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清朝名臣傅以漸是什麼樣的人?他在清朝是何地位?

清朝名臣傅以漸是什麼樣的人?他在清朝是何地位?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6.2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傅以漸字於磐,號星巖。今山東聊城東昌府區人,清朝開國第一位狀元。 他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兵部尚書,先後負責明史、太宗實錄的纂修工作,太祖、太宗聖訓和通鑑的總裁。是很多人要的問題?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一、百年望族的開端

清朝名臣傅以漸是什麼樣的人?他在清朝是何地位?

清朝開國於關外,最初的人才選拔是通過宗族遴選和外部舉薦的方式,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後,爲了籠絡漢族士人,攝政王多爾袞決定沿用部分明朝的制度,在人才選拔方面,實行科舉制。

消息一出,並沒有引起全國振奮。因爲當年當時清軍入關不久,很多漢族讀書人仍然心向明朝,所以真正參加縣試、鄉試選拔的人並沒有達到明朝時的規模。經過兩年多的層層選拔,到了順治三年,清朝開國以來的第一次春闈會試在北京順利舉行。由於當年是農曆丙戌年,所以當年的科舉又稱“丙戌科”。根據《清世祖實錄》記載:

故明舊例:進士四百名,二甲選部屬、知州,三甲選評、博、中、行、推官、知縣。

雖然參加會試的人數略顯不足,但清朝延續明朝舊例,仍舊按成績排名,錄取了前400名爲貢士。400名貢士,有370人蔘加了殿試,也就是說,清朝第一次科舉,一共錄取了370名進士。這370人,是清朝入關後第一批進士官員,他們除了少數人留在京城外,絕大多數都被分派到各州縣爲官。這些人中,有一位叫傅以漸的新科進士,被留在了京城,因爲他是當年的一甲第一名,也就是清朝歷史上第一位狀元。

《清史稿·傅以漸傳》記載:

傅以漸,字於磐,山東聊城人。順治三年一甲一名進士,授弘文院修撰。

從明英宗後期開始,明朝有“非翰林不入內閣”的慣例,清朝初年,翰林院尚未形成,內三院(國史院、祕書院、弘文院)是翰林院的雛形,傅以漸身爲狀元,自然被優先留在京城,而且擔任弘文院修撰。

傅以漸本人也沒想到,他不僅成爲了清朝第一位狀元,而且會開創一個百年望族。

根據《傅氏族譜》記載,傅以漸的遠祖名叫傅回祖,江西永豐人,他曾在明朝弘治年間擔任山東冠縣縣令,這是傅氏能追溯到最早的祖先。不過,傅回祖在仕途上並沒有較高的政績,他共有七個兒子,年邁辭官時只帶走了4個兒子,還留下三個兒子在山東立業。其中,有一子名叫傅祥,在父親回鄉後便留在聊城經商。當時的聊城毗鄰大運河,貫通南北,商業蓬勃發展,傅祥很快發家。不過,他雖然成爲商人,但沒有忘記自己祖上是詩書傳家,於是,他延請名師,爲族中子弟教授學問,希望有朝一日,家族中能再有人踏入仕途。傅以漸便是傅祥之後。

傅以漸出生於明朝萬曆三十七年,他7歲時便入館學習,不過,在明朝末年並沒有考取功名,因此十分不甘。1644年,明朝滅亡,順治入關,宣佈恢復科舉。傅以漸決定參加清朝科舉。當時,清朝入關不久,有同伴勸他再觀望幾年,但傅以漸一心要證明自己 ,他毅然報考,果然在順治二年考中舉人。順治三年,傅以漸帶着全家人的期許進京趕考,竟然一舉考中狀元。傅家幾代人沒出過進士,傅以漸竟然一舉奪魁,讓傅家在聊城瞬間揚名。

清朝名臣傅以漸是什麼樣的人?他在清朝是何地位? 第2張

有人說,傅以漸身爲明朝遺民,卻積極參加清朝的第一次科舉考試,可見其“大節”有虧。這或許也是傅斯年先生爲何不願提及傅以漸的原因。

但筆者不這麼認爲,筆者認爲:明朝和清朝都是中國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談歷史不能脫離民族,但民族不是歷史的全部。

傅以漸祖上雖然是明朝縣令,但那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清朝開國時,他只是一個不涉政治的讀書人。因此,我們不能因爲傅以漸參加積極參加清朝科舉就否定他這個人,更不能把封建制度的弊端,都歸咎到傅以漸一個人身上。更何況,從接下來傅以漸爲官的品格來看,他稱得上是一代名臣。

二、從狀元到“宰相”

傅以漸身爲清朝第一位狀元,他在清朝的仕途上可謂“一路綠燈”,他入仕之初,幾乎每一年都有一次擢升或調動。

科舉考試一般三年一次,有時候出於其他原因,皇帝還會加開“恩科”。例如,順治四年,順治帝以清朝求賢若渴爲由,下令開“恩科”,傅以漸擔任恩科的“同考官”。雖然傅以漸不是主考官,但他去年剛考中狀元,今年就協同主持會試,的確罕見。

順治五年,順治帝下旨修撰《明史》,傅以漸被選中爲纂修官。順治六年,傅以漸擔任祕書院侍講學士,開始參與給順治講課,同年,他又升遷爲國史院學士。

縱觀傅以漸的仕途生涯,他“開國狀元”的身份,不僅讓他一路順遂,而且很得順治帝青睞。《清史稿》雲:

(順治)八年,遷國史院侍講。九年,遷左庶子。十年,歷祕書院侍講學士、少詹事,擢國史院學士。十一年,授祕書院大學士。

順治八年,順治帝已經親政,傅以漸爲人和善,辦事幹練,很快被順治帝看重,所以,傅以漸每年都被順治提拔一次,到了順治十一年,傅以漸已經成爲祕書院大學士,多次被順治委以重任。

順治十四年,太后(孝莊文皇后)病重,順治帝爲了照顧母親,導致奏疏積壓。情急之下,順治命傅以漸代批奏摺,傅以漸焚膏繼晷,連續工作三個日夜,處理了800多件奏摺,讓順治帝頗感欣慰。

到了順治十五年,順治改內三院爲翰林院,把內三院的大學士加“三殿三閣”稱呼,傅以漸成爲清朝首批內閣大學士,他被授予“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當時,清朝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勢弱,軍機處尚未成立(雍正年間才成立軍機處),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清朝的內閣大學士就相當於“宰相”。

傅以漸能成爲了清朝“宰相”,這除了他的才學出衆外,還有另外一個原因,用孟森在《清史講義》中的話說:

至傅以漸、呂宮爲開國首兩科一甲一名進士,用爲閣臣,不過以狀元宰相歆動漢人。

傅以漸是順治三年“丙戌科”狀元,呂宮是順治四年“丁亥恩科”狀元。他們之所以能成爲閣臣,是順治帝想用他們漢人狀元的身份,向漢人示好,以達到拉攏漢族百姓的目的。

俗話說,時勢造人。傅以漸能成狀元,靠的是才學,但他能在十餘年間就成爲閣臣,和當時的特殊國情有關係。換句話說,即使傅以漸當年不參加科舉考試,還會有另一個“傅以漸”出現。因爲順治帝需要一個漢人狀元來標榜自己。

三、教導康熙,三次辭官

清朝初期,江南地區文字獄頻發。順治十二年,順治命傅以漸爲《資政要覽》作後序,傅以漸趁此機會,把古代聖君之道說給順治聽,並且向順治提出“安民大計”,建議順治切勿大興文字獄,這樣只會讓更多讀書人人心惶惶。

《道德經》說:“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

清朝名臣傅以漸是什麼樣的人?他在清朝是何地位? 第3張

作爲讀書人,傅以漸並不迂腐,他能在歷史洪流中判斷對錯,並且糾正順治的錯誤行爲,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同年,傅以漸被順治帝任命爲太子太保、內國史院大學士,負責教導順治的第三子福全、第四子玄燁讀書。當時,玄燁尚不滿兩歲。此後幾年,傅以漸都是兩位皇子的授業師傅。

在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做夢都想成爲“帝師”,傅以漸給順治講過課,現在又教育兩位年長的皇子,他的處境讓人豔羨。傅以漸也沒想到,年幼的玄燁將會是赫赫有名的康熙大帝。

就在傅以漸擔任玄燁之師的第二年,他的身體每況愈下。傅以漸只得以身體不好爲由,向順治提出“乞罷歸鄉”。傅以漸要辭官回鄉,順治非常驚訝,順治在傅以漸的奏摺上批道:

“卿輔弼重臣,醇誠樸慎,勤勞密勿,倚任方殷,豈可引例求退?著益抒猷念,佐成化理。”(出自《清史列傳·卷五》)

順治的意思是:像你這樣深受皇恩的朝廷重臣,哪能輕易隱退?

傅以漸明白了順治的意思,只得繼續鞠躬盡瘁。

順治十五年,傅以漸和李蔚一起擔任會試主考官,這一年,朝廷規定,凡是入場的考生,一律不允許攜帶書箱。《清史稿·傅以漸傳》記載:

十五年,偕學士李霨主會試。考官入闈,例得攜書籍,言官請申禁,以漸請仍如舊例,許之。

古代會試,需要進考場封閉三天考試,這三天考生不允許外出,吃喝拉撒全在考場。按照之前的慣例,考生是可以帶書箱,裏面裝有《玉篇》《切韻》等工具書進考場的,只要考試時不夾帶、不作弊就行。順治十五年,朝廷突然禁止考生攜帶書箱入場,讓許多考生不知所措。

傅以漸深入瞭解考生們的情緒後,立即上書給順治,希望恢復舊制,順治最終支持傅以漸的觀點。不過,到了清朝中後期,傅以漸的觀點再次被否定,這是後話。

傅以漸好不容易給考生們爭取到帶書箱的便利,但他自己卻病倒了。史載他“因闈中咯血,又上疏乞歸”,他在奏摺中對順治說:

“入闈七日,幸殊卷尚未謄進,乞賜另遣一員,同李蔚任事。”

傅以漸在奏摺中對順治說:“現在科舉剛剛進行到第七天,我身體不爭氣,現在咳血不止。所幸的是卷子還沒有謄抄完畢,希望陛下準我告老還鄉,另外派人來配合李蔚完成閱卷事務。”

順治看到傅以漸的奏摺,也非常心疼,但考慮到科舉春闈的特殊性,他給傅以漸說:“知卿偶恙,著力疾料理闈事。”

意思是,我知道你身體不好,但現在不好換人了。傅以漸只好帶病主持完會試。

當年,傅以漸被授予武英殿大學士銜,到了十月,傅以漸身體不支,第三次向順治請求辭官,順治於心不忍,同意了傅以漸的請求,讓傅以漸回聊城休養,但並沒有罷免他的官職和待遇。

傅以漸於順治三年考中狀元,於順治十五年辭官,他在朝堂上待了13年之久,官至閣臣,即使是回鄉,也備受矚目。但傅以漸回鄉後卻很低調,史載:

清朝名臣傅以漸是什麼樣的人?他在清朝是何地位? 第4張

每聞百姓疾苦,若切於身,閭里有義舉,必贊成之。自處無異寒素,汲獎寒素,惟恐不及,未嘗有疾言遽。

傅以漸聽聞百姓有疾苦,總能感同身受,爲民請命。聽聞鄉民中有義舉,必會稱頌一番。傅以漸平時衣着樸素,也不接受地方官的宴請。他在家休養一年多,除了教養族中子弟外,幾乎閉門不出。下圖爲晚清時期,聊城傅氏族人合影。

四、聊城傅氏的發展

順治十六年十一月,傅以漸回鄉養病超過一年的時間,順治帝特地派人來問候,得知傅以漸身體已經好得差不多了,便邀請傅以漸赴京任職。傅以漸只得再次入朝。這一次,傅以漸僅僅在京中待了4個月,再一次因病回鄉。順治十八年,順治帝駕崩,傅以漸身爲在職的武英殿大學士,按制需要赴京奔喪。傅以漸當時雖然才53歲,但已經重病纏身,他被兒子護送到京城後,幾乎就剩最後一口氣了。

康熙登基後,傅以漸最後一次提出辭官,康熙念及師生之情,幾度挽留,但考慮到傅以漸的確病重,最終下旨讓傅以漸榮歸故里。四年後,傅以漸在聊城病逝,終年57歲。

傅以漸以開國狀元的身份,振興了聊城傅氏一脈。傅以漸去世後,聊城傅氏族人從以前的商業大族搖身一變,成了官宦世家。在此後一百多年間,聊城傅氏的子弟中,考取進士、舉人、庠生、太學生者超過100餘人,更是出過不少封疆大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