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劉虞是什麼人?他的一生是什麼樣的?

歷史上劉虞是什麼人?他的一生是什麼樣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虞字伯安,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漢室宗親。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實際前半部分都在敘述東漢末年天下紛爭,羣雄逐鹿之事,直到曹操之子曹丕篡漢自立,蜀漢劉備緊接着稱帝,東吳孫權也受魏所封爲吳王,這才標誌着三國時代真正開啓。

三國鼎立之前,天下共主依舊還是被曹操軟禁在許都的漢獻帝劉協,這個劉協起初年紀幼小,被西涼董卓董太師所看中,認爲易於控制,才強行被拽上了帝位,後來董卓這頭欲貪天位的野心狼居然引來了一羣鬣狗,天下十八路諸侯紛紛打着救駕勤王的旗號來誅殺董卓,漢獻帝便成了天下諸侯們爭相角逐的戰利品!

當時地方勢力最強大的諸侯袁紹,在還沒有成爲十八路諸侯盟主之時,曾經也想出過一條真正能爲漢朝江山安邦定國的妙計,就是擁立一位董卓十分忌憚,又沒法控制的年長極有威望的劉氏宗親爲帝,也就像當年周勃擁立代王劉恆爲漢文帝一樣,對欲圖篡逆的呂氏來了一個釜底抽薪,大家誅殺叛逆也就再不用投鼠忌器了。

歷史上劉虞是什麼人?他的一生是什麼樣的?

不得不說當時袁紹的智商非常在線,這個計策也實在高明,且當時也確實有一人合乎繼承漢朝皇位的最佳資格,此人名叫劉虞,字伯安,他是漢明帝劉莊的異母哥哥東海王劉強的後人,熟知《後漢書》的朋友應該知道這個劉強原本是郭後所生的太子,後來光武帝劉秀廢郭後立陰麗華爲後,劉強就將太子之位讓給了陰麗華所生的弟弟劉莊,也就是後來的漢明帝。

如果這個劉虞完全按照袁紹的計策,繼承了帝位,以當時他的威信和人望足以迅速平定戰亂,恐怕漢朝就不會再有諸侯紛爭,更不會再有三國時代了,而東西兩漢的社稷或許還能延續兩三百餘年,也尚未可知。可這個劉虞卻是仁義德行比劉備有過之而無不及,然則權謀韜略卻與之相差甚遠,最終還死於非命,可惜了漢朝江山也就此斷送。

劉虞生活在東漢末年,黃巾起義之時,他擔任了當時天下十三州之一的幽州牧。幽州的各族百姓都非常感念他的恩德,當地的鮮卑、烏桓、扶余等部族每年都按時向朝廷納貢,也沒有敢侵擾邊境的,一州民衆都十分安樂。

劉虞早年還做過博平縣令,由於他品德高尚,性情純樸,處事公正,以致幽州境內極少見到盜賊,連天災都很少發生,鄰近的郡縣發生蝗災,可蝗蟲飛到博平地界,都立馬掉頭飛往別處去了。

後來黃巾軍攻打到了冀州諸郡,劉虞又作爲冀州甘陵相前往平亂,他使用了恩威並施的策略,很快將冀州的黃巾之亂平定,之後被晉升到了朝廷擔任掌管宗室的宗正大人。然而由於北方常年紛亂,而朝廷認爲劉虞在北方頗有威望,各州的百姓都對他十分感恩,於是第二年,又將他派往幽州作爲一州之牧了。

劉虞到了幽州首府薊城之後,立即減裁不必要的兵力,對百姓大行恩德和信義,作亂的匪衆很快就投降和潰散了。沒多久匪首的人頭也被人砍下來送到了劉虞府上,朝廷對劉虞的功績表示震驚和讚歎,漢靈帝特派使者前往幽州晉升劉虞爲太尉,爲列三公,並封爲容丘侯。

可劉虞卻推辭太尉之位,而舉薦衛尉趙謨、益州牧劉焉、豫州牧黃琬、南陽太守羊續皆可爲太尉,朝廷實在沒辦法,又不好讓劉虞失望,就將這些人都晉位三公九卿之列,劉虞才接受了太尉一職。

後來靈帝駕崩,少帝劉辯繼位,不想董卓又廢劉辯立獻帝劉協,架空皇帝,獨攬朝政,立馬就派使者前往幽州授劉虞爲大司馬,並進封爲襄賁侯,以此來籠絡劉虞。而因黃巾之亂從青州、徐州逃到幽州來避難的百姓就有百餘萬之多,劉虞對這些流民盡數收納,並溫言撫卹,替他們做出相應的安排使之安身立業,衆多流民感動得痛哭流涕,再也不願意遷徙。

而劉虞雖然貴爲三公之首,生活卻十分節儉,平時穿的衣服非常素雅,吃的肉食也很少,遠近的豪強俊傑平時都很奢靡無度,如今在劉虞的感化下沒有不歸心改性的,從此當地的風氣也爲之一變。

沒多久,朝廷詔令中郎將公孫瓚討伐烏桓,但要受幽州牧劉虞的節制。這個公孫瓚和劉備曾經是同窗同學,他二人關係確實也不錯,這在《三國演義》也有描述。公孫瓚依仗自己強大的騎兵,在幽州地界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裏,居然放任部下四處侵擾百姓,而劉虞最恨的就是這樣不知愛民的官員,於是就和公孫瓚有了嫌隙。

歷史上劉虞是什麼人?他的一生是什麼樣的? 第2張

沒多久,朝廷方面傳來消息稱太師董卓欺凌年幼的獻帝,頻頻擺出咄咄逼人的架勢,朝臣們和四方諸侯都對董卓的野心十分擔憂,於是就有了冀州刺史韓馥、勃海太守袁紹及山東等北方諸將一同商議,想立漢宗室中威望最高年紀較長的劉虞爲帝,從而安定漢朝天下。

韓馥、袁紹等就請樂浪太守張岐將這個共同的決議送往幽州,並請劉虞擇日上尊號稱帝。劉虞見了張岐,聽完這個消息,勃然發怒道:“天下亂成這個樣子,獻帝被董賊所迫,我們這些做臣子的深受國恩,本該爲天子掃清國賊,一雪國恥啊!你們這些大官各自佔據州郡,不好好想想怎麼共同努力,一齊盡心拱衛漢室江山,卻想出這樣如同造反謀逆的餿主意,還要拖我下水,成爲誤國誤己的罪人,將來是要蒙上污垢流傳萬世的!”於是堅決不接受衆人的擁戴。

韓馥、袁紹等人又退而求其次,懇請劉虞擔任領尚書事,承製封拜,也就是相當於丞相加監國了,這樣政令出於劉虞就等同於朝廷,而董卓的號令就不能代表天子了,可劉虞愛惜自己的名聲,還是不肯接受這樣務實又對國家有利的做法,並且還斬殺了人家派來的特使。

當時劉虞的兒子劉和在宮中做侍中,獻帝就將劉和偷偷派出武關,要他前往幽州請劉虞出兵來救駕勤王。可劉和走到南陽的時候,淮南袁術得知此事之後,居然將劉和扣押作爲了人質,而是另派人前往幽州報信,邀劉虞一同發兵往西勤王,意圖節制住劉虞的兵馬。劉虞於是派出數千精銳騎兵前往迎接劉和,再一同營救天子,可袁術死活不放劉和,也不出兵勤王,劉虞負見狀無奈,又只好作罷,再思良策。

公孫瓚得知袁術的奸計,也堅決勸阻劉虞不要出兵,可劉虞卻不肯聽從。公孫瓚則寫信給袁術,要他一直扣押住劉和,再想辦法奪取劉虞兵權。劉虞也獲悉了這個消息,自此與公孫瓚的仇怨越來越深了。

後來劉和自己尋找機會逃了出來,一路向北趕回幽州,不想又在冀州被袁紹羈留了下來,原來袁紹與公孫瓚向來不和,而公孫瓚名爲劉虞下屬,袁紹也知劉虞、公孫瓚之間的矛盾,他就想借劉和爲質來壓迫劉虞與公孫瓚激鬥。

此時,公孫瓚也屢次與袁紹交戰受挫,然而卻始終不肯罷休,劉虞非常擔憂他窮兵黷武,要麼走向滅亡,要麼擊敗袁紹之後成爲北方霸主,再無人可以制約他了。於是,就對他每次出兵都百般阻撓,公孫瓚大怒,公然不聽劉虞號令和調度,又變本加厲侵害地方百姓。

劉虞經常施恩於邊境胡夷各部族的禮品,也被公孫瓚截取奪了去,劉虞如何禁止他的不法行徑都沒有用,於是就寫奏章上告朝廷,而公孫瓚也奏報朝廷說劉虞作爲地方官,卻在輸送軍糧方面很不給力,致使剿殺烏桓的戰役屢屢失利。就這樣劉虞和公孫瓚相互狀告對方,朝廷也拿不定誰是誰非了。

歷史上劉虞是什麼人?他的一生是什麼樣的? 第3張

公孫瓚爲了對付袁紹,防備劉虞,又在薊城建了一座非常高大堅固的城堡。劉虞多次請公孫瓚前來議和,公孫瓚稱病不應。劉虞忍無可忍,只好密謀討伐他了。可他的祕書魏攸卻對他說:“當今天下都受到您的引領,何必跟一個爪牙一般見識,何況名義上他還是你的下屬,匡扶整個大漢社稷,明公難道不需要有海納百川的氣度嗎?難道不需要有這樣的謀臣爪牙來充當羽翼嗎?公孫瓚文韜武略,是一個有才幹的人,雖然有些小小的罪惡,明公還是暫且容忍爲是!”迂腐的劉虞聽了這般迂腐之言,居然還覺得倍有道理,於是就打消了剷除公孫瓚的念頭。

沒多主魏攸病死了,而劉虞和公孫瓚的矛盾卻日益激化。後來劉虞實在忍不了,親自率十萬兵馬攻打公孫瓚。臨行之時,下屬程緒突然丟掉頭盔,跑到劉虞跟前說道:“公孫瓚雖有罪惡和過錯,然而朝廷至今也沒有明文宣示,明公現在卻想以兵威相加,這樣自相殘殺,禍起蕭牆,實在是對國家很不利的!且公孫瓚很會打仗,我們一旦與他交戰,勝敗也很難意料,不如只加強兵力和武備,做出威懾之勢,公孫瓚見到我們這樣的陣勢,必定害怕招禍而前來謝罪,這纔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上策啊!”

劉虞正是衝冠一怒之時,哪裏聽得進程緒的話,他還責怪程緒臨陣動搖軍心,立馬斬首警示三軍,並對大軍說道:“這次討伐就只爲殺公孫瓚一人,切勿濫殺無辜!”而幽州公孫紀與公孫瓚同姓,又認了同宗,曾受過公孫瓚的厚待,於是趕緊跑到公孫瓚那將劉虞的軍事行動悉數告之。

公孫瓚得知後大驚,原來他的騎兵這段時間都放假在外遊蕩,嚇得他趕緊挖地道逃跑。而劉虞大軍趕到公孫瓚軍營外時,見四周還有民宅,又不肯叫士兵放火焚燒,致使公孫瓚的士兵依託這些房屋與劉虞軍馬周旋了許久,劉虞不懂軍事,始終攻不下公孫瓚的營寨。

這時候公孫瓚卻已緩過神來,將麾下最精銳的數百死士召集在一起,乘着大風颳起,縱火燒着了營外的民宅,就此衝殺出去,劉虞哪見過這種陣勢,頓時間兵馬大亂,被公孫瓚徹底擊潰。劉虞帶着家屬和官僚們一路北逃,卻被公孫瓚追擊,最終全家被擒,而公孫瓚並沒有立馬加害於他,而是依舊讓他在薊城府衙中處理公文。

恰好這個時候,朝廷派特使段訓來幽州,增加封邑給劉虞,又命他總督六州政事,同時又授公孫瓚前將軍一職,封爲易侯,統領幽、並、青、冀四州兵馬。公孫瓚卻在段訓面前誣告劉虞想拉攏袁紹等人,擁立他做皇帝,段訓將信將疑,而公孫瓚卻脅迫段訓以朝廷特使的身份在鬧市中監斬劉虞。

歷史上劉虞是什麼人?他的一生是什麼樣的? 第4張

公孫瓚又怕輿情不服,就當衆對天禱告道:“如果劉虞應運當爲天子的話,上天就颳起風雨前來救他吧!”可當時天氣非常炎熱,四處久旱無雨,於是劉虞當衆被斬殺。劉虞首級也被送往京城,而劉虞舊部尾敦在路上劫走了首級,帶回幽州與軀體一併安葬。

公孫瓚爲了掩蓋自己殺害劉虞,上書朝廷留段訓在幽州做刺史,而幽州的百姓深受劉虞恩厚,沒有不痛惜流淚的。崇拜劉虞的朝廷官員孫瑾、張逸、張瓚等人聽聞劉虞被害,悲憤不已,都跑到劉虞墳前痛罵公孫瓚,而後全都自盡而亡。後來他的兒子劉和一心跟着袁紹對付公孫瓚,就是爲了替父報仇。

公孫瓚在劉虞死後,又派兵前往劉虞住宅進行查抄,天下人素聞劉虞節儉,可公孫瓚卻在他府上發現他的妻妾穿著首飾非常華麗,當時這事傳了出去,人們對此也是半信半疑。

劉虞,劉伯安,正宗漢世祖光武皇帝之子東海王劉強子孫,東漢末年官居一州之牧,位列三公之首,朝中羣臣崇敬,四方百姓仰德,本可以順從衆意民心,登基爲帝,輕易打破董卓擅權篡漢的圖謀,一舉解決東漢末年的困局,四方諸侯也就沒有必要再蜂擁而至京師,最終也不會形成羣雄爭霸的局面,進行演化成三國鼎立。如此一個身系漢朝社稷的重要人物,卻錯失了這麼一個可以輕易扭轉危局的如此大好機遇,不能不讓後世之人倍感惋惜!

劉虞死後二十八年,自稱爲漢景帝玄孫中山靖王之後的涿郡劉備,卻經歷了幾十年的打拼和準備,終於依照了當年袁紹給劉虞制訂的策略,以西蜀益州爲根基,在成都遙奉被曹氏挾持的漢帝劉協爲孝愍皇帝,而後自登帝座是爲漢昭烈皇帝,從此也宣告三國時代正式開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