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和尚原之戰吳玠大敗十萬金兵,他是如何做到的?

和尚原之戰吳玠大敗十萬金兵,他是如何做到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和尚原之戰是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吳玠、吳璘兄弟指揮抗金戰爭中的重要戰役之一。在此次戰役當中,南宋軍隊給金軍以重創,並獲得最終的勝利。很多人都不瞭解,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吳玠是德順軍隴幹縣(今甘肅省靜寧縣)人,地處抗擊西夏的前線,在抗擊西夏的戰爭氛圍中長大。北宋末年,吳玠以良家子的身份參軍入伍,成爲抗擊西夏的一員,多次立功補授秉義郎、涇原路第十二副將,成爲一名冉冉升起的軍界新星。

北宋滅亡之後,金兵一路不斷南下入侵,一路西出大慶關(今陝西大荔縣東),進犯陝西,直趨涇原路。讓金兵始料未及的是,在南方連戰連捷的金兵,卻在西路遇到了一枚帶刀的銅豌豆

1128年,北宋滅亡第二年,受經略司統制官曲端之命,吳玠率領前軍迎擊金國西路軍,大敗金兵於青溪嶺,追擊三十里,“金人始有憚意”。隨後,金兵攻打延安府,吳玠攻打金兵巢穴——華州,並收復華州(今陝西華縣)。南宋之初,金兵氣焰囂張,宋軍一潰千里,青溪嶺之戰打破了金兵不可戰勝的神話,收復華州可以說是第一場通過戰爭收復失地的勝利。

和尚原之戰吳玠大敗十萬金兵,他是如何做到的?

青溪嶺之戰與收復華州的勝利,引起了大佬張浚的注意,於是任命吳玠爲統制,與吳璘共掌帳前親兵,後來又上奏將吳玠提拔爲涇原路馬步軍副總管。升官之後第一戰,吳玠就又一次擊敗金軍,以至於讓金兵統帥完顏撒離喝在重壓之下嚎啕大哭,《宋史》記載“撒離喝懼而泣”。

不過,由於曲端存有其他心思,當金兵重新再戰時不予救援,於是吳玠迎來了抗金第一敗。隨後,曲端彈劾吳玠不聽指揮,導致吳玠被降職,爲兩人的關係埋下隱患,後來吳玠在張浚幫助下復起,成爲秦鳳副總管兼知鳳翔府。吳玠復起後不久,就迎來富平之戰,但與南宋初期的衆多敗仗一樣,由於宋軍內部爲如何佈陣起了紛爭,又兼之戰鬥中右翼趙哲“擅離所部”,最終“將士望見塵起,驚遁,軍隊於是大潰”。富平之戰,宋軍遭遇慘敗,史稱“五路皆陷,巴蜀大震”。

富平之戰中,吳玠提出登高拒敵,事後證明是正確的,由於戰爭中吳玠奮勇殺敵,因此他沒有受到太大處分,反而被授爲都統制,受命整編殘部。最終,吳玠整編出數千殘兵,退守到鳳翔地區,與弟弟吳璘扼守大散關以東的和尚原(今陝西寶雞西南),“積粟繕兵,列柵築壘”,準備做死守的打算。

當時,吳玠的處境非常危險,與外界失去聯繫,幾乎成爲了孤島,士兵喪失鬥志,數萬金兵步步緊逼,乃至有人想要劫持吳玠兄弟倆投降金兵。形勢雖然不利,但獨立掌軍的吳玠,卻也因此可以自由地釋放軍事才華,他首先整合部隊、穩定軍心,然後利用有利地形竟然打敗了數萬金兵。

金將沒立自鳳翔,烏魯、摺合自大散關率數萬騎南侵,兩路金軍計劃會師於和尚原。無論是鬥志、還是兵力上看,吳玠都處於劣勢,但他利用有利地形,將軍隊分爲兩隊,先率一隊與金兵作戰,疲憊金兵,等到金兵疲憊時,立即投入另一隊。由於金軍騎兵困於山谷地形,只得下馬交戰,結果大敗,退屯和尚原西南的黃牛堡。之後,吳玠在頑強防守之餘,奇兵迭出,多次擊敗金兵,讓金軍兩部始終不能會師。

所謂“打了小的來了老的”,金兵統帥完顏宗弼聽說之後暴怒,親自率領十萬金兵,準備教訓吳玠,打下這個入川門戶。面對金兵大舉進攻,吳玠利用有利地形與先進武器弓弩,“選硬弓強弩與戰,分番迭射”,“弩如雨注”(即用牀子弩),讓金兵損失慘重。與此同時,吳玠派遣奇兵,從小道繞出敵後,成功斷敵糧道。再其次,吳玠並未一心防守,還策劃了一次奇兵反擊,讓吳璘率領騎兵三千埋伏於和尚原北的神岔溝,伺機襲擊金兵。沒過幾天,由於金兵糧道被襲,不得不退回神岔溝,結果當夜吳璘率軍夜襲,連破金營十餘座營寨,完顏宗弼身中流矢,“僅以身免,乘梯亟剔其鬚髯遁歸”於燕山,留完顏撒離喝留駐陝西,兵屯鳳翔,與吳玠相持。

和尚原之戰吳玠大敗十萬金兵,他是如何做到的? 第2張

和尚原之戰後,張浚根據吳玠的功勞,上奏趙構提拔他爲鎮西軍節度使。之後幾年,獨立掌軍的吳玠連戰連捷,先後取得了饒鳳關之戰、仙人關之戰等勝利,將金兵死死的拒之四川門外。尤其是富平之戰後,東南一帶也形勢危急,金軍全力入侵川蜀,如果不是吳玠挺身而出,南宋必將失去四川。而一旦失去四川,南宋還能存在多久,就成了一個嚴峻的問題。

縱觀吳玠一生,除了曲端不予救援導致的一場失敗與富平之戰的失敗之外,吳玠與金兵的其餘戰爭都取得了勝利,這在南北宋之交極爲罕見。《續資治通鑑》中評價:“吳玠教習已逾十年,百戰之餘,所向無敵。”那麼,吳玠爲何能夠近乎百戰百勝呢?吳玠英年早逝後,弟弟吳璘道出了其中的奧妙。

吳玠在與西夏作戰時,勝負都在一進一退之間,短時間內就能決出勝負,但與金兵作戰時,每一次決出勝負都要打上幾天。之所以如此,原因在於西夏兵耐力、紀律與宋軍差不多,而金兵忍耐力強、命令嚴酷,一旦發佈命令,往往必定會誓死執行任務。也就是說,金兵體力強悍,兼之命令嚴酷,在冷兵器時代幾乎是無解的存在,是宋軍沒有遇到過的軍隊類型,這也是宋軍、遼軍與後來的明軍難以擊敗金兵的原因,而一旦短時間內打不敗金兵,自身就會崩潰,久而久之就會形成金兵不可戰勝的神話。

既然如此,宋軍果真沒有剋制之道嗎?其實辦法很多,胡世將向吳璘詢問吳玠總能克敵制勝的原因,同樣是百勝將軍的吳璘回答說:首先,宋軍不如金軍堅韌耐勞,但金兵弓矢不如宋軍強勁銳利,我常以弓箭在數百步外射穿金兵厚重的盔甲,發揮自身的長處;其次,由於宋軍不如金兵的往來奔突能力,於是就需要佔據險要便利的地形,削弱金兵的長處;第三,對付金兵的持久耐力,派出精兵輪番騷擾金兵,使金兵窮於應付,得不到休息閒暇,敗壞金兵堅韌持久的氣勢,趁着金兵稍稍有些惰怠時,立即以奇兵進行襲擊,從而可以大獲全勝。

和尚原之戰吳玠大敗十萬金兵,他是如何做到的? 第3張

吳玠克敵之道,核心其實就是先疲敵、再敗敵,學習的是伍子胥破楚之策。春秋戰國時,伍子胥獻給吳王闔閭破楚之策就是先疲楚、再破楚。伍子胥建議闔閭:將全國軍隊分爲三份,輪番誘使楚國出兵迎戰,敵進我退、敵退我進,“彼出則歸,彼歸則出”,必定會讓楚軍疲於奔命,然後大王再動員三軍,必定能徹底摧毀楚國。事後果然如此,吳王闔閭破楚之前數年內,“楚自昭王即位,無歲不有吳師”,導致楚軍疲憊不已,最終在公元前506年吳國一舉攻破楚國都城。吳玠克金之道,比如和尚原之戰,與伍子胥破楚之道的核心,其實就是一個道理。

值得深思的是,吳玠一生幾乎百戰百勝,固然與他的天賦有關,但善於學習前人的辦法或許纔是成功的關鍵。

《宋史·吳玠傳》記載:“玠善讀史,凡往事可師者,錄置座右,積久,牆牖皆格言也。用兵本孫、吳,務遠略,不求小近利,故能保全勝。”就是說吳玠善於閱讀史書,凡是過去可以效法的事情,都記錄下來置於座右,時間一久,牆壁上都是格言,用兵作戰遵從孫武、吳起之法,只講遠大的謀略,不追求眼前的小利,因此能保證每戰必勝。

筆者認爲,中華民族的豐富歷史,其實就是一座寶庫,聰明人從中汲取智慧,愚蠢人棄之如敝履,至今仍是如此。所謂“讀史使人明智”,吳玠就是如此,因此想要成功,與其讀一些成功學書籍,不如多讀一些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