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公孫衍當初爲什麼要離開秦國 公孫衍最後的下場是什麼

公孫衍當初爲什麼要離開秦國 公孫衍最後的下場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孫衍和蘇秦曾經聯合“天下之士合縱相聚於趙而欲攻秦”(《戰國策·秦策》三),公孫衍首先發起,由蘇秦遊說六國推動六國最終完成聯合抗秦。今天曆史資料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內容,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

公孫衍本爲魏人,卻於早年入秦參軍,一路憑藉軍功登上大良造之高位,眼看即將名利雙收,天上突然掉下個張儀,公孫衍一怒之下離開秦國。那麼,離開秦國後的公孫衍,其結局又是如何呢?且聽我細細道來。

01.魏人出身卻入秦參軍,張儀到來公孫衍無可奈何離秦

公孫衍當初爲什麼要離開秦國 公孫衍最後的下場是什麼

魏惠王十年(前360年),公孫衍出生於魏國陰晉,本爲魏人出身的他,卻不瞭解因何而於魏惠王二十八年(前342年)離魏入秦,並先後參加秦攻魏岸門、秦攻韓宜陽和秦魏“雕陰之戰”。憑藉戰功,公孫衍很快便升任左庶長,且獲封最高爵位大良造。

彼時秦惠文王在位,秦國高層之中,地位最高者乃是相邦樛遊,排名第二的則是庶長秦操,而擔任左庶長的公孫衍,則排名第三。在極爲重視軍功的秦國,立下赫赫戰功的公孫衍,無疑是最有希望接替樛遊,擔任下一任秦國相邦的人選。

然而,此時張儀也已經入秦,並很快便憑藉自己的學識征服了秦惠文王嬴駟,尤其是在秦魏“蒲陽之戰”後,張儀憑藉三寸不爛之舌,用秦國攻佔的蒲陽換來了魏國的上郡十五縣和少樑,從而使得秦惠文王對其更爲重視。

於是,當相邦樛遊於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去世之後,張儀得以出任新一任相邦,不僅導致公孫衍希望落空,而且因建議暫緩攻魏的公孫衍,也開始受到懷疑和排擠,心灰意冷之下,公孫衍便離開秦國,返回了母國魏國。

02.首倡合縱促成五國伐秦,秦國東出步伐被迫放緩

當時,秦、齊、楚三國勢大,其餘列國面臨極大威脅,公孫衍開始思考弱國抵抗強國策略,並提出弱國合縱以抗強國之策。此後,公孫衍在陳軫建議下,開始遊走於燕、趙等國,推銷自己的合縱策略,並先後擔任燕、趙、齊三國相邦。

公孫衍當初爲什麼要離開秦國 公孫衍最後的下場是什麼 第2張

周顯王四十六年(前323年),公孫衍發起“五國相王”,從而促成魏、韓、趙、燕、中山五國合縱,“五國相王”之舉,立即引起了秦、齊、楚等大國警惕,齊國先是以中山國小爲藉口,意圖聯合魏、趙、燕迫使中山國放棄王號,後又以割讓平邑給燕、趙,而意圖促使燕趙出兵攻打中山,但同樣以失敗告終。相對於齊國而言,楚、秦可就直接很多,先有楚國於同年出兵攻魏奪取八邑,後有秦國於次年出兵奪取魏國曲沃、平周和韓國鄢陵。

魏惠王見合縱仍無法抵禦強國,便開始對“合縱”策略動搖,再加上張儀的不斷蠱惑,魏國遂“以魏合於秦、韓而攻齊、楚”的連橫策略,並任命張儀爲相。而就在張儀的連橫在魏國取得成功之時,公孫衍則派人前往韓國,說服韓國大臣公叔,韓國遂也將國事託付於公孫衍,如此公孫衍已在燕、趙、齊、韓四國掌權。

與此同時,由於秦國的大舉東進,東方各國望而生畏,開始紛紛支持公孫衍的“合縱”,而繼燕、趙、齊、韓四國之後,楚國也“以事因犀首”。在諸國壓力之下,魏惠王遂又趕走張儀,改以公孫衍爲相。秦惠文王二十年(前318年),在公孫衍的推動下,魏、趙、韓、燕、楚五國共推楚懷王爲縱長,組織聯軍進攻秦國,公孫衍又鼓動義渠自側背進攻秦國,遂成前後夾擊之勢。

面對氣勢洶洶的聯軍,秦國先以“文繡千匹,好女百人”穩住義渠,再集中精銳全力在函谷關迎戰聯軍。聯軍方面,楚、燕兩國因威脅不大,態度消極、心存觀望,只有魏、趙、韓三國大軍與秦軍交戰,結果被擊敗。次年,庶長樗裏疾率秦軍反擊韓、趙、魏三國聯軍,於修魚大敗聯軍,斬殺聯軍主力魏軍8.2萬、趙軍13萬,聯軍敗退觀澤,秦軍追擊又於觀澤敗韓軍,斬首超三萬,俘虜韓將鯪申差。

此次合縱攻秦雖以失敗告終,但當時秦國面臨的局面卻相當危險,一個處理不慎,“商鞅變法”以來的成就,便會毀於一旦。因此,爲了避免引起東方列國的劇烈反彈,重蹈先前危機,秦惠文王開始減緩東出步伐,開始將戰略重心放在南北兩端。

03.身掛五國相印再成合縱,卻因對列國失望而病逝於秦

秦國將戰略重心轉向南方巴蜀和北方義渠後,中原列國之間便成爲了張儀和公孫衍的主戰場,連橫與合縱開始激烈交鋒。公孫衍、張儀攪動天下局勢,正如景春所評價,““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公孫衍當初爲什麼要離開秦國 公孫衍最後的下場是什麼 第3張

由於“五國伐秦”失敗,魏國大臣田需趁機指責、中傷公孫衍,魏襄王於是不再信任公孫衍,田需逐漸掌握大權,公孫衍無可奈何之下只好離魏。不過,爲了避免合縱大業被毀,公孫衍離開之前,請來田文接替自己擔任魏相。田文本就是齊國公子,因而很容易便獲得了齊國宰相田嬰的支持,合縱形勢好轉。

公孫衍離魏之後,卻並未放棄合縱策略,而是前往韓國擔任相邦,並開始策劃和推進新一輪的合縱。面對再度合縱,深感不安的秦惠王隨即發兵攻韓,韓國如何是秦國的對手,雖然公孫衍盡力周全,將韓軍的損失降到了極限,但韓國的戰敗仍難以避免。與此同時,盟國無人出兵相救,卻讓公孫衍對於合縱前途,開始變得悲觀起來。

此後,秦國又派張儀入楚離間齊楚聯盟,張儀以“六百里商於之地”說動楚懷王,令其不顧屈原等人勸告斷然與齊絕交,事後張儀卻根本不認賬。楚懷王一怒之下發兵攻秦卻慘遭戰敗,反使秦國佔據漢中。與此同時,齊國也趁機與秦結盟,聯合韓、魏進攻楚國,於垂沙之戰大敗楚軍,楚國就此國勢大衰。

然而,就在張儀遊說東方列國之時,秦惠文王突然於前311年病逝,而齊、燕、趙、韓、魏等國聽說張儀與秦武王有矛盾,便又紛紛背叛連橫之策,恢復合縱聯盟,並由公孫衍擔任縱約長,並同時擔任齊、燕、趙、韓、魏五國相邦。

再成合縱,公孫衍聲望達到頂點,然而此時公孫衍對於東方列國卻早已失望,因此促成合縱後便沒有了下一步動作。前309年,張儀去世,公孫衍便又回到了秦國,擔任秦國相邦。後秦武王增設左、右丞相作爲相邦副手協助公孫衍。三年後,公孫衍病逝於秦國相邦任上,右丞相嬴疾繼任相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