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康熙帝爲什麼始終要堅持要收復臺灣?真相是什麼

康熙帝爲什麼始終要堅持要收復臺灣?真相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康熙帝的相關內容,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

康熙在決心進攻盤踞臺灣的鄭氏政權時,遭到了許多大臣的反對。

而康熙在完成了對臺灣的統一後,又有許多大臣荒謬地建議放棄臺灣。

不過,康熙目光遠大,高瞻遠矚,沒有被錯誤言論所誤導,使臺灣重新回到祖國懷抱。

反對武力統一的意見

對於對臺灣用武,當時大清朝廷有三種反對態度。

第一種態度,“不必取”。

鄭成功當初收復臺灣,其本意是想以臺灣爲反清基地。

但鄭成功死後,繼承者雖仍然沿用南明年號,但事實上已經放棄了“反清復明”的訴求。

三藩之亂時,耿精忠約鄭經取浙江,但鄭經卻進攻耿精忠控制的廈門,結果,促使耿再次降清。

康熙帝爲什麼始終要堅持要收復臺灣?真相是什麼

如此,清與鄭氏的矛盾,已不屬於明清戰爭的範疇,已成爲統一與分裂的戰爭!

而在和談中,鄭氏已經表達了可以臣屬於大清,如“朝鮮例”。

所以,大清中有一種意見認爲:不必去打!

比如,將軍賴塔曾經寫親筆信,許諾:只要鄭經退居臺灣,“朝廷亦何惜海外一彈丸地”?只要鄭經不再來犯,“以臺灣爲箕子之朝鮮,爲徐市之日本”。

第二種態度,是“不敢打”。

大清不擅海戰,對渡海作戰缺乏信心。

早在康熙親政前,鰲拜就曾經表示:臺灣“海洋險遠,風濤莫測,馳驅制勝,計難完全”。

在康熙3年、4年的三次攻澎湖失利後,這種心理陰影進一步加大。

以至於,康熙在康熙20年下詔“剿撫並用”時,接受到詔令的許多前線將領也表示反對。

福建水師提督萬正色表示:“臺灣難攻,且不必攻”,寧海將軍喇哈達表示“斷不可取”。

第三種態度,是“不敢用”。

大清不擅海戰,但並非沒有善於海戰的人才。比如:施琅就極善海。

但是,當時,“舉朝大臣以爲不可遣,去必叛”。

排除干擾,堅持“因剿寓撫”

康熙帝爲什麼始終要堅持要收復臺灣?真相是什麼 第2張

康熙目光遠大,立場堅定。

首先,康熙一語中的:朝鮮系從來所有之外國,鄭經乃中國之人!

這是康熙的原則:不是要不要回歸的問題,而是如何迴歸的問題!

其次,放棄以武力爲後盾,是幼稚的!

古今中外的歷史都表明:兩個敵對政權,一方如沒有強大的軍事壓力,對方是不可能輕易自動投誠的。

因此,“因剿寓撫”,以軍事壓力爲後盾,纔可能有效地談判,爭取統一。

最後,清有能力增強軍事壓力!

在當時的技術環境下,只要統一了大陸,僅以東南沿海地區的人力、物力,就可以建造一支強大的水師。

而只要朝廷正確使用施琅等海戰人才,清軍不善海戰的缺陷可能迅速彌補!

爲此,康熙否決了反對意見,堅定推進“因剿寓撫”的戰略,實現了統一。

內遷論

康熙帝爲什麼始終要堅持要收復臺灣?真相是什麼 第3張

在鄭氏投降,清廷歡慶勝利時,清廷內部又出現了放棄臺灣的荒謬言論。

他們的觀點是:

1、臺灣與大陸遠隔重洋,一旦外敵來侵,難以救援,喪師失地,損國威。

2、如果派兵駐守臺灣,至少要數萬人。財政負擔極大,而且,長期駐守外島的兵士,很可能再次割據。

3、臺灣只是一個海中孤島,開發價值不大。

所以,他們主張把臺灣居民內遷,放棄臺灣,退守澎湖。

這種言論當然是荒謬的!

必守臺灣

施琅的《恭陳臺灣棄留疏》,對形勢作了詳細分析。

1、臺灣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意義。

當時,西方殖民者已經開始活躍於大海,荷蘭人更是曾經盤踞臺灣!

一旦臺灣爲外敵所侵,後果嚴重!

臺灣“北連吳會,南接粵峧”是祖國東南的屏障,直接關乎東南的安危!

至於棄臺灣守澎湖的說法,施琅指出:沒有臺灣,澎湖孤懸於汪洋,土地狹小,駐兵有限,根本起不到屏障作用!

2、臺灣的開發前途大!

臺灣沃野千里,物產豐富,盛產硫磺、水藤、糖蔗等物資。

康熙帝爲什麼始終要堅持要收復臺灣?真相是什麼 第4張

而且,臺灣的地理位置,十分利於進行海外貿易,經濟前景巨大!

因此,施琅指出:臺灣“實肥沃之區,險阻之城”。

3、可以克服相關擔憂。

如果在臺灣屯田,就可以自給自足,減少財政壓力。

同時,施行3年1換的換防制度,既可以留足部隊,也不必擔憂再起割據。

最後,康熙採納了施琅的建議。

康熙時期,近現代國際關係的觀念尚未形成。

因此,康熙君臣多從利弊角度分析對臺灣的政策。

儘管如此,康熙依然能夠立場堅定地指出原則:臺灣與朝鮮、琉球不一樣,從來就是中國之地。

今天也是一樣!

利弊不必多說。

堅定追求統一,是原則!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