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爲什麼說王導是天生的政治家?他是如何爲琅琊王氏帶來光輝的?

爲什麼說王導是天生的政治家?他是如何爲琅琊王氏帶來光輝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7.0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晉初年的時局十分混亂,是士族們的舞臺,王導與王敦兩兄弟在此時亂世而起,並迅速佔據了東晉政壇最輝煌的位置。王導是一位天生的政治家,他振興了琅琊王氏,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01名門之後,少有盛名

王導,字茂弘,出身於晉朝名門的琅琊王氏。年少時,張工便評價他:“此兒容貌志氣,將相之器也。”在晉元帝司馬睿還是琅琊王時,便與他交好。後政權南遷,王導依舊是司馬睿最得力的輔佐者。司馬睿曾多次慨嘆:“卿,吾之蕭何也。”稱王導爲蕭何,也着實貼切。司馬睿正是憑藉着王導的蕭何之才,建立了東晉初年穩固的政權。

東晉建立,王導先拜爲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封武岡侯。在魏晉那個拼爹拼姓氏的時代裏,他偏要拼才華取勝。當時是,琅琊王氏在朝堂之上一枝獨秀,王導與王敦兩兄弟,一文一武,一內一外,讓司馬氏都不禁說出那句:“王與馬,共天下。”的經典名言。

爲什麼說王導是天生的政治家?他是如何爲琅琊王氏帶來光輝的?

但王導縱橫政壇數十年,比誰都懂得物極必反的道理。司馬睿與他雖然相交多年,但王導依舊明白君臣有別。無論司馬睿如何尊崇他,王導始終都不肯越雷池一步。

02跟隨明主,外交天才

稱司馬睿爲明主,或許有些片面。但王導能夠在他還是琅琊王時便同他相交,也足矣看出其人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司馬睿是不是明主王導或許不知,但他一定知曉,司馬睿能夠坐上皇帝的寶座。

大興元年,司馬睿繼位,建立東晉。受百官朝賀之時,再三請求王導同坐御牀受賀。王導辭讓不敢當,言道:“如果太陽也和地下萬物一樣,那老百姓該到哪裏去沐浴光輝呢?”他在當時,可謂是皇帝親信的大臣,但他仍能守住君臣有別的底線。這一點,讓王導在司馬睿心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東晉政權初到南方,必然會引起南方本土士族的不滿。王導爲權衡南北方士族的利益,兢兢業業做着他們之間溝通的橋樑。《世說新語·政事篇》就有過記載:

王丞相(王導)拜揚州時,宴請了賓客數百人。衆賓客相交甚歡,唯有臨海一位姓任的客人和幾位胡人賓客並不開口。王導便到那位姓任的賓客邊,道:“君出,臨海便無復人。”姓任的賓客大喜。王導便又去到胡人賓客前,彈指雲:“蘭闍,蘭闍。”(胡語)胡人皆笑,這場宴會的氣氛就被王導調動了起來。

但王導畢竟處在新舊政權交替的時代,永嘉元年,司馬睿聽從王導的建議,出鎮建業(後更名爲建康)。北方士族大量南渡,傷害了南方本土士族的利益。兩方水火不容,王導便在此時聯絡南方士族中聲望最高的顧榮、賀循等人,結交他們以籠絡人心。吳地士族望風歸順,從此百姓歸心。

定都建康後,士族仍然延續着清談的習慣。他們懷念昔日在洛陽洛水之濱郊遊雅集的生活,便將健康南郊一處驛亭舊址整修,命名爲“新亭”。

爲什麼說王導是天生的政治家?他是如何爲琅琊王氏帶來光輝的? 第2張

永嘉五年的冬日,士族官僚聚集於新亭,幾杯溫酒後,西晉舊臣周顗眺望着長江,不禁生出江山如故的嘆惋。眼前景非中原景,眼前人非彼時人。中原已經陷落,而他們倉皇南渡,有愧江山。

在座士人聽罷,紛紛相視流淚。只有王導憤然而立,道:“國家到了這個地步,我們應該齊心協力,收復中原,怎麼能像楚國的囚徒一般,相對哭泣呢!”在座之人皆振奮,而新亭對泣的故事也因此流傳下來。

03朝堂之上,大展宏圖

王導對於東晉政權來說,是奠基人一般的存在。這也註定了琅琊王氏與司馬家的嫌隙。司馬睿登基後,逐漸不滿琅琊王氏的驕橫,想要削弱王氏勢力,而他第一個下手的對象,便是立下赫赫戰功的王敦。王導也因此被疏遠,但他並未言說不滿,他妄圖以此明哲保身,卻還是無法阻止從兄的一步步沉淪。

永昌元年,王敦以反對劉隗、刁協,替王導伸冤爲由,從武昌起兵,一路攻入建康,斬殺戴淵、刁協等人。僥倖逃過一劫的劉隗勸司馬睿誅殺王氏族人,一時間,琅琊王氏成爲案上魚肉。

王導此時率領族中兄弟子侄二十餘人,每日清晨便到臺閣處等待議罪。可司馬睿到底不是過河拆橋之輩,他想到王導從前的克己復禮,特意還給他朝服,並召見了他。

但對於王敦的罪行,司馬睿並不會輕易姑息。他將這份大義滅親的帽子扣在了王導頭上,將自己任安東將軍時的符節授予王導,徹底將他推到了王敦的對立面。

東晉的歷史就像一齣戲,處處都是反轉。當年平定王敦之亂的功臣蘇峻,在幾年之後便也踏上了反叛的路途。

太寧三年,晉明帝司馬紹去世,國政全權交付在了丞相王導手中。蘇峻抓住了這次機會,起兵叛亂。

他的叛軍勢如破竹,所到之處必定大肆燒殺搶掠一通。當時,蘇峻的部下路永、匡術等人都勸說他殺掉王導,誅殺朝中大臣。但蘇峻向來敬畏王導,沒有聽取他們的勸告。后王導策反了蘇峻的心腹路永,想要讓成帝出逃,卻因爲蘇峻看護甚嚴,未能成功。只帶着兩個兒子逃到了白石。

咸和四年,蘇峻之亂終於被平息。經歷了這一場戰亂後,建康的宮闕廟宇盡乎被燒爲灰燼。溫嶠與三吳之地的豪傑們紛紛建議遷都,王導極力勸住了他們。

“建康,古來皆是帝王之都,孫仲謀與劉玄德都說這裏是帝王之宅。貿然遷都,便會給北方敵寇以可乘之機。”衆人紛紛噤聲,所有遷都的建議都因他的否定而未能實施。

爲什麼說王導是天生的政治家?他是如何爲琅琊王氏帶來光輝的? 第3張

04爲人樸素,極盡哀榮

王導在政壇上揮斥方遒,但在日常生活中卻是簡樸寡慾。倉中沒有積蓄的糧食,平日不同時穿兩件帛衣。正是這樣的克己復禮,才讓他在改朝換代的洪波里,始終明哲保身。

他同司馬睿親密如同布衣之交,成帝對他也是尊崇有加。王導每一次提拔受封賞,都要到陵前祭拜,以盡哀思。而百官祭拜帝王之陵的淵源,也正從王導開始。

鹹康五年,王導病逝,終年六十四歲。成帝命朝野舉哀三日,派遣大鴻臚持節監護喪事。下葬時,成帝賜九遊轀輬車、黃屋左纛、前後羽葆鼓吹、武賁班劍百人,又派使持節、謁者僕射任瞻追諡“文獻”,以太牢禮祭祀。

這位東晉政壇首屈一指的丞相離開了,而他留給後人的,是整個琅琊王氏的高光時刻。他的堂侄是一代書聖王羲之,二侄孫娶了名滿東晉的才女謝道韞,五侄孫雪夜訪戴成後人佳話;七侄孫延續了王家書法傳承,與其父王羲之並稱爲“二王”。

王家的輝煌時刻到來了,而琅琊王氏的光輝,皆由王導帶來。

宋人李復有詩《王導》:

鄒人羞比管夷吾,可復中原盡羯胡。

郊壘連雲困衣食,縱高練布得充無。

唐時李白遊覽至新亭,想起魏晉風流的時代裏,王導曾立於此地,一洗南遷士族的悲涼,豪言壯志下,保得東晉江山數十載的穩固。他在有生之年沒能看到山河如故,但他卻爲無數頹靡的後生,留下了這樣慷慨激昂的青史。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