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曹參功勞也很大,爲何沒進入漢初三傑?

曹參功勞也很大,爲何沒進入漢初三傑?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前202年,劉邦消滅項羽之後,談及爲何取得天下時說:因爲重用了手下的三位良才,“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鎮國家、撫百姓、供軍需、給糧餉,我不如蕭何;指揮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劉邦金口一開,瞬間讓張良、蕭何、韓信成了漢朝人臣之中聲望最高的三人,江湖地位無以倫比。

然而,羣臣眼裏的最大功臣者,並非這三人,而是曹參。劉邦在給功臣排位次時,羣臣指出曹參南征北戰,身負70餘處戰傷,攻城掠地戰功無數,應該排在第一,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拿到首功就算了,在位次上不應該排在曹參頭上。當然,後來關內侯鄂君辯解,認爲蕭何作用更大,於是劉邦順水推舟,將蕭何排第一,曹參排第二。

這裏就出現了一個疑問,曹參功勞第二,兼劉邦的老班底,硬件與關係都到位了,劉邦特別拔高張良、蕭何、韓信時,再誇一句酬謝曹參也是應有之理,完全可以讓漢初三傑變成“漢初四傑”,但爲何劉邦偏偏沒有呢?

其實,政治家的話,真真假假,半真半假,劉邦對張良、韓信、蕭何的評價,不能說不正確,但誰敢肯定就一定是劉邦的真心話,就沒有一定的謀劃?事後來看,劉邦評定的漢初三傑,的確有其高明之處。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01:曹參可被替代

蕭何去世之後,曹參接任漢朝宰相,創造了“蕭規曹隨”的典故,但從曹參講述爲何蕭規曹隨的理由,以及總結出無爲而治的治國理念來看,曹參是一個很有思想高度、深度的人。在秦末起義與楚漢爭霸中,曹參到底有什麼表現呢?

秦末起義中,從劉邦起兵到攻入咸陽,曹參一直跟隨劉邦打仗,取得了赫赫戰功,可以說是劉邦手下第一將,因此劉邦成爲漢王后封他爲建成侯。平定三秦時,曹參跟隨劉邦平定關中,被劉邦任命曹參代理左丞相,領兵進駐關中,相當於劉邦的後方司令,蕭何是後勤總管,兩人地位難分上下。楚漢爭霸中,魏王豹反叛,曹參以代理左丞相的身份與韓信領兵東進,之後曹參作爲韓信部將一路向東,連克魏、趙、齊三國,後來韓信揮師南下參與垓下之戰,曹參留在齊地平定叛亂。

縱觀曹參這一段歷史,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沒有獨立領兵,不是跟隨劉邦就是跟隨韓信作戰,二是沒有單獨打過特別關鍵的戰役,尤其楚漢爭霸中,韓信將敵軍主力殲滅,曹參掃蕩殘餘勢力。

也就是說,曹參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並非不可或缺之人,換一個人處於曹參位置,或許做不到曹參那麼好,卻也不會壞到什麼地方,總歸能大體實現劉邦或韓信的意圖。與之相比,蕭何獨立總覽後勤事務,韓信獨立領兵橫掃四方,張良妙計不斷幫助劉邦多次化險爲夷。因此,從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角度來說,曹參的確不如漢初三傑。

曹參功勞也很大,爲何沒進入漢初三傑?

02:劉邦的軍事觀

周朝《司馬法》中,已經出現軍師一職,《孫子兵法》中更是強調後勤與廟算,但從周初到秦朝,列國重視的還是實際戰功,秦朝爵位就與殺敵、攻城等密切相關,後勤與廟算之類往往不會納入軍功。

劉邦雖然沒有什麼文化,也沒有讀過什麼兵書,但他的軍事觀卻比較健全,並不單純看重實際軍功,而是總攬全局,從決定全局勝負的關鍵之處思考問題。蕭何總覽後方,不停地爲前線輸送糧草、器械、兵源,讓劉邦多次慘敗之後能夠再次聚集力量;韓信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平定魏、趙、齊的主力,擊敗了龍且、項羽,贏得都是關鍵戰役;張良運籌帷幄合縱連橫,相當於劉邦的頂級智囊,讓劉邦在錯綜複雜、甚至多次不利的局勢下,始終能夠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如果按照傳統軍功觀來看,蕭何、張良很難有太大的功勞,就如羣臣議論蕭何說的“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但在劉邦看來,千軍易得、百將易得,唯獨頂級後勤總管、頂級智囊難求。

與蕭何、韓信、張良三人相比,曹參只是一員將軍,頂多實際戰功多了一些而已,不僅具有可替代性,而且也不能折服劉邦,更不會讓劉邦生出“吾不如”的感覺。因此,在劉邦的眼裏,曹參屬於次一級的人才,與漢初三傑相差了一個層次。

劉邦的軍事觀,如今看來並不稀奇,但我們不能用現代人的認知衡量古代,在2200多年前的正常狀態是重視實際軍功與戰場拼殺,對於後勤、軍師都比較忽視,項羽忽視范增屬於正常現象。秦末起義中,除了劉邦之外還有誰這樣分工明確了?整個春秋戰國史上,記載了幾個軍師與後勤總管的名字?孫臏屬於特殊情況,因爲腿被砍了,無法成爲領兵之將,所以才選擇成爲軍師。因此,從軍事觀上來看,秦末羣豪之中,劉邦取得最終勝利實至名歸。

03:領導的平衡術

曹參在是否可替代性、與重要性上,的確與漢初三傑相差一籌,但領導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更何況曹參軍功的確讓人心服口服,既然這樣劉邦爲何不順勢將曹參拔高到與蕭何等一個地位呢?其實,這首先與劉邦的平衡術有關,其次與劉邦對未來的佈局有關。

劉邦集團是一個大雜燴,勢力來源比較複雜,粗略劃分一下,主要有三種:

首先是沛縣班底,蕭何、曹參、周勃、樊噲等跟隨劉邦起兵,屬於骨灰級的元老,這一股勢力與劉邦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是劉邦最信任的基本盤。

其次是盟友勢力,秦末起義與楚漢爭霸的風雲變幻中,六國反秦勢力命運各不相同,在這一過程中,劉邦吸納了不少六國盟友勢力,張良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

第三是“投誠者”,韓信、英布等本是項羽部將,先後投奔到了劉邦旗下,是以韓信爲代表。呂后處死韓信後,英布緊張的道理就在這裏,因爲英布認爲劉邦下一個就要針對他了。

從領導的平衡術來看,三方勢力各有一位代表維護他們圈子的利益即可,如果讓曹參地位等同於漢初三傑,那麼沛縣班底就有二位領軍人物,顯然就會打破平衡,也會引起其他勢力的不滿。

曹參功勞也很大,爲何沒進入漢初三傑? 第2張

04:劉邦的後手棋

項羽去世之前,劉邦表現出豁達大度一面,對功臣不吝封王,但漢朝建立之後,劉邦就開始慢慢剪除異姓王。從時代發展來說,劉邦剷除異姓王利於國家穩定,是進步的舉動,但從個人道德來說,劉邦此舉不免讓人產生“兔死狗烹”之感。

漢朝建立之後,劉邦最首要的工作,除了恢復生產等之外,最重要的是剪除異姓王。這時,回頭再看劉邦只給蕭何、張良、韓信三人超高評價,就讓人豁然開朗了。

劉邦剪除異姓王時,最擔心的無疑是基本盤不穩,異姓王與六國不甘心的殘餘力量勾結,一旦發生這樣的事情,漢朝將分崩離析。因此,曹參不能與蕭何平起平坐,一旦平起平坐的話,就會導致沛縣班底可能出現分裂而不穩,劉邦只有讓蕭何成爲沛縣班底的唯一領軍人物,纔可最大程度的穩定沛縣班底。另外,讓性格淡泊的張良成爲六國勢力代表,也就讓六國殘餘力量很難擰成一股繩,讓情商有缺陷的韓信成爲降將的代表,也讓異姓王們實際很難整合起來,只能被各個攻破。

還有一點極爲重要,曹參長期在韓信手下工作,劉邦不可能不擔心曹參與韓信有所聯繫,一旦曹參地位等同於蕭何,而如果曹參與韓信有所勾結的話,最終結果必然讓劉邦難以承受。

所以,從劉邦的整體佈局來看,不可能讓曹參的地位等同於漢初三傑。

假設一種情況,蕭何在楚漢爭霸尾聲時去世,那麼劉邦在談及取勝密碼時,會不會加上曹參?筆者認爲可能性極高,或是“蕭何、張良、韓信、曹參”,或是“張良、韓信、曹參”,原因在於漢初形勢複雜,劉邦不能讓沛縣班底缺少一面旗幟,而沛縣功勳集團爲了維護自身利益,也會推動劉邦爲他們樹立一面旗幟。因此,所謂漢初三傑,既有客觀評價的成分,也有一定的政治用心。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