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唐朝杜元穎:從三朝宰相到循州司馬

唐朝杜元穎:從三朝宰相到循州司馬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深秋的陽光照耀在河源市區新豐江兩岸,使得這座明媚的城市愈發凸現出它別緻的動人之處。而在1230年前,這裏是唐代循州轄地,是一個“燥風扇烈日,熱喘乘毒氣”(宋吳潛《謝世詩》)的可怕的“嶺南瘴癘地”,到了這裏,“地說炎蒸極,人稱老病餘”(唐盧綸詩),與中州膏樑地比,是個“自無逃生理”的可怕去處。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龍川郡複名循州,循州共包括6個縣:歸善、河源、興寧、海豐、博羅、雷鄉(唐代龍川名)。至宋太宗時,循州分出河源等四縣,僅轄龍川、興寧二縣(據《太平寰宇記》)。

據不完全統計,自唐中宗景龍年間起,就有10多名大臣被貶謫到循州。其中,僅唐朝宰相就有4人:杜元穎、牛僧孺、張錫、崔沆。若加上一個當年不是宰相,後來當了宰相的鄭畋,就有5位唐朝宰相到過循州。

在此,就唐朝五相到循州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作一番追溯。

人物簡介

杜元穎,是唐敬宗、穆宗、文宗三朝宰相。當過敬宗、穆宗、文宗三朝宰相的只有4人,其中就有2人被貶謫到循州:杜元穎、牛僧孺。杜元穎之所以被貶循州,主要是因爲長慶三年(823年)任西川節度使,出鎮蜀川不力,被指以文儒自高,不練戎事,且搜尋珍奇,減削戍卒衣食,致太和三年(829年),南詔乘虛攻入成都,大肆殺掠。文宗皇帝震怒,將杜元穎一貶再貶,貶爲循州司馬,並客死循州。

杜元穎身故後,宰相李德裕認爲,對杜元穎的罪過是被誇大了的,他肯定了杜元穎爲政“頗著直清”,欲爲元穎“乞還舊官階”,後朝廷追贈杜元穎湖州刺史。

唐朝杜元穎:從三朝宰相到循州司馬

青雲路上一朝陷泥淖:從宰相到循州司馬

杜元穎拜相之前,可謂平步青雲,唐穆宗即位後,不到一年時間,以中書舍人直升爲宰輔,史書說,“辭臣速達,未有如元穎之比也”。

杜元穎是唐太宗朝宰相杜如晦裔孫,父親杜佐是個小官,但有才華的人並不總靠祖蔭,唐德宗貞元末年,年輕的杜元穎進士及第;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右補闕,召爲翰林學士。史書說他是“辭臣”,或許主要因他文筆敏速佳穎,因而亦頗受唐憲宗稱賞。

最欣賞杜元穎的是唐穆宗。公元820年,26歲的穆宗李恆即位,召杜元穎奏對思政殿,賜爲中書舍人。820年冬,拜戶部侍郎承旨。長慶元年(821年)三月,以本官同平章事。自穆宗登極,不到一年時間,便居輔相的顯赫地位。

長慶三年(823年),杜元穎出鎮蜀川,唐穆宗親臨安福門爲之餞別。也許爲報“童心多僻”的穆宗“知遇之恩”,杜元穎去到四川,也不好好鞏固邊防,卻大求蜀中珍異玩好之物,給貪玩的穆宗皇帝送去,一方面也是爲了“以固恩寵”。同時,他又以文人雅士自許,疏於軍務。因而軍民嗟怨。

因杜元穎的荒疏、掠取,西南戍卒衣食不足,就到南詔去掠奪,南詔人反以衣食資給,由此探知蜀中虛實。見唐朝邊境有這麼大的漏洞在,南詔蠢蠢欲動,攝政王蒙嵯顛密謀出兵進犯西川,邊防長吏屢屢上報,杜元穎都不信。

太和三年(829年)十一月,蒙嵯顛以西川降卒爲嚮導,率大軍入犯,邊州無備,遂陷嶲(今四川西昌)、戎(今四川宜賓)二州。廿八日,杜元穎發兵與南詔大戰於(今四川邛崍)之南,大敗,南詔乘勝攻克邛州。唐廷聞訊,詔發東川、山南西道、荊南兵救援。十二月一日,又發鄂嶽、山南東、陳許等道兵增援蜀川。十二月四日,蒙嵯顛率軍克成都外城。杜元穎率衆入據子城,欲棄城逃亡,幸郭釗擊敗入攻梓州的南詔軍,才得以身還。六日,詔貶元穎爲邵州(今廣東韶關)刺史。

十二月十三日,唐朝以右領軍大將軍董重質爲神策諸道西川行營節度使,再發河東,鳳翔兵赴援。南詔兵東進,攻破梓州西城,東川兵寡弱不敵,節度使郭釗遣書蒙嵯顛,責其入侵。蒙嵯顛回書稱:“杜元穎侵擾我,故興兵報仇”。因與郭釗修好而退。南詔兵留成都外城十日,遂大掠子女、巧工“數萬”人,以及珍珠財寶等,西川人大恐,紛紛投江自盡。蒙嵯顛率軍退至大渡河,言於所掠蜀人:“往南即爲我國邊境,現在,你們哭別故鄉吧。”蜀人皆大哭,跳水而死者千餘人。

蒙嵯顛遣使上奏唐皇,請誅杜元穎:“蠻軍比修職貢,遽敢侵邊。但杜元穎不恤三軍,令入蠻疆作賊。移文報彼,都不見信。故蜀部軍人,繼爲鄉導。蓋蜀人怨苦之深,祈我此行,誅虐帥也。誅之不遂,無以慰蜀士之心。願陛下誅之。”

十二月廿一日,唐朝廷再貶元穎爲循州司馬,他的下屬也都同遭貶黜,判官崔璜貶爲連州司馬,紇幹臮郢州長史,盧並唐州司馬,皆以佐元穎無狀也。唐詔董重質及諸道兵返還本道。郭釗至成都,與南詔約和,互不侵犯,唐廷也採取了息事寧人的態度,南詔連年進貢於唐。

太和六年(833年,《舊唐書》雲元穎此年卒),64歲(《全唐文》雲元穎卒年六十四)的杜元穎卒於循州貶所。臨終,杜元穎上表乞贈官,贈湖州刺史。

客死循州:長羨北歸人

以生花妙筆備受皇帝讚賞,後來一路青雲直上,卻在年屆花甲之際來到被中州人士視爲“地說炎蒸極,人稱老病餘”的嶺南循州之地,在循州的3年裏,文儒自許的杜元穎有着怎樣的作爲?

《全唐文》中收錄有杜元穎一批策對,其中敘述了“子大夫志行修潔,學術通贍,儲思於天人之際”,在循州的3年時間,杜元穎有沒有擇循州良才而教,或著述文章?可惜《全唐文》中沒有收錄他臨終前所上的乞贈官之表,且吝於言辭的史書對杜貶循州之後的行狀也沒有記載。而據《新五代史·南漢世家·劉隱傳》說:“是時,天下已亂,中朝人士以嶺外最遠,可以避地,多遊焉。唐世名臣謫死南方者往往有子孫,或當時任宦不得還者,皆客嶺表。”杜元穎客死循州,有沒有在循州留下子孫?這已不得而知……

元稹曾寫了一首七絕《送杜元穎》:“江上五年同送客,與君長羨北歸人。今朝又送君先去,千里洛陽城裏塵。”三朝宰相杜元穎至死未得北歸洛陽,只能豔羨地看着謫往嶺南終被召回的同事們,例如與他同在穆宗、敬宗、文宗三朝爲相的同事牛僧孺,在他來到循州十四五年後,也被貶至循州,但不久後被召還北歸。

一生功過誰與評說

出鎮蜀川一事讓杜元穎官聲大受影響,蘇軾譏爲“宰相崔植、杜元穎,皆庸人無遠慮”,新舊唐書中,也對杜元穎作出“素不知兵,心無遠慮”、“以文儒自高,不練戎事”等評價。

杜元穎死於循州後,宰相李德裕爲他寫了《論故循州司馬杜元穎狀》,肯定了他爲政“頗著直清”,欲爲他“乞還舊官階”。

李德裕等認爲,杜元穎在長慶年的初期,首居宰相之位,能“潔廉畏法,忠藎小心,雖無光赫之名,頗著直清之稱”,又爲杜元穎解釋南詔之禍,對元穎之前的西蜀事情本末一一敘來,說明不可獨責元穎,實是前幾任官員亦有疏忽憊懶之處。又說明京師傳言過當,被南詔“蠻子”所劫掠的子女巧工並無五萬人之多,而且被掠的也並沒有能工巧匠,只是尋常百姓,還有一小半都是南詔人。李德裕認爲元穎的罪過,並沒有大家認爲的嚴重。

杜元穎臨終前,也追悔自己不慎栽了個大跟頭,從宰相之顯要地位,一落而成貶官,說不定以後人們只會稱自己是故循州司馬杜元穎,這名聲實在不大好聽。因此上表朝廷,乞贈官。

最後,唐朝廷追贈杜元穎爲湖州刺史,爲杜元穎挽回了些許“官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