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商鞅,呂不韋和李斯都對秦國有功 三人最後爲何都沒有得以善終

商鞅,呂不韋和李斯都對秦國有功 三人最後爲何都沒有得以善終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秦國名相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商鞅、呂不韋、李斯三人都對秦有功,爲何最後卻沒能善終?

秦國自秦孝公開始,秦國每一位君主的身邊都有一位或者多位大才輔佐,如秦孝公時期的商鞅;秦惠文王時的張儀、公孫衍、司馬錯、樗裏疾;秦武王時的甘茂;秦昭襄王時的魏冉、范雎等;秦莊襄王和秦始皇時期的呂不韋、李斯等。

商鞅,呂不韋和李斯都對秦國有功 三人最後爲何都沒有得以善終

正是這些人的輔佐下,秦國才日益強盛,成爲戰國後期最強大的諸侯國,最終吞併六國,完成一統大業,不過大多外來臣子卻沒能落得好下場。他們雖然使秦國日漸強大,但最終不是被驅除出秦國,就是落得一個慘死的下場,如商鞅、呂不韋、李斯三人,那麼他們三人爲何都沒有善終呢?

商鞅不得善終的原因

衆所周知,秦國在戰國時期的強大始於秦孝公時期推行的商鞅變法,可以說商鞅變法的發起人和主要執行人商鞅對秦國有重大的功勳。但商鞅最終卻落得一個五牛分屍的悲涼結局,這是爲什麼呢?

普遍的說法主要有幾點:商鞅推行的變法觸及了秦國舊貴族的利益,因此得罪了秦國的宗室貴族,在秦孝公去世後,被宗室貴族針對,誣其謀反;商鞅爲使變法能在秦國順利推行,拿太子嬴駟開刀,得罪了之後的秦惠文王;最終秦惠文王繼位後,爲了解決宗室貴族的怨恨,誅滅了商鞅。

以此看來,商鞅沒能善終是因爲秦國宗室貴族的迫害,不過這只是表面原因。實際上商鞅之死怪不得別人,關鍵在於他自己,因爲商鞅爲推行變法一直給自己“掘墳”。

我們來看商鞅變法觸犯貴族利益的三連發,也是商鞅爲自己“掘墳”的三連發:首先是作爲全面變法序幕的《墾草令》,其中一條就是削弱貴族、官吏的特權,讓貴族加入到農業生產中,迫使貴族親力親爲的勞動。

其次在第一次變法中廢除了舊世卿世祿制,按照世卿世祿制,秦國的貴族和官吏是可以世襲的,父死子繼,繼續享有原來的封地和封地內的賦稅。但按照變法規定“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爲屬籍”,貴族如果沒有軍功就不能享受原本的貴族待遇,還會淪爲庶民。

最後在第三次變法中廢除了貴族的“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制。在商鞅的三連發之下,秦國的貴族從身份、地位、特權、財產方面都遭到了打擊,可以說在變法之後,秦國的貴族和平民百姓並沒有太多的差別。這也導致變法遭到貴族們的強烈反對,商鞅本人也被貴族們痛恨。

商鞅,呂不韋和李斯都對秦國有功 三人最後爲何都沒有得以善終 第2張

若不是秦孝公在背後大力支持商鞅,相信商鞅早就死於秦國的貴族之手,也不用等到秦惠文王時纔會慘死。即便將商鞅變法放到其他諸侯國推行,商鞅也不會善終,甚至連變法都無法展開,即便開始也難以成功,因爲六國的君主無法向秦孝公那般全力支持商鞅,他們爲了平衡國內的貴族也會趕走商鞅,甚至直接將商鞅殺死。

商鞅能順利在秦國推行並完成變法,其關鍵原因是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如果沒有秦孝公的全力支持,商鞅是斷然不可能在秦國順利推行變法的,更別談變法成功,可以說是秦孝公成就了商鞅變法,也成就了商鞅。在秦孝公去世後,商鞅失去了最大的靠山,被舊貴族誣以謀反罪,落得一個慘死滅族的下場。

就算秦惠文王沒有動手,商鞅也難逃一死。不過商鞅如果做出一些改變,在完成變法後,可以急流勇退,從此退隱山林,也不至於無法善終。但商鞅並沒有做,並且在秦孝公病重期間,獨攬秦國的軍政大權,更加激化了秦國的內部權力鬥爭,爲其“掘墳”之路又添上了重要一筆。

呂不韋沒能善終的原因

對於這位傳奇的商人丞相,關於他的事蹟相信大家都瞭解一些。呂不韋原本只是一介商人,但他憑藉獨特的眼光,看中了在趙國爲質的秦國公子嬴異人,當時的嬴異人只是一個落魄的秦國公子,呂不韋卻有大魄力,不惜散盡家財,憑一己之力將嬴異人推上秦國的王位,成爲秦莊襄王。

呂不韋也因此被秦莊襄王任命爲秦國丞相,封爲文信侯,以河南洛陽十萬戶作爲食邑,成爲秦國最大的封主,從此呂不韋走進秦國的最高權力中心。之後秦莊襄王去世,呂不韋又被拜爲相邦,併成爲嬴政的“仲父”,因嬴政幼年,開始把持秦國朝政,成爲秦國實際掌權人,權傾天下。

後因嫪毐之亂牽連,被罷免相邦之職,回到封地洛陽,最終被秦王逐漸逼迫下,選擇自盡而亡。原因是呂不韋回到封地後,還有很多的賓客和六國使者前去拜訪,從而引起嬴政的擔心。

商鞅,呂不韋和李斯都對秦國有功 三人最後爲何都沒有得以善終 第3張

呂不韋最終自盡看似是被秦王逼迫,其實也在於呂不韋自身。呂不韋在牽連嫪毐之亂中本難逃一死,但嬴政最終還是選擇將他放回洛陽,此後呂不韋只要安分守己,謝絕拜訪的賓客和各國使者,也不會被秦王擔心叛亂,基本上是可以頤養天年,落得善終結局。

李斯錯誤的選擇,爲最終慘死埋下了禍根

衆所周知,丞相李斯是因爲趙高的陷害才落得慘死的結局,不過李斯慘死是因爲自己錯誤的選擇。如果李斯沒有和趙高同流合污,擁立始皇幼子胡亥爲帝,趙高也無法掌握朝政實權,李斯又如何能被趙高害死呢?

商鞅和呂不韋無法善終雖然很大原因也在於自己,但也是秦國君主的選擇,而李斯無法善終完全自作自受。李斯在秦始皇在位時不僅沒有遭到打壓,還頗受始皇重用,從呂不韋相府的一介舍人,被秦始皇多次提拔,在秦朝建立後,又任命爲秦朝的丞相,可見秦始皇對李斯還是信任和看重的。

商鞅,呂不韋和李斯都對秦國有功 三人最後爲何都沒有得以善終 第4張

如果秦始皇病逝後,李斯沒有選擇和趙高密謀,擁立胡亥爲帝,而是選擇擁立扶蘇登基爲帝,即便不能繼續做丞相,也能做個其他官職。以公子扶蘇的仁慈和李斯輔佐秦始皇的功勳,扶蘇斷然不會殘害功臣李斯,就算扶蘇讓蒙恬做丞相,蒙毅做國尉,李斯也可以做個廷尉,或者位列九卿的其他職位。

即便再慘,李斯也不至於落得一個慘死滅族的下場。以李斯的才智卻被趙高一介侍從說動,他也不想想,趙高作爲一個侍從都敢有謀逆之心,最終還能成功,可想而知,趙高是一個極有野心之人,並且趙高還是胡亥的老師,胡亥該和誰親近,李斯只要多思索一番,難道想不到嗎!

李斯選擇和趙高密謀,就是與虎謀皮,最終被趙高陷害慘死,也只能說是自作自受罷了!

商鞅,呂不韋和李斯都對秦國有功 三人最後爲何都沒有得以善終 第5張

結語:

秦國之所以能成爲戰國後期最強大的諸侯國,很大原因是商鞅對秦國推行的變法,可以說商鞅對秦國的崛起圖強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樣也爲自己埋下了禍根。因爲商鞅對秦國的功勞太大了,以至於秦國的百姓只知商君而不知君上,如果商鞅不死,秦孝公之子嬴駟就無法成爲真正的秦王。

呂不韋也是如此,呂不韋被秦莊襄王任命爲秦國丞相後,呂不韋便開始逐漸掌握秦國的朝政大權,無論是秦莊襄王在位時,還是嬴政年幼無法親政前,呂不韋更像秦國實際的君主。即便被趕出咸陽,回到封地後,仍然還有各諸侯國的賓客使者前去拜訪,可見其影響力之大,如果他不死,秦王就難以心安。

比起商君和文信侯,丞相李斯身上的光芒就顯得比較暗淡,無論是在秦始皇在位時,還是秦二世統治期間,李斯基本上就是個輔佐的角色。他既做不到商君那般獨攬秦國軍政大權,也無法做到呂不韋的權傾天下,這也是秦始皇能繼續留下他的原因,但李斯最終爲了一己之私,選擇與趙高同流合污,爲其慘死埋下了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