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在古代官家出現在何時?爲何會成爲皇帝的稱呼?

在古代官家出現在何時?爲何會成爲皇帝的稱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5.6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皇帝是中國帝制時期最高統治者,對此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宋朝皇帝確實自稱官家,陛下基本上每個朝代都會用,但是在宋朝不是主流。

宋真宗時期,侍讀李仲容陪皇帝喝酒,也許是多喝了幾杯,已經不勝酒力,宋真宗卻讓他繼續和一大杯,無奈之下只得告饒:“請官家把大號酒器撤掉。”宋真宗問道:“爲什麼叫朕爲官家?”李仲容也是飽學之士,眼睛一轉脫口而出:“魏晉時期蔣濟著有《萬機論》,其中有言‘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陛下兼具三皇五帝之功德,故稱官家!”

文人拍馬屁的功力就是不遑多讓,宋真宗聽罷,頗覺受用,自此“官家”稱爲宋朝皇帝專用的稱謂。

其實,官家一詞在東漢時期就已經出現,不過彼時官家不是專指皇帝,也泛指當官的人,有些地方還將其作爲公婆的代稱。

牢獄之中,非養親之處,且又官家亦不能久爲人養老也。——《三國志》

在古代官家出現在何時?爲何會成爲皇帝的稱呼?

這裏的官家指的就是公婆。

“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晉書·石季龍載記上》

這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後趙皇帝石虎以“官家”自稱,但是更多的情況還是民間對上位者的俗稱,登不上大雅之堂,在兩晉之後的南北朝、隋唐時期,都沒有流傳開來,直到趙匡胤。

根據很多史料記載,趙匡胤在不同場合之下頻繁自稱“官家”:

“爾輩要做官家,可殺我而爲之。”這是趙匡胤對曾經跟隨他的大將說的,宋朝承自五代,正是一個軍閥混戰時期,只要手上有兵,拉起大王旗就能佔幾座城池稱帝,所以趙匡胤警告手下大將,你們想要做皇帝就殺了我。

太祖大怒,顧彥卿曰:“汝往趣官家來,不可一日留也。”——《新五代史·寇彥卿傳》

那麼爲什麼趙匡胤要採用民間通俗的說法來降低皇帝的權威呢?這和宋初的嚴峻形勢分不開的。

唐朝末年,藩鎮割據,朱溫篡唐之後,北方大地短短70餘年,經歷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史稱五代,而南方更是軍閥混戰,節度使紛紛割據,先後建立了9個政權,加上位於北方的北漢政權,這段大亂世合併稱爲五代十國。

在這段時間內,皇權被無限踩踏,自秦漢以來推崇的“天子受命於天”的統治思想出現崩塌,民衆已經不再相信這一套,在他們眼中,誰有兵誰就是皇帝,今天可能是姓“朱”的當皇帝,明天姓“李”的帶着軍隊趕走姓“朱”的,姓“李”的就成了新皇帝!總之一句話,皇權不再至高無上了。

回到趙匡胤身上,他本是後周世宗的心腹愛將,出任殿前都點檢,執掌禁軍,沒有感念世宗的知遇之恩,卻學了之前的軍閥們,奪了孤兒寡母的天下,建立宋朝。不過趙匡胤的皇位並不穩,他的手下還有一堆悍將,更有當年結下的“十兄弟”,他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爲下一個“趙匡胤”,這就逼得趙匡胤不得不放下身段,摒棄“天子”這樣高高在上的稱呼,選擇民間的“官家”,以此來拉近關係,穩住這些兵痞軍閥們,等政局穩定,統一大業穩步推進時,來一出“杯酒釋兵權”,徹底解決了唐末以來的“兵患”。

在古代官家出現在何時?爲何會成爲皇帝的稱呼? 第2張

“官家”的稱呼本就在民間有一定的基礎,藉着趙匡胤的“推廣”,臣子們也慢慢接受這個稱呼,可並不是每一個皇帝都喜歡,宋太宗就比較嫌棄,認爲如此通俗的稱呼貶低了皇帝的威嚴,他曾問大臣:“官家之稱其義安在?”大臣們也像後來的李仲容一樣,用三皇五帝的功德來回答,只不過沒有李仲容那樣“引經據典”“理所當然”,宋太宗也不了了之。後來有了文章開篇宋真宗問李仲容的事情,既然李仲容都說了,稱“官家”就是因爲功德比肩三皇五帝,使得“官家”一詞瞬間高大上,只得成爲皇帝的專有稱呼,其他人不再敢用了。

其實,自夏商周,一直到明清,每個時期對皇帝或者君主的稱呼都有各自的特點。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李隆基被稱爲“聖人”,讓我們眼前一亮,大呼編劇是個“文化人”,並由此認爲唐朝的皇帝都被稱爲“聖人”。其實不然,根據《唐六典》的記載:

“凡君臣上下皆有通稱。凡夷夏之通稱天子曰"皇帝",臣下內外兼稱曰"至尊",天子自稱曰"朕",臣下敷奏於天子曰"陛下",服御曰"乘輿",行幸曰"車賀"。”

記載得很清楚,外邦朝見稱“皇帝”,臣子、內宮稱“至尊”,是《長安十二時辰》錯了?當然不是,在歷史上李隆基確實是被稱爲“聖人”,那是因爲他開創了開元盛世,天下百姓發自內心稱呼其爲“聖人”,李隆基對這個稱呼非常滿意,所以經過朝廷的引導,“聖人”便成了李隆基的代稱。

在遠古的夏商時期,君主都被稱爲“後”,比如說我們熟悉的后羿,並不是姓後名弈。著名的《尚書·湯誓》中:“我後不恤我衆,舍我穡事,而割正夏?”這是商湯討伐夏桀的檄文,後指的就是夏桀。

兩週時期,周王自稱天子,臣下稱之爲大王,其他諸侯國也都類似,直到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命李斯重新挑選個稱呼來顯示自己的功績,李斯說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其中泰皇最爲尊貴,因此建議嬴政自稱泰皇,嬴政不滿意,覺得自己功比三皇五帝,故稱爲皇帝,李斯拍手叫好,皇帝一詞由此而來。

兩漢時期,陛下一詞逐漸成爲臣下對皇帝的敬稱,但是還有一種很少人知道的稱呼——縣官。

“庸知其盜買縣官器,怒而上變告子,事連污條侯。”——《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在古代官家出現在何時?爲何會成爲皇帝的稱呼? 第3張

據說遠古時期曾經把君主居住的地方叫做“縣”,皇帝稱爲“縣官”多少有點自嘲的意思。

東漢末年,羣雄割據,“主公”滿天飛,這就是這段時間內對君主的主要稱呼了。

隋唐時期多稱陛下,也有“聖人”“至尊”等稱呼,還有一種叫“大家”。

代宗立,輔國等以定策功,愈跋扈,至謂帝曰:大家第坐宮中,外事聽老奴處決。——《新唐書.李輔國傳》

至於我們經常聽到的“萬歲爺”是到明朝才成爲皇帝的代稱,大太監魏忠賢自稱九千歲,只比皇帝少一千歲,明朝太后、皇后也被尊稱爲萬歲,公主等稱爲千歲。

明崇禎十五年十月,萬曆中宮皇后萬歲、榮昌嫡長公主千歲同賜造。——大辛莊關帝廟銅鐘

到了清朝,“萬歲爺”的稱呼延續了下來,而且愈演愈烈,大臣、民間、後宮都稱皇帝爲萬歲爺,除此之外還多了“皇上”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