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伊麗莎白女王一世:從私生女到女王的奇逆襲

伊麗莎白女王一世:從私生女到女王的奇逆襲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伊麗莎白一世,是都鐸王朝的第五位君主,也是王朝的最後一位君主,從1558年至1603年,任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在位共45年。她以自己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嫺熟的外交手段,使英格蘭成爲歐洲最強大富有的國家之一,成爲英國曆史上最受人尊敬的國王之一。她終身未嫁,因此又被稱爲“童貞女王”。

伊麗莎白是英王亨利八世的第二個女兒。幼年喪母,曾因與姐姐爭執而被關入倫敦塔,歷經磨難。伊麗莎白即位時,英格蘭正處於宗教分裂的混亂狀態中,但她憑藉自己頑強的意志和傑出的才能,成功地維持了英格蘭的統一,爲此,她甚至不惜以自己的婚姻爲籌碼。在災民經濟政策上,伊麗莎白奉行重商主義,鼓勵海外殖民,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在此期間開始確立;她信奉英國國教,但卻實行宗教寬容,以此來維護英國的統一。在她統治時期,英國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確立了海上霸權。伊麗莎白還非常重視文化教育,將英格蘭文藝復興推向了巔峯,在其統治期間,英國涌現出諸如莎士比亞、弗朗西斯培根這樣的着名文豪與哲學家。這位宣稱嫁給自己祖國的“不嫁女王”,爲了英格蘭的統一,先後忍痛殺掉了自己的表姐蘇格蘭女王瑪麗和寵臣埃塞克斯伯爵。她的這些努力和犧牲最終換來了英國曆史上的“黃金時代”,英國的近代化從此起步。

伊麗莎白的敵人羅馬教皇西克斯圖斯五世曾說:“她(伊麗莎白一世)誠然是一位偉大的女王……是她使得西班牙、法蘭西、神聖羅馬帝國和一切的國家都畏懼她。”亨利四世評價她:“只有她才稱得上是一位真正的國王——因爲只有她才懂得如何統治。”直到今天,她的功績仍爲人們所傳頌。在由英國BBC主持的民衆公選的“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中,伊麗莎白列前十名。毫無疑問,伊麗莎白一世以其赫赫偉業和撲朔迷離的感情世界而留名千載。

伊麗莎白女王一世:從私生女到女王的奇逆襲

從私生女到女王

1533年9月7日,伊麗莎白誕生於倫敦的普雷森希宮,她是亨利八世和他的第二個王后安妮博林唯一倖存的孩子。

在安妮博林之前,亨利八世的王后是篤信天主教的西班牙公主阿拉貢的凱瑟琳,她爲亨利八世生下了女兒瑪麗。亨利八世一直希望有一個兒子能作爲自己王位的繼承人,在凱瑟琳爲其生育男孩無果的情況下,他與凱瑟琳的侍女安妮博林發生了私情。之後,安妮懷孕,亨利八世遂向教皇申請離婚,因爲這次婚姻是由教皇親自批准的。但是,教廷卻不想得罪強大的西班牙,它是凱瑟琳的孃家的後盾,所以遲遲沒有批准亨利的離婚請求。在這種情況下,亨利八世下令停止向教廷交納教稅,並且沒收教會財產。雙方鬥爭的最終結果是教皇宣佈開除亨利的教籍。而亨利八世由於受當時宗教改革思潮影響,公開宣佈英國教會脫離羅馬教廷,成立英國的聖公會,從而使英國的宗教改革成爲西歐宗教改革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與凱瑟琳離婚之前,亨利八世就與安妮博林祕密按照新教教規結婚,隨後生下了伊麗莎白。正是由於這一原因,天主教認爲伊麗莎白是一個私生女。在伊麗莎白出生之前,所有的預言家和醫生都向亨利八世保證一定會生男孩,但是出生的嬰兒卻是個女孩。這個事實使亨利八世十分沮喪,但是他沒有料到的是,正是這個女兒,而不是後來的兒子愛德華,把英國帶到了前所未有的昌盛時期。雖然嬰兒的性別不能如人所願,但是伊麗莎白自其出生起就被指定爲王位繼承人,同父異母的姐姐瑪麗則成爲她的服侍者。

生下伊麗莎白之後,安妮博林最終也沒能爲亨利八世生下一個兒子。求子心切的亨利八世無法忍受安妮博林,他以不貞潔的罪名將其送入倫敦塔。隨後安妮博林被控與3個男人有姦情,在伊麗莎白不到三歲時,安妮博林被亨利八世處死。隨着安妮·博林和亨利八世的婚姻被宣佈爲無效,伊麗莎白由一名堂堂王位繼承人淪落爲“私生女”。

很難估計這一殘酷現實對伊麗莎白產生了什麼樣的不良影響,但是在此之後,她命運的車輪就不斷隨着父親的政治生活和婚姻關係的變動而轉個不停。也許母親的死亡本身沒能給年幼的伊麗莎白帶來太深的感觸,但是由於地位變了,周圍的人對於小伊麗莎白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她已經不可能再享受英國公主的待遇。她周圍的僕人對待她的態度開始惡劣起來,甚至連衣服和其他的生活日用品也出現短缺。小小的伊麗莎白過早地感受到了世態炎涼,因此,她從小就學會文雅有禮,小心翼翼地保護自己。

在安妮·博林之後,亨利八世頻頻更換王后。與此同時,瑪麗和伊麗莎白也漸漸長大了。瑪麗的性格越來越古怪,而伊麗莎白卻顯得異乎尋常地早熟和敏感。所幸的是,亨利八世後來迎娶的王后們對這兩位公主都很好。尤其在西摩王后生下王子愛德華之後,亨利八世本人也開始經常關注她們的成長,她們因此受到很好的教育。

伊麗莎白的教師主要是來自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的知名學者。伊麗莎白在古典文學、歷史、數學、詩歌和語言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具有較高素養。由於勤奮好學,伊麗莎白非常博學,她可以熟練地使用六種語言,即英語、法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拉丁語和希臘語;她對神學和音樂、文學也有相當高的造詣。她曾經用意大利語給亨利八世的最後一位王后凱瑟林·帕爾寫信,還曾將法文詩翻譯成英文。在該詩的序言部分,伊麗莎白寫道:“我明白,不論怯懦還是懶惰,都非一位有理性的人的作爲,而且不管是鐵器還是其他金屬工具,都必須不斷使用,否則的話,它會生鏽。同樣的道理,任何男人和女人的才智都來自於不懈的學習和探索,否則的話,就會變得愚昧無知,就無法明晰事理,或者根本就不會有所作爲。”人們都難以相信這些話是出自這位少女之手。在那個時代,不要說年輕的貴族小姐,就算是成年貴族,也沒有幾個能像她這樣多才多藝。

更重要的是,幼年喪母,被宣佈爲私生女,這些磨難使伊麗莎白早早就磨練了堅強的意志,學會怎麼保護自己和討人喜歡,怎樣避免在父親頻繁變換的婚姻中成爲犧牲品。在爲人處事方面,她八歲時的表現就已經超過了四十歲的女人。她的宮庭教師曾經這樣形容:“我教她知識,她教我應對人世。”爲了討好父親和繼母,她從來不在任何人面前提到自己慘死的母親,她甚至還學會了精良的手工,爲弟弟做衣服,爲父親和繼母們製作各種精美的小禮物。

隨着時間的流逝,伊麗莎白的地位開始得到改善,她經常和瑪麗一起到宮廷中拜見父王,並在公開場合享有和愛德華同樣的待遇。1544年,英國議會通過法案,正式確定亨利八世三位子女的王位繼承順序,這樣,伊麗莎白從此恢復了其高貴的公主身份。

伊麗莎白女王一世:從私生女到女王的奇逆襲 第2張

然而,磨難似乎還沒有結束,伊麗莎白很快又一次被捲入政治漩渦中,這次是攝政大臣薩默塞特公爵簡·西摩與其弟托馬斯·西摩的鬥爭。1547年,亨利八世去死,愛德華即位,王后凱瑟琳·帕爾和她的新丈夫托馬斯·西摩共同養護伊麗莎白。托馬斯·西摩對伊麗莎白十分感興趣,經常挑逗這位少女,這引起了凱瑟琳·帕爾的不滿。不到15歲的伊麗莎白對托馬斯·西摩懷有一定的感情。但是,托馬斯·西摩並非真得喜歡伊麗莎白,他只是希望藉助伊麗莎白來反對自己的哥哥。凱瑟琳·帕爾去世之後,托馬斯·西摩希望與伊麗莎白結婚的請求遭到了他的哥哥攝政大臣簡·西摩的反對。舊怨新恨使托馬斯·西摩鋌而走險,策劃了一起政變。但是,政變很快失敗。托馬斯·西摩的陰謀敗露後,他被投入倫敦塔,接受審訊。伊麗莎白也因此受到牽連,她的僕人被抓,而她自己也受到樞密院的盤問。伊麗莎白以機警的態度應對盤問,或者緘默不言,或者堅決否認自己與政變有任何關係,不卑不亢地與薩默塞特公爵周旋。

年幼的伊麗莎白實際上早已習慣了這類政治遊戲,但是,“西摩事件”還是讓伊麗莎白更深地體會到政治環境的險惡。在此之後,伊麗莎白更加謹慎,整天埋頭於學習,避免捲入任何政治漩渦中。而“西摩事件”對伊麗莎白最大的影響恐怕在於使她明白:作爲一位公主,自己的感情生活不是能夠隨心所欲的,不管她願意或是不願意,她的愛情必然與政治鬥爭聯繫在一起。豈止是愛情,伊麗莎白的身份和地位決定了她的一切都要與政治掛鉤,包括宗教信仰。

在凱瑟琳·帕爾及其教師的影響下,伊麗莎白成爲了一個新教徒,而她的姐姐瑪麗則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當她的姐姐瑪麗登上英國王位之後,因伊麗莎白的宗教信仰,宮廷又醞釀着一場政治風暴。當時,英國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間的信仰鬥爭十分激烈,當瑪麗成爲國王以後,兩姐妹的宗教信仰衝突遂立刻顯現出來。

愛德華在位時,他繼承了亨利八世的意志,鞏固了英國國教的地位,這種情況下,信仰國教的伊麗莎白的地位還算比較穩定。但是,1553年,愛德華去世。此後,大權在握的諾森伯蘭公爵以瑪麗信仰天主教會危害新教爲由,將簡·格雷夫人扶上王位,不料此舉卻遭到舉國上下強烈的反對。簡·格雷只做了9天女王就被推翻了,隨即被上臺的瑪麗處死。

由於上一代的原因,瑪麗從一開始就極其憎恨安妮·博林和她的女兒伊麗莎白。但是,安妮·博林死後,她與伊麗莎白的關係有所改善,只是伊麗莎白的宗教信仰始終是瑪麗的心頭之患。瑪麗上臺之後,首先試圖恢復天主教在英國的統治,但是,她所面對的是一個宗教改革已經進行了20年的國度,真正信仰天主教的人已經很少。與之相對,英國國教徒則形成了一股相當強大的既得利益集團,宗教問題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信仰問題了。在英國宗教改革中,亨利八世沒收了羅馬天主教會大量的土地和財產,並且進行了拍賣,這樣,許多貴族、鄉紳、商人和自耕農都加入了土地購買者的行列。瑪麗恢復天主教的努力,將直接對這些人的家庭、生活以及財富造成極大的危害,因此其改革遭到了大批貴族的反對。

除了宗教信仰問題,瑪麗的婚姻也引起了英國國民的強烈不滿。在當時的英國,雖然沒有法律規定女子不能繼承王位,但卻有一些法學家專門做出論證,認定女人不能繼承英國王位。持這些論調的人認爲:女人稱王的後果是十分嚴重的,因爲她必然要結婚——或者與國內的人,或者與國外的人。與國內的人結婚,就會引發派系之爭;與國外的人結婚,則會引起別國對英國內政的干涉。正是因爲這個原因,亨利八世才那麼執着地想要一個兒子。瑪麗成爲英國女王之後,此前反對女子稱王的人士認爲他們的擔心似乎正在變成現實。

瑪麗選擇的結婚對象是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的兒子菲利普,即後來的菲利普二世。瑪麗甚至對外公開宣佈:“我寧願死,也不願意和其他的人結婚。”這樁婚姻無疑引起了大多數英國國民的擔憂。首先,菲利普堅定地信仰天主教,他的宗教信仰必然會對瑪麗產生重要影響;其次,英國將不可避免地被捲入西班牙和法國在歐洲大陸的爭奪中。這樣,害怕英國落入外國人統治之手的人士和英國國教徒遂緊緊聯合起來,形成一股反對瑪麗女王的強大力量。這股反對力量自然而然地將希望寄託在了信仰國教的伊麗莎白身上。由於伊麗莎白的身份,即使她不想,也必然會成爲反對派的精神支柱。

瑪麗也意識到了來自伊麗莎白的威脅,姐妹之情最終無法戰勝現實政治利益的巨大誘惑。於是,瑪麗開始逼迫伊麗莎白改信天主教。伊麗莎白表面上雖然皈依,但內心裏仍然是一個新教徒,這引起了瑪麗的極度不滿。瞭解姐姐想法的伊麗莎白則更是小心謹慎,生怕授人以柄,遂向瑪麗申請隱退,瑪麗馬上答應了這一請求。本以爲退隱生活就能遠離鬥爭中心的伊麗莎白,卻又一次被無情地捲入到一場叛亂中。

伊麗莎白女王一世:從私生女到女王的奇逆襲 第3張

1554年1月25日,托馬斯·懷亞特爵士在肯特郡發動起義,反對瑪麗女王。這次起義遭到鎮壓,但是,瑪麗由此更不能容忍作爲反對派精神支柱的伊麗莎白。伊麗莎白爲此受到嚴厲的審訊和監禁,有一小段時間,伊麗莎白甚至被關入倫敦塔。面對嚴苛的審訊,伊麗莎白不厭其煩,一遍又一遍地否認對自己的指控,她甚至在窗戶上寫道:“對我多有懷疑,但無一可以證實”。面對這樣的公主,瑪麗一時無計可施,面對國內反對迫害伊麗莎白的呼聲,瑪麗不得不將其從倫敦塔中放了出來。直到今天,我們也無法得知伊麗莎白是否真的參與了這場叛亂陰謀,但是從這一事件中,卻能看出她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

伊麗莎白保全了性命,但瑪麗與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的婚禮卻使英格蘭重歸天主教控制的可能性增大,對此,英格蘭人民,特別是上層貴族都極其不滿。隨着瑪麗和西班牙的聯姻,如許多人所料,天主教勢力捲土重來。1554年11月30日,英國重新宣佈爲天主教國家,在瑪麗的敦促下,英國議會通過了《懲治異教法》,決定用火刑來對付信奉新教的異教徒。隨之而來的,是在英國發生了大屠殺,數百名異教徒被處死,瑪麗也得了“血腥瑪麗”的稱號。

瑪麗的血腥政策嚴重激化了社會矛盾,引起了更大的反抗。伊麗莎白又一次被捲入叛亂中,但是與上次不同的是,瑪麗因害怕激起更大的社會憤怒,她只是要求伊麗莎白到宮中來陪伴自己,其實是爲了方便控制她。瑪麗的要求遭到伊麗莎白的拒絕,瑪麗又開始考慮爲伊麗莎白安排一樁婚姻,使之便於控制。但是,頭腦清醒的伊麗莎白卻強硬地拒絕了瑪麗。1558年,在全國的反對聲中,懷嗣無望的瑪麗最後鬱鬱而終,25歲的伊麗莎白登上了王位。

種種磨難沒有打垮伊麗莎白,反而磨練了她堅強的意志,造就了她敏銳的政治洞察力。“西摩事件”和姐姐瑪麗的失敗,深深地教育了伊麗莎白。作爲國王,尤其是一位女王,自己的婚姻和愛情、信仰和宗教,無一不深深地影響着自己的國家和人民。在她統治期間,如何處理好這些問題將直接決定她能否繼承父親的意志——將英國變爲歐洲最強大的國家。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