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諸葛亮死後劉禪穩坐皇位四十一年,靠的是什麼?

諸葛亮死後劉禪穩坐皇位四十一年,靠的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禪,即蜀漢懷帝,字公嗣,荊州江陵人,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詳細介紹。

劉禪,比起這個名字,他更爲讓人熟知的是他的小名阿斗——“扶不起來的阿斗”。他是蜀漢的末代皇帝,漢昭烈帝劉備之子。“扶不起來的阿斗”這句家喻戶曉的俗語意思是劉禪儘管有諸葛亮、姜維這樣優秀的屬下忠心耿耿地輔佐,但最終蜀漢還是在他手上滅亡了。由此可見劉禪不思進取,昏庸無能,怎麼扶也扶不起來。

人們對劉禪的評價似乎總是浮於表面,通過諸如《三國演義》類的書籍,加以解構重塑,片面地給劉禪貼上昏君的標籤。可在三國這樣一個血雨腥風的亂世,劉禪卻能穩坐皇位41年,從章武三年(223),直到景耀六年(263年)蜀漢滅亡,其在位時間,在整個三國時期所有的國君中是最長的,他真的如此昏庸無能嗎?自然不是,他一定有自己的過人之處。

首先從劉禪的經歷來看,他並不是一個養尊處優、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曾這樣評價劉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劉禪年幼時,就跟隨父親顛沛流離,體察民生疾苦;並且受劉備和諸葛亮的調教,習《韓非子》、《六韜》等各類典籍,學習治國之術,又拜伊籍爲師學習《左傳》,還曾學射練武。因此他有學識智慧,明事理,他也繼承了父親的個性,性格平和。

諸葛亮死後劉禪穩坐皇位四十一年,靠的是什麼?

劉禪被詬病最多的就是“樂不思蜀”這個故事了。《三國志·蜀書·後主傳》中曾記載:“司馬文王與禪宴,爲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爲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景耀六年(263),蜀國被曹魏所滅。劉禪投降後,被魏元帝封了個無實權的“安樂公”,並命他遷居到魏國都城洛陽居住,實際上也就是將劉禪囚禁在自己的眼皮底下。魏國的實際掌權人司馬昭爲了試探劉禪是否存在謀反之心,故意在宴會上安排了蜀國歌舞,想看看是否會引起劉禪的思鄉之情。可劉禪看了表演無動於衷,甚至說出“此間樂,不思蜀”這種話。因而被後世人們廣爲詬病,認爲劉禪昏庸無道,毫無尊嚴。

清代學者周壽昌在評價這件事時,卻提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恐傳聞失實,不則養晦以自全耳”。試想,作爲亡國之囚的劉禪,境地可謂是“人爲刀俎,我爲魚肉”,但凡稍有不慎,就可能引來殺身之禍。此時的劉禪,說出樂不思蜀這樣的話,與其說是昏庸,倒不如說是韜光養晦,通明智達。

最後,劉禪被認爲是“扶不起來的阿斗”的原因還在於,他的“無所作爲”。在劉禪在位的四十餘年間,他似乎都沒有建立什麼功績。可依照當時情況看,劉禪的無所作爲也是另一種作爲。劉備命喪白帝城後,年僅十七歲的劉禪繼位,面臨的情況是水深火熱,內憂外患。外部魏國虎視眈眈,內部不僅人才所剩無幾,還要面臨孟獲、高定、朱褒的叛亂,政權搖搖欲墜。

諸葛亮逝世像是平地一聲驚雷,加上多次北伐無果,蜀國政權風雨飄搖,國勢急轉直下。這樣的背景之下,劉禪能做的只能是休養生息,無爲而治,而非窮兵黷武,向外擴張。也許這種溫吞的治國方式加上蜀國統治的岌岌可危,劉禪在百姓眼中就成了一個無能昏庸的皇帝。

諸葛亮死後劉禪穩坐皇位四十一年,靠的是什麼? 第2張

對於劉禪的不戰而降,王隱曾在《蜀記》中講:劉禪之所以寧背罵名而不作辯解,乃“全國爲上之策”。亡國已是大勢所趨,既如此,他只能選擇做一個愚昧的亡國之君,好保全自己的性命,好讓蜀地百姓能擁有更好的政策。於是,他將自己的狡猾才智隱藏在了愚昧麻木的外表之下。

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晉書李密傳》載,李密認爲劉禪作爲國君,可與春秋首霸齊桓公相比,齊桓公得管仲而成霸業,劉禪得諸葛亮而與強魏抗衡。由此可見,劉禪並不是一個昏庸的皇帝,相反,他活得透徹,看問題也極爲清楚明白。

後世之所以認爲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不過是受傳統成王敗寇思想的長期灌輸。以成敗論英雄,而非以是非論英雄,是我們長期的思維定勢。後主劉禪,雖然算不上天縱英才,卻也是大智若愚,出類拔萃了,一人之力守基業41年,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用昏庸無能來形容劉禪,實在是失之偏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