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古代互相見面時如何稱呼對方?稱呼自己又有何謙稱?

古代互相見面時如何稱呼對方?稱呼自己又有何謙稱?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國古代語言文字有着豐富的含義,比如說,古人們互相見面時,如何稱呼對方居然有十種敬稱,而自己稱呼自己也有十種謙稱,那麼,都有哪些稱呼呢?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敬稱”也叫“尊稱”,表示自己對對方很尊敬客氣的態度,主要有以下這些敬稱:

1、品格高尚、智慧超羣的人用“聖”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爲“聖人”,稱孟子爲“亞聖”,稱關羽爲“武聖”等等。“聖”也多用於帝王,如聖上、聖駕等。

2、帝王的敬稱:萬歲、聖上、天子、聖駕、陛下等。古代帝王認爲他們的政權是受命於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爲天子。

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爲皇帝當乘車行天下,於是用“駕”代稱皇帝。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臺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也用陛下代稱皇帝。

3、皇太子、親王的敬稱一般也是:殿下。

4、將軍的敬稱:麾下。

5、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使節稱節下;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在也多用於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

6、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仁等。

令的意思是美好,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對方父親:令尊;對方母親:令堂;對方的女兒:令愛。

尊,用來稱呼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對方父母:尊上,對方的意思:尊意。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如對方:賢家,對方的兒子:賢郎、賢侄。

仁,表示愛重,應用範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人爲仁兄,稱地位高於自己的人爲仁公等。

古代互相見面時如何稱呼對方?稱呼自己又有何謙稱?

7、稱年老的人爲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後,遇文人" (《論語》 )。唐朝以後,丈、女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

8、尊長者和用於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9、君對臣的敬稱則是:卿或愛卿。

10、稱謂前面加“先” ,表示已死,用於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爲先帝,稱已經死去的父親爲先考或先父,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如稱帝王的母親爲太后,稱祖父爲大(太)父,稱祖母爲大(太)母。

古人的十種謙稱一般有以下幾種:

1、古代帝王的謙稱有:孤、寡。

2、古代官吏的謙稱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3、古人稱自己一方親屬朋友的謙稱有“家”、“舍”, “家”是稱比自己輩分大年紀大的親屬,如家父、家母; “舍”是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年幼親屬,前者如寒舍,後者如舍妹等。

4、讀書人的謙稱有小生、晚生等,表示自己是新學後備;不才、不肖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用於自己的謙稱:愚,謙稱自己不聰明,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

6、晚輩、地位低的人對尊長者謙稱是:在下。

7、老人的謙稱有老朽、老夫、老漢等。

8、女子的謙稱是:妾。

9、老和尚的謙稱是:老衲、

10、國君對其他國的謙稱是:寡君。

古代互相見面時如何稱呼對方?稱呼自己又有何謙稱? 第2張

那麼,古人爲什麼自己謙稱用“我”呢?古人在社交和公共場合一般不敢自稱“我”,因爲這樣會被大家認爲不懂禮儀。

據考證,至少從晉朝開始,官僚們已不習慣用第一人稱代詞來指代自己了,他們爲了顯示自己的謙卑,更喜歡稱自己爲“下官”。

唐朝時,人們雖然開放,但在相互交往時依然不好意思稱自己爲“我” ,而是用略顯青澀的“小生”來指代自己。

宋朝則更進一步,官僚們都喜歡稱自己爲“卑職”,百姓們更願意用“晚生”來指代自己。

當然,凡事也都是有例外存在的,宋代的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中,記載了一位姓許的人,他爲人很傲慢,無論面對誰都不用謙稱,而是用“我”自稱,這在當時居然引起了轟動。可見在當時,自稱“我”是一件多麼常見的事情。這個故事也說明古人一般都不會自稱“我”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