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在歷史上不同時代的皇帝有不同的稱呼,是爲何?

在歷史上不同時代的皇帝有不同的稱呼,是爲何?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皇帝是中國帝制時期最高統治者。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我們對古代皇帝的稱呼一般有如下四種:

第一種:秦始皇、秦二世;

第二種:漢武帝、隋文帝;

第三種:唐太宗、宋太祖;

第四種:嘉靖、康熙。

爲什麼我們對不同時代的皇帝有不同的稱呼?這就關係到封建王朝中“廟號”“諡號”“年號”的演變了。

1、廟號、諡號、年號是什麼?秦朝皇帝爲什麼稱呼感覺這麼low?

廟號:君主駕崩之後被供奉太廟之中的稱呼,起源於商朝,周朝、秦朝沒有沿用,到了漢朝逐步恢復,受中原文化圈影響的朝鮮、越南君主也會有廟號。

諡號:君主或者有名望的人去世之後,按照其生平表現給予他一定的評價,一般是1~2個字,起源於周朝,秦朝沒有沿用,漢朝逐步恢復。

年號:君主對自己執政的某個特殊時期給予一定的政治期望,也是一種紀年方式,起源於漢武帝時期,受中原文化影響的日本沿用至今。

漢武帝、隋文帝就是以君主的諡號爲稱呼,唐太宗、宋太祖則是以君主的廟號爲稱呼,嘉靖、康熙則是以皇帝的年號爲稱呼,而在秦朝時期,嬴政認爲“廟號”和“年號”是“臣議君,子議父”,大不敬,而且始皇帝的功績怎麼是其他人能議論得了的,所以他廢黜了廟號和諡號,於是乎我們只能稱呼秦朝皇帝爲秦二世……若不是秦朝二世而亡,後面還有有秦三世、秦四世……就像歐洲君主那樣,這樣的稱呼顯得非常沒有文化內涵!

2、爲什麼我們用諡號稱呼唐朝以前的君主,用廟號稱呼唐朝以後的君主

在歷史上不同時代的皇帝有不同的稱呼,是爲何?

我們稱呼西漢皇帝,漢武帝,漢宣帝,都是諡號;(稱呼劉邦爲漢高祖,其實應該爲漢高帝,劉邦廟號“太祖”,諡號“高皇帝”,司馬遷搞錯了)

稱呼東漢皇帝,漢光武帝,漢獻帝,也是諡號;

稱呼三國皇帝,魏文帝曹丕,漢昭烈帝劉備,吳大帝孫權,也是諡號;

稱呼兩晉皇帝,晉武帝司馬炎,晉元帝司馬睿;

南北朝時期也是如此,到了隋朝,隋文帝、隋煬帝都是諡號。

但是唐朝往後,風格突然轉變,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宋太祖,宋太宗、宋徽宗,很明顯都是用廟號稱呼!

這裏面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在唐朝之前,不是每一個皇帝都配享有廟號的,但是都有諡號。

擁有廟號的皇帝能享受單獨建廟祭祀的權力,只有建立卓越功績的皇帝才配享有!西漢時期擁有官方承認的廟號的皇帝只有漢太祖劉邦、漢太宗劉恆(漢文帝)、漢世宗劉徹(漢武帝)、漢中宗劉洵(漢宣帝),其他皇帝統統沒有!

所以爲了稱呼的統一,我們選擇用諡號稱呼這一時期的皇帝。

但是從五胡亂華到南北朝時期,廟號開始氾濫,無論多麼荒唐的皇帝,都擁有了廟號,甚至一些暴君、昏君還被冠以“祖”的廟號!

恰恰到了唐朝,諡號也發生一個重大變化,即原來1~2個字的諡號字數開始變多,後代子孫喜歡給前面的皇帝添加美諡!比如說唐太宗駕崩時,其實他的諡號就一個字“文”!唐高宗時期,爲其加諡爲“文武聖皇帝”,唐玄宗時期,再次爲其加諡爲“文武大聖皇帝”,後來李隆基覺得還不夠,又加諡爲“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就這樣李世民的諡號從最初的“文皇帝”變成了“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很顯然,再用諡號稱呼這一時期的皇帝不再合適,於是從唐朝開始,我們用廟號稱呼皇帝。這是第二個原因。

另外點個題,楊堅廟號隋高祖,所以我們可以稱其爲隋高祖楊堅,只不過不常用罷了。

在歷史上不同時代的皇帝有不同的稱呼,是爲何? 第2張

3、爲什麼到了明清時期,又改用年號稱呼呢?

稱呼明朝皇帝,我們還是年號和廟號混合着,比如說朱元璋,一會兒稱其爲明太祖,一會兒稱其爲洪武大帝,但是到了清朝,基本上都是用年號了,特別是入關之後的皇帝,比如說順治、康熙、雍正,有幾個人知道順治是清世祖,康熙是清聖祖,雍正是清世宗,乾隆是清高宗的?

爲什麼會有如此的轉變呢?這是因爲自明朝開始,皇帝執政的一生都只有一個年號(明英宗復辟、皇太極改元屬於特殊情況),比如說朱元璋的洪武,朱棣的永樂,玄燁的康熙,弘曆的乾隆等等,都是一生只有一個年號,而在此之前可不是,皇帝更換年號的頻率很高,比如說武則天頻率最高的時候一年能換好幾個年號,執政15年用了十來個年號!

正因爲年號固定,而且年號通常代表美好的政治期望,也更符合皇帝執政思路,所以從明清開始,用年號稱呼皇帝了。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