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知道明十三陵都叫什麼嗎?他們名字的由來及寓意又是什麼呢?

知道明十三陵都叫什麼嗎?他們名字的由來及寓意又是什麼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7.2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十三陵位於昌平縣北10公里天壽山南麓,歷代帝王大都十分重視選擇陵地,據說,天壽山間明堂廣大,羣山似封若閉,中間水土深厚,明成祖就降旨圈地80裏,做陵區禁地,將它改名爲天壽山。從在天壽山下建長陵(明成祖陵墓),到崇禎(明思宗)葬在田妃墓中,這裏共埋葬了十三個皇帝,因而稱爲十三陵。這十三陵是: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穗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

知道明十三陵都叫什麼嗎?他們名字的由來及寓意又是什麼呢?

北京十三陵各個名字的由來,如下:

長陵以“長”命名,可寓“久遠”“長久”之意,其陵名寓意吉祥長陵:

明長陵位於天壽山主峯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號永樂)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寢。在十三陵中建築規模最大,營建時間最早,地面建築也保存得最爲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所以,也稱爲“長陵”。

獻陵的“獻”字,除了“享獻”之意外,還可釋作“聖”,《諡法》:“聰明睿哲曰獻,知質有聖曰獻。”可見,“獻”含褒揚含義。

獻陵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仁宗昭皇帝朱高熾(洪熙)和皇后張氏的陵寢,就位於天壽山西峯之下,長陵的旁邊,目前封閉沒有開放。其神道從長陵神道北五空橋北分出,長約1公里。途中建有單空石橋一座。路面爲中鋪城磚,兩側墁碎石爲散水,十分儉樸。其朝向爲南偏西200,佔地僅4.2萬平方米左右。

景陵的“景”字,寓意“大”及“光明”之意,此外還有“仰”、“慕”等含義。

明景陵,位於天壽山東峯(又名黑山)之下,是明朝第五代皇帝宣宗章皇帝朱瞻基(年號宣德)與皇后孫氏的合葬陵寢。其神道從長陵神道北五空橋南向東分出,長約1.5公里,途中建單空石橋一座。陵宮朝向爲南偏西55o,佔地約2.5萬平方米。寶城因地勢修成前方後圓的修長形狀。前面的二進方院和後面的寶城連成一體。中軸線上依次修建祾恩門、祾恩殿、三座門、櫺星門、石供案、方城、明樓等建築。

裕陵的“裕”字,可指衣物豐饒,又指行寬政而使百姓安寧。

明裕陵位於天壽山西峯石門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鎮和皇后錢氏、周氏的合葬陵寢。天順八年(1464年)正月十七日,英宗去世,諡“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臨終遺詔止殉,結束了宮人殉葬的殘酷制度。五月,陵寢玄宮建成,八月,英宗葬裕陵。

茂陵的“茂”字,有“豐盛”、“美好”之意。

明茂陵,位於裕陵右側的聚寶山下,是明朝第八代皇帝憲宗純皇帝朱見深(年號成化)和王氏、紀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位於裕陵右側的聚寶山下,是明朝第八帝憲宗純皇帝朱見深(年號成化)和王氏、紀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

泰陵的“泰”字,意爲“平安”和“安定”。

明泰陵,位於筆架山東南麓,這裏又稱“施家臺”,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代皇帝孝宗敬皇帝朱祐樘(年號弘治)及皇后張氏的合葬陵寢。弘治十八年六月五日,陵園正式興工,並定陵名爲泰陵。太監李興、新寧伯譚佑、工部左侍郎李鐩提督工程,五軍都督府及三大營官軍上萬人供役,歷時四月,玄宮落成,於該年十月十九日午刻將孝宗葬入陵內。正德元年(1506年)三月二十二日,陵園的地面建築也全部告成。

康陵的“康”字,有“安”、“樂”“昌盛”之意。

《諡法》:“淵源流通曰康,溫柔好樂曰康。”明康陵,位於金嶺(又名蓮花山或八寶蓮花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代皇帝武宗毅皇帝朱厚照(年號正德)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寢。建陵用時1年,總體佈局沿襲前制,呈前方後圓形狀。該陵建於正德十六年(1521年),佔地2.7萬平方米。

永陵的“永”字,寓“遐”、“遠”意。

明永陵位於陽翠嶺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代皇帝世宗肅皇帝朱厚熜(年號嘉靖)及陳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永陵大約經過7-11年的經營,永陵營建大體告成。永陵的方院和寶城之外,還有一道前七陵都沒有的外羅城,其制“壯大,甃石之縝密精工,長陵規畫之心思不及也”。外羅城之內,左列神廚,右列神庫各五間,還仿照深宮永巷之制,建有東西長街。

知道明十三陵都叫什麼嗎?他們名字的由來及寓意又是什麼呢? 第2張

昭陵的“昭”字,意謂“明”、“光”。

明昭陵位於大峪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二代皇帝穆宗莊皇帝朱載垕(年號 隆慶)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昭陵是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規模復原修葺的陵園,昭陵陵園建築面積爲35000平方米,現存有完整的祾恩門、祾恩殿及其東西配殿,和方城、明樓、寶頂等。這裏埋葬有明朝第十二帝穆宗朱載垕和他的三位皇后。

定陵的“定”字,寓“安”、“靜”之意。

《諡法》:“純行不差,安民法古曰定。”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年號萬曆)的陵墓。這裏還葬有他的兩個皇后。該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於長陵西南方,建於1584~1590年(萬曆十二年至萬曆十八年)。主要建築有祾恩門、祾恩殿、寶城、明樓和地下宮殿等。佔地182000平方米。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髮掘了的陵墓。

慶陵的“慶”字,寓“善”、“福”之謂,又指“道大行也”。

明慶陵,位於北京昌平天壽山陵內黃山寺二嶺南麓,是明朝第十四代皇帝光宗貞皇帝朱常洛(年號泰昌)和皇后郭氏、王氏、劉氏的合葬陵寢。慶陵的地下玄宮“後、中、前殿”,有“重門相隔”。天啓六年(公元1626年)地面建築完工。其陵園建築由神道、陵宮及陵宮外附屬建築三部分組成。神道上建單空石橋一座。近陵處建神功聖德碑亭遺作,亭內豎碑,螭首龜跌,無字。

知道明十三陵都叫什麼嗎?他們名字的由來及寓意又是什麼呢? 第3張

德陵的“德”字,爲善美正大光明純懿之稱。又,“感恩曰德”。《諡法》:“綏柔士民,諫爭之威,執義揚善曰德”。

明德陵位於潭峪嶺西麓,是明朝第十五代皇帝熹宗折皇帝朱由校(年號天啓)和皇后張氏的合葬陵寢。熹宗“性至巧,多藝能,尤喜營造”。他曾操斧斤鋸鑿,自制小樓閣,“雕鏤精絕,即巧工亦莫能及”。幹得高興時,甚至解衣裸體,隨地盤坐。他“不愛成器,不惜天物”,隨意拆改,以供片時之樂。

思陵的“思”是清朝定的。由於清統治者在政治上有懷柔漢滿兩族關係的需要,用乾隆帝的話說就是“仇復前朝”,即爲前朝統治者復仇。

思陵約建於1642年,本是思宗寵妃田貴妃之妃園寢。明朝滅亡後,李自成命人將明思宗及皇后周氏合葬于田貴妃之墓,爲攏絡人心並改名思陵,使思陵成爲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后與妃嬪合葬之陵,而相較於明朝諸陵,思陵的規模也較小。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