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仁宗在位期間,在經濟、文化與民族方面有哪些作爲?

明仁宗在位期間,在經濟、文化與民族方面有哪些作爲?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4.6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高熾,即明仁宗,明朝第四位皇帝,他是明成祖朱棣的長子,生母是仁孝徐皇后,在位共十個月,年號洪熙。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朱高熾生性端重,喜文厭武,以致身體肥胖,屢屢鎮守後方,施監國之職。他登基後重用“三楊”等賢臣,減賦稅、收開支、赦免罪臣、反冤案,開啓了“仁宣之治”。1425年朱高熾猝死於欽安殿,諡爲孝昭皇帝,廟號仁宗,葬於十三陵之獻陵,傳位長子朱瞻基。

主要成就

經濟

遷民屯田

朱高熾監國期間大力推行其父皇的“墾荒歸己”的獎勵墾荒政策,使這項政策前後貫徹七十年之久。同時也繼續其父祖的設置屯田的政策。永樂十二年(1414年),朱高熾第二次監國時,安置了山西等地2000多戶流民到隆慶州進行屯種,促進了當地農業的再發展。

明仁宗在位期間,在經濟、文化與民族方面有哪些作爲?

減免貢賦

朱高熾最關心的是他父親耗費巨大的種種計劃所引起的黎民百姓的財政困境。在他短暫的統治時期,他頒佈了幾道詔令,取消皇帝徵用木材和金銀等商品的做法,代之以一種公平購買的制度。他還免除受自然災害的人的田賦,並供給他們免費糧食和其他救濟物品。特別使他苦惱的是人民的頻繁逃亡,這種情況是農民無力付稅和應付各種徵用引起的——這是朱棣統治晚期的一個嚴重問題。流浪在永樂晚期使國家喪失大量收入。同年二月,朱高熾專門頒佈一份詔令,要逃亡者重返故里,答應免除他們所欠的稅,在他們所在地登記後另外還免除兩年同樣的稅和勞役。

此外,朱高熾還派了一個以廣西布政使周幹爲首的專門小組去調查某幾個府的納稅負擔。它們包括應天(今南京)、蘇州、松江、嘉興和南直隸及浙江的另外四個府。朱高熾生前未看到調查報告,但它成了宣德帝朱瞻基實施的減稅計劃的基礎。朱高熾還非常關心提供直接的救濟;他幾次因他的大臣們對此反應遲緩而大發雷霆。在一次地方的饑荒中,他批駁了戶部官員們的提議,即只借糧給百姓而不是免費分發。另一次,他憤怒地駁回了一些大學士請他先與戶部和工部商議的要求,下令立即對一些受災區分發救濟糧和減免稅收。

文化

儒家思想

在思想上,朱高熾崇尚儒學,褒獎忠孝,他統治期間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朱高熾還在京城思善門外建弘文館,常與儒臣終日談論經史。朱高熾非常善於納諫,曾經給楊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勵他們進諫,因此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見,皇帝可以擇善而行。朱高熾在後宮之中也不戀女色,除皇后張氏之外,僅譚妃一人。張皇后非常賢惠,與朱高熾相敬相愛;譚妃也是一位賢內助,在朱高熾死後自縊殉節,被諡爲昭容恭禧順妃。

科舉制度

朱高熾對科舉制度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當時由於南方人聰明而且刻苦,進士之中多爲南方人,但北方人天性純樸,忠貞,也是皇家不可或缺的支柱,但北方人文采出衆的較少,爲了保證北方人可以考中進士,朱高熾規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十、北四十”,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明仁宗在位期間,在經濟、文化與民族方面有哪些作爲? 第2張

民族

兀良哈部

朱高熾即位後積極改善與蒙古各部的關係。永樂二十年(1422年),朱棣北伐韃靼不成,返回途中以兀良哈三衛曾隨韃靼掠邊的名義擊之。待到朱高熾即位後,於當年十一月,便“遣使齎敕諭兀良哈官民,曰:皇考太宗皇帝賓天,朕己欽承奉天命繼承大位,主宰天下。凡四方萬國之人,罪無大小悉己赦宥,若兀良哈官民敬順天道,許令改過自新,仍前朝貢,聽往來生理。”朱高熾所言兀良哈之罪指的是兀良哈數次犯邊。這道敕諭明顯是朱高熾爲了緩和雙方關係而做出的讓步,效果很快顯現。

洪熙元年(1425年)二月,遼東總兵官武進伯朱榮奏,“兀良哈三衛韃靼欲來賣馬”氣明廷與兀良哈三衛之間中斷數年之久的朝貢貿易,得以在朱高熾時期再次展開。雙方交流的展開,對於緩解明廷北邊壓力無疑頗爲積極。明廷設置兀良哈三衛的初衷便是希望其能夠牽制韃靼、瓦剌等蒙古部落。然而兀良哈三衛又時常不受明廷節制,常出現輔助其它蒙古部落擾亂明廷邊防的現象。明廷的策略便爲“鎮”,“撫”結合的策略,如兀良哈三衛輔助韃靼犯邊,明廷出兵襲擊兀良哈,此爲“鎮”。兀良哈三衛進馬請罪,明廷必納之,並給予相應賞賜,此爲“撫”。正如朱高熾所言,如果不接受兀良哈的請罪,其必直接歸附韃靼或瓦剌等蒙古強部,“將來必爲邊患”.因此,朱高熾恢復與兀良哈三衛的關係頗爲符合明廷實際利益。

明仁宗在位期間,在經濟、文化與民族方面有哪些作爲? 第3張

韃靼部

永樂時期,韃靼實力頗強,因此朱棣晚年數次北征的目標便爲韃靼,希望削弱其力量。雖然朱棣最後三次北伐均未達到直接打擊韃靼阿魯臺部的目的,但阿魯臺畏懼明廷的強大兵力,所以積極尋求和解,故阿魯臺在朱棣駕崩的同年十二月便遣“使者阿卜都剌等貢馬。”此對於即位不久的朱高熾而言是極好的緩解明蒙關係的時機,故其在“賜賚有差”的同時,亦敕諭阿魯臺表示願“宥其前過,令通使往來如故,並賜王及王母彩幣表裏。”雙方由此繼續展開朝貢活動。朱高熾抓住這次阿魯臺主動朝貢的機會,緩解了明蒙間不久前險些兵戎相見的危機,恢復了與韃靼阿魯臺部的朝貢關係。儘管雙方之間恢復了朝貢關係,但朱高熾絲毫未放鬆對邊防的重視。在阿魯臺主動朝貢同時,朱高熾敕大同、寧夏、甘肅、遼東、宣府、山海、永平、開平總兵官及備禦官“近阿魯臺遣使來朝進馬……令通好如故。然此寇譎詐,或乘國有天喪,邊境無備,復來侵擾,蓋未可測。宜整搠軍馬,嚴加堤備。仍令各隘口及煙墩晝夜用心瞭望,謹慎!謹慎!毋致疏虞。”

瓦剌部

朱高熾即位後,明廷對於瓦剌部的策略並未發生較大改變。朱高熾即位之時,瓦剌部忙於與韃靼阿魯臺爭鬥。因此瓦剌部對明廷的態度是積極朝貢,韜光養晦。朱高熾亦樂於瓦剌順服,發展與瓦剌的朝貢活動。

如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十二月,“瓦剌賢義王太平遣使選谷歹等貢馬”,明廷“賜瓦剌賢義王太平彩幣表裏,並賜其使選谷歹等鈔幣有差。”同年瓦剌賢義王太平所屬知院阿老丁朝貢之時,道路爲人阻隔,朱高熾還“遣人衛送至京”。洪熙元年春正月,“瓦剌賢義王太平遣使者桑右[古]臺等隨都指揮毛哈剌來朝貢馬,命禮部宴賚之。”同年,安樂王把禿孛羅亦派遣其子亦剌恩赴明貢馬,明廷“賜彩幣表裏有差。”因此,朱高熾即位後,仍舊保持着與瓦剌間的朝貢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