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如何稱呼皇帝?盤點你不知道的古代皇帝的稱呼

如何稱呼皇帝?盤點你不知道的古代皇帝的稱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皇帝是“九五至尊”,是上天選中,“君臨天下”的驕子。所以,稱呼皇帝當然不能像稱呼一般人那樣隨意。皇帝的稱謂要包含所有的威嚴和氣魄,所有的德性和智慧,要體現出君王所獨有的存在感。那麼,究竟要如何稱呼皇帝呢?

稱呼一般分爲自稱和他稱兩類,顧名思義,就是指自己對自己的稱呼,以及他人對自己的稱呼。

在歷史上,帝王的自稱有着階段性的變化。三皇五帝之時,所謂的帝、皇就是一些部落的首領,或是部落聯盟的盟主,特權色彩並不濃重。所以那一時期,首領的自稱與一般人沒有區別,稱“我”、“ 吾”、“ 餘”、“ 朕”。根據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釋詁》的解釋:“朕,身也。”可見,在先秦時代,“朕”是第一人稱代詞,不分尊卑貴賤,人人都可以自稱“朕”。自夏啓開始,國家誕生,皇帝作爲君主,代表了至高無上的權力,普天之下無人敢與皇帝平起平坐,“會當凌絕頂”之後,皇帝對自己的稱呼發生了變化,除了保留“朕”外,又出現了“餘一人”、“不榖”、“寡人”、“孤”一類的謙稱名詞,其意乃寡德無助。秦始皇統一全國後,自認爲德高三皇、功過五帝,遂取皇、帝二字之和,稱爲“皇帝”,並繼續沿用“寡人”謙稱。據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嬴政統一天下後,規定:‘天子自稱曰朕。’”從此,“朕”、“孤”、“寡人”便成了皇帝專用的第一人稱名詞,其他人不能使用,這樣的規制一直延續到封建王朝的覆亡。

如何稱呼皇帝?盤點你不知道的古代皇帝的稱呼

皇帝是獨一無二的存在,除了在皇帝自稱上做出了明顯的區別,他稱更是不能例外。直呼皇帝的姓名顯然是不被允許的,因此,統治階級規定了一整套關於“他稱”的規制,分爲生稱和死稱。

皇帝還在世時,其他人對皇帝要稱“陛下”、“皇帝陛下”、“聖上”、“主上”、“至尊”、“我主”、“吾皇陛下”、“大家”,等等,而皇帝的子、女們稱呼皇帝爲“父皇”。此外,皇帝生前還可以稱呼他的尊號和年號。唐代時,爲了神化皇權,皇帝在生前開始使用尊號。尊號,也稱徽號,就是將溢美之詞堆積起來,爲皇帝歌功頌德。例如,好大喜功、愛慕虛榮,徹底斷送大唐基業的唐懿宗李漼,就稱自己爲“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聖廣孝皇帝”。其實,這樣的尊號除了美化、神化皇帝外,不具有實際意義。

至於年號,最初是爲了方便紀年而創造的稱號。以前,人們用天干地支紀年,如甲午年,戊戌年,辛酉年,己巳年等。但是,干支紀年有很明顯的缺陷,就是每逢六十年完成一個輪迴。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如果重複的出現甲午年、戊戌年等,會引發混亂,不利於紀年。因此,自漢武帝起,皇帝開始使用年號,以後每逢新君即位均更改年號,稱“改元”。歷朝皇帝年號使用時間不等,有數年的,也有達幾十年的,一朝之內往往更換幾個年號。明朝與前代不同,皇帝在位時只用一個年號,如朱元璋的年號“洪武”,朱厚熜的年號“嘉靖”、朱由檢的年號“崇禎”等。到了清代,沿用了明代的規制,除了愛新覺羅·皇太極有後金時的“天命”以及大清後的“崇德”外,其他皇帝都只有一個年號,如愛新覺羅·玄燁的年號爲“康熙”,愛新覺羅·弘曆的年號爲“乾隆”,等等。而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年號也不再僅僅用來紀年,也可以用來代表皇帝,這一改變通過約定俗成,爲人們所接受。

皇帝去世以後,對其的稱呼另有規定。如果皇帝剛剛去世,新皇帝還未登基,此時稱“大行皇帝”,新皇帝稱嗣皇帝;論定諡號、廟號以後,則稱諡號、廟號。

諡號,指的是皇帝死後,由繼任的皇帝和下臣一起總結其一生的功過,並根據周公的所作的《諡法》,選定一個比較符合其事蹟的字爲其諡號。尊上諡號的法則千年以來,變化不大,大致可以分爲褒揚、批評和同情三種。表揚皇帝功勞的有:經緯天地曰文,修德來遠曰文,布義行剛曰景,柔質慈民曰惠,克定禍亂曰武,功德盛大曰高,如天好生曰仁,綏柔士民曰德;批評的有:亂而不損曰靈,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衆曰煬,殺戮無辜曰厲;表示同情的則有: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懷,在國遭憂曰愍。例如,漢高祖之子劉盈即位後,爲人柔弱,國家大事都由呂后決定,基本上沿襲了黃老無爲、與民休息的政策,政治上比較清明,所以劉盈死後被諡爲“惠”,史稱漢惠帝。此後兩朝皇帝當政時,國泰民安,百姓富足,則先後諡爲文、景,即漢文帝、漢景帝。東漢靈帝時,宦官專權,朝政昏亂,但還沒有造成太大的動亂,故諡爲“靈”。隋煬帝楊廣奢侈荒淫,窮兵黷武,破壞禮儀,遂諡爲“煬”。此外,如西晉懷帝、愍帝、東晉哀帝,這幾位皇帝基本上都是年幼即位,國家大權爲大臣所把持,後世爲表同情,故諡爲“懷”、“愍”、“哀”。後來,爲了涵蓋皇帝一生的作爲,諡號越來越長,例如,明太祖朱元璋的諡號爲“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諡號爲“承天廣運神功聖德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諡號按每兩字斷句,連讀,記錄了此皇帝一生的事蹟,最後一個字就是最能代表皇帝一生事蹟的字。如朱元璋、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是明、清兩朝的開國皇帝,“功德盛大曰高”,故諡號的最後一個字都爲“高”。

如何稱呼皇帝?盤點你不知道的古代皇帝的稱呼 第2張

廟號,是帝王死後,其後代在宗廟祭祀時追尊一種稱號。根據《辭海》的解釋:“帝王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並追尊某祖某宗的名號,稱廟號。始於殷代,其後歷代封建帝王,都有廟號。”也就是說,皇帝死後,在立神牌祭祀供奉他時,要有一個稱謂,這就是廟號。按規定,各朝第一代皇帝的廟號稱“祖”,有太祖、高祖、世祖等,以後則一般稱爲“宗”,有太宗、世宗、穆宗等。其實,並非所有的皇帝都能得到“某某祖”或“某某宗”的廟號,商代和漢代的很多皇帝死後,都只有諡號,而沒有廟號。明代時,第二代皇帝,朱元璋之孫朱允炆,諡號爲“恭閔惠皇帝”,但沒有廟號。此外,廟號的規制又有了變化,除了開國皇帝外,其他皇帝的廟號也可稱“祖”。例如,第三代皇帝朱棣,廟號就爲“成祖”。到了清代以後,同樣出現了這樣的情況,除了第一代君王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廟號爲“太祖”外,第三代皇帝愛新覺羅·福臨的廟號爲“世祖”,第四代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的廟號爲“聖祖”,其他的仍爲“某某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