

潘美在歷史上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真的是奸臣嗎 第2張

潘美和楊業商量撤軍事宜,這時候軍中的監軍王侁(後周能臣王樸的兒子)插話了,他不甘心就這麼退回去,要求楊業大張旗鼓的掩護軍民撤退,要聲勢浩大的準備破敵。楊業搖搖頭,表示要照你這麼做我們都得死球了。王侁的神色變幻,最終說出了楊業投宋之後最不想聽到的話:“你不是楊無敵嗎?帶領數萬大軍還只想逃跑,你不會是想投敵吧?”

對於監軍的權利這裏有必要介紹一下,首先要從太宗趙匡義說起,趙匡義是個智商很高的人,個人能力很高,但剛愎自負。爲了更好地控制與駕馭出征將帥,太宗實行“將從中御”的政策,授予出征將帥應對謀略、攻守計劃,或授以陣圖以指揮前線將帥作戰(所以在太宗朝就有了特別滑稽的一幕,將帥出戰需要依照黃帝指定陣圖佈陣,路線進攻,如果不從,那就是抗命,不管勝利與否都要問罪;如果戰敗,不管用沒用皇帝陣圖都要問罪,這就爲“弱宋”埋下了伏筆。)。這點和蔣委員長有些相像,而監軍也類似於蔣委員長的特派員,雖然級別在主副帥以下,但代表的是天子,宋朝軍隊的實際指揮者。

楊業很受傷,悲憤之下答應出戰,臨行前對自己這七年的老搭檔潘美,說自己這次死定了,自己是個降將,早就該死,皇上還讓我帶兵,這次我就死戰報國,但是你能在陳家谷兩側佈置弓箭手接應嗎?不然我回來的時候就全軍覆沒了!

潘美和王侁一口答應,親自在陳家谷率兵伏擊,可惜等了大概有三四個時辰,楊業仍然不見蹤影。

楊業橫刀立馬的一直進攻到狼牙村,直到這裏,契丹伏兵進出,將楊業圍了個水泄不通,楊業的時刻到了,他要的就是廝殺,就是獻血,他要證明自己不管是不是無敵將軍,至少不是叛徒!

等到楊業且戰且退到達陳家谷的時候已經晚上了,而陳家谷一個援軍都沒有,人困馬乏的楊業率領部下選擇了死戰到底,史書記載,楊業身中創傷數十處,手刃遼軍數十人,最後戰馬受傷躲進密林仍然死戰不退,最終被遼軍擒獲(宋史這段有爭議,有的說在狼牙村絕食而死,有的說戰死)。

潘美在歷史上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真的是奸臣嗎 第3張

楊業之死多方均有責任。第一,兩路進發是爲了互爲策應,而在東路“良將第一”的曹彬全軍覆滅,使得遼軍得以合圍宋軍,西路軍孤軍深入,如果不退,只能是全軍覆滅,可見東路的失敗是起因;第二,軍隊的首要任務是作戰,但太宗下詔撤軍時,要求掩護雲、應四州之民內徙,這大大掣肘着軍隊的機動性,使得西路軍行動遲緩,有被敵軍合圍的危險,此爲二因;第三,監軍王侁“性剛愎”,逼副帥楊業進軍,置之必敗之地,而又見死不救,致使陳家谷(今山西寧武)兵敗,此爲主要責任;第四,統帥潘美之不作爲,對監軍的退讓,以及未曾營救楊業,此爲潘美之責。另外,楊業之死責任輕重歸屬,從戰敗受罰可以看出,戰後潘美降職三級,而監軍王侁免冠、流放。

平心而論,在楊業之死這件事上,主要責任不在潘美,回首看整個宋史就會發現,整個大宋的猛將都有一個特點——無奈,哪怕是後來的猛將狄青都當上樞密使了,依然被韓琦笑話‘東華門外唱名者方爲好兒郎’,但是,潘美始終犯下了軍中最大的忌諱——見死不救,所以之後的潘美一直到死都默默無聞,再沒有了任何作爲,因爲他已經身敗名裂,在軍中豪無威信可言。

可嘆後世通過《楊家將》等小說、戲曲將潘美改名爲潘仁美進行醜化,並且將潘美塑造成處處與楊家作對,並且勾結遼人做了賣國賊,活脫脫的一個奸臣形象,每次看來,不免讓人心生唏噓。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