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商鞅對秦國有功 商鞅最後爲什麼會落到被五馬分屍的地步

商鞅對秦國有功 商鞅最後爲什麼會落到被五馬分屍的地步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商鞅和秦國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商鞅對秦國有功,爲何落得五馬分屍的下場?

《商鞅》詩云:“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商鞅徒木立信的故事流傳至今,他的變革之法令秦國強大,然而卻落得個五馬分屍的下場,令人唏噓不已。

秦國地處邊陲,最終能取得一統天下的偉業,除了歷代君主的勵精圖治之外,也得益於秦國採取的人才招攬政策。六國人才前來相助,秦國不強大都不行,其中有一人的到來奠定了秦強盛的根基,他就是商鞅。

商鞅對秦國有功 商鞅最後爲什麼會落到被五馬分屍的地步

商鞅來到秦國之後協助秦孝公進行改革變法,使秦國國力大大增強,爲後面秦始皇征伐六國,一統天下奠定了堅實基礎。不過,商鞅本人卻不懂得變通,太拘泥於嚴酷刑罰,最終遭人陷害,落得個五馬分屍的下場。

商鞅對秦國有大功,爲何會落得如此下場?此外,據說在商鞅行刑那天,秦國百姓歡呼雀躍,彷彿報了血海深仇一般,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商鞅入秦,懷揣着強國之法

在戰國中期,法家思想已經逐步發展完善,而各國在法家的指導下紛紛開始強國之路,然而從列國採取的變法舉措中,可以明顯看出有兩派,一種是李悝、吳起、商鞅爲代表,另一種則是以申不害爲代表。

兩種派別主張實施解決問題的手段有着天壤之別,前者認爲法令高於一切,任何貴族,包括皇族都不能凌駕於制定的法令之上;後者則通過擴大君主的權力來限制貴族,使國力發展最大化。

長期處於蠻荒之地的秦國向來不受中原各國待見,所以秦孝公迫不及待地招攬人才,欲要強秦,他在《求賢令》中明確表示想要收復失地,擴張領土:

復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

秦孝公需要的就是擁有強國之術的人才,他想要“強秦”,而商鞅的主張則得到了秦孝公的欣賞,商鞅認爲實現霸道必須依靠強而有力的法令。爲了增加百姓對法令的信服度,商鞅特意表演了一場“南門徙木”的把戲。

商鞅對秦國有功 商鞅最後爲什麼會落到被五馬分屍的地步 第2張

爲了使法令更具有威懾性,商鞅不顧犯法太子的求情,堅持對其師傅進行懲罰,法令的公正、公平得到百姓們的認可,在全國推行法令創造了極爲有利的條件,這也成爲秦國強盛的根基。

於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史記·商君列傳》

商鞅成也變法,敗也變法

商鞅主持的變法可以說顛覆了秦國以往實施的所有制度,特別是貴族集團成爲最大的受害者,一個貴族子弟成年後再也無法像以前那樣,在家族的幫助下在朝堂謀取一個職務,晉升的唯一途徑就是立功。

秦國貴族們對商鞅是恨之入骨,那麼平民百姓就一定是支持商鞅的嗎?也不盡然,百姓們對商鞅的態度也是不服居多。首先是因爲商鞅並不是秦國人,在秦國沒有任何威望,其次,商鞅在開始主持變法時,不僅秦國朝廷大臣們反對,民間百姓對此也是怨言頗多。

商鞅可以不重視貴族們的看法,沒想到對秦國百姓也持看不起的態度,他十分傲慢地說:

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

商鞅認爲老百姓什麼都不懂,看不懂他的做法很正常,等到成果出現,這些百姓就該開心了。之後,商鞅發揚法家酷刑,在擔任秦國國相時,用刑手段就非常殘忍,他曾經親自前往渭水處決一批觸犯法令的犯人,然後命人將屍體扔進渭水,導致這條河都被染成了紅色。

所以在秦國,對商鞅愛戴的人是少之又少,恨他的人則非常多。

商鞅對秦國有功 商鞅最後爲什麼會落到被五馬分屍的地步 第3張

隨着商鞅在秦國的變法卓見成效,秦國也逐步成爲戰國中數一數二的強國,商鞅在秦國的聲望也日益升高,秦國人畏懼法令,無人不曉商君。這樣一來,秦國新任國君秦惠文王就對商鞅產生了不滿,加上當初商鞅執意處罰他的老師,新仇舊恨一起,就將商鞅打入萬劫不復之地。

張儀也是秦國功臣,兩人下場截然不同

相比於商鞅五馬分屍的悲涼下場,張儀的壽終正寢顯然是美滿結局。

張儀對秦國的貢獻可不比商鞅小,他在外交方面憑藉一張三寸不爛之舌,爲秦國化解了六國合力伐秦的危機,促使六國互相攻伐,爲秦國發展壯大自身爭取了很多時間。那麼他爲什麼最後就能壽終正寢呢?

商鞅對秦國有功 商鞅最後爲什麼會落到被五馬分屍的地步 第4張

主要原因還是商鞅太過“耿直”。商鞅爲了維護變法尊嚴,堅持對當時還是太子的秦惠文王進行處罰,雖然最後是秦惠文王的師傅代爲受刑,但仇恨的種子已經紮根在秦惠文王心中。當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繼任後,曾經的太子怎麼會放過他呢。

而且商鞅還曾經欺騙過魏國,導致他與魏國之間的關係成了水火不容的態勢,也正因爲如此,當商鞅遇難時,魏國人不願因伸出援助之手。

衛鞅伏甲士而襲虜魏公子印,因攻其軍,盡破之以歸秦。魏惠王兵數破於齊秦,國內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獻於秦以和。——《史記·商君列傳》

魏王更是將商鞅送回了正在追捕他的秦國,商鞅至此還想掙扎,組織起一支大軍想要進攻鄭國以謀取生路,最後還是被秦國大軍打敗,押解回國都,被判處車裂之刑。

商鞅對秦國有功 商鞅最後爲什麼會落到被五馬分屍的地步 第5張

而張儀面對不喜歡自己的君主,採取的方式就委婉很多,爲了給自己留退路,張儀主動請辭,併爲君主出主意攻伐自己的國家,將出逃僞裝成爲國盡忠,做事相當圓滑。這種處處維護君主利益的做法自然是君主很滿意,這就是張儀爲何能順利到達魏國的原因。

結語

以現在眼光來看,商鞅之死是必然事件,雖然他大無畏的變革精神令人敬佩,但其爲人處世的方法和教訓值得我們深思。法與情永遠無法割裂開,法令再完善也需要人去執行,脫離情的法只能是嚴刑峻法,不得人們理解與擁護,所以說商鞅被車裂的下場正是當初他不近人情所導致的惡果。

參考資料:《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