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晉元帝司馬睿爲什麼不支持祖逖北伐?

晉元帝司馬睿爲什麼不支持祖逖北伐?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祖逖北伐,有基礎:北人南渡之初,上下同仇敵愾,要求驅逐胡人;有機會:當時北方匈奴與胡羯石氏相爭,形勢有利於東晉;有成果:北伐八年,連戰連捷,收復了幾乎全部黃河中下游以南廣大地區,迫使石勒“不敢窺兵河南”。但就是這樣千載難逢、利國利民的壯舉,東晉最高統治者晉元帝司馬睿不僅不予支持,反而給予掣肘牽制,祖逖因此憂憤而死,北伐也功敗垂成。每每讀史至此,扼腕嘆惜之餘,總也憤憤不平,疑惑縈繞:晉元帝爲什麼不支持祖逖北伐?

晉元帝司馬睿爲什麼不支持祖逖北伐?

網絡配圖

鞏固皇權比北伐重要。東晉政權是西晉門閥地主統治的繼續和發展,出現了幾家北方士族輪流執政的局面,皇帝實際上沒有什麼權力。“晉主雖有南面之尊,無總御之實,宰輔執政,政出多門,權去公家,遂成習俗。”晉元帝司馬睿作爲開國之君,中興之主,也不例外。西晉末年,司馬睿移鎮建業,在北方士族大家王導、王敦輔助下,優禮當地士族,壓平叛亂,慘淡經營,始得在江南立足。

317年,司馬睿依靠北方和江南大族建立東晉,軍政大權全歸王氏:政治上由王導主持,軍事上依靠王敦。司馬睿第一天登皇帝位,竟讓王導同坐;元帝對王敦,有過“請避賢路”的表示,故當時有“王與馬,共天下”的傳言。皇權不顯,帝威不揚,臣強君弱,爲歷史所罕見。司馬睿對大權旁落自然心懷不滿,引用劉隗、刁協、戴淵爲心腹,企圖排斥王氏權勢。劉、刁維護皇室威權“崇上抑下”,如大批徵調大族家的奴僮和依附客,以充兵役,欲與王氏相抗。當然,鞏固皇權必將遭到當權士族大家的激烈反對,而且從結果看,這種努力也並未成功。但是從東晉初年晉元帝的主要活動來看,鞏固皇權當推首位,自然比北伐重要得多。

政局動盪,無意北伐。東晉偏安江南,江南雖無西晉末年戰亂之禍,卻也並不安寧。階級矛盾、地主階級內部矛盾、南北的民族矛盾,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形成非常複雜的政治局面。東晉政權便是建立在各種矛盾之上的。特別是統治階級內部,離心離德,勾心鬥角,爲爭掌權力經常火併,使東晉政治極不穩定。比如:北人士族與南人士族,幾近水火不容。對統治特權的分配和規定,南方士族頗多怨恨。皇室司馬氏與僑姓大族矛盾也很複雜。“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既反映了王氏扶持在南方尚未站穩的司馬氏政權,也反映了東晉一代皇室與僑姓大族的鬥爭。君弱臣強是“共天下”的基礎,君強則自然會改變這種局面。

晉元帝司馬睿爲什麼不支持祖逖北伐? 第2張

網絡配圖

這方面的鬥爭也劍拔弩張、氣氛緊張。元帝爲加強皇權,內疏王導,外遠王敦。王敦爲發泄不滿,在王導縱容和南方士族的援助下,積極準備內亂,與朝廷相爭,元帝也沒有佔到多大便宜。此外,各大族之間、中央與地方(揚州與荊州)之間也矛盾重重。總之,面對東晉初年政局的複雜動盪,元帝也無多少良策,時常陷入捉襟見肘、顧此失彼的尷尬之中。爲鞏固在江南的統治,對北伐也就無多少熱心。

祖逖實力大增之後,司馬睿疑忌北伐。祖逖早在東晉建國之前就向司馬睿力主北伐,司馬睿不便拒絕,任命他爲空頭的豫州刺史,只千人糧餉,三千匹布,軍隊則自行招募。但祖逖並不灰心,率部曲百餘家渡江,屯兵淮陰,鑄造兵器,募得二千人,以此北伐。以這不象樣的武力,誰能說大有成功?但祖逖居然大獲成功。其間原因很多,除了本文開頭介紹的以外,有必要指出的是,祖逖對於北伐功莫大矣。

他有堅毅不拔、百折不回的精神,不蓄私產、不循私情的高尚人格,審時度勢、周密決策的能力。祖逖北伐可謂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俱備,是故由弱變強、由小變大。但祖逖實力的發展引起了東晉元帝的不安,害怕勢力大了難以控制,乃派吳若思牽制,祖逖感北伐大業難成,憂憤而死,北伐功虧一簣。元帝由於自己不掌握兵力,對於手握重兵的將領一方面有所倚重,另一方面又心存疑惑,這本身就是君弱臣強政治的反映。但元帝顯然不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明顯缺乏一種駕馭複雜政治局面的能力。

晉元帝司馬睿爲什麼不支持祖逖北伐? 第3張

網絡配圖

以北伐爲例,祖逖實力發展是一個事實,但倚重他既可防土着豪族的專橫,又可防北方胡人的南進,可以說祖逖的力量對於馭內御外,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法碼。值東晉政權初立,根基尚淺,而國家又正處危難之際,對祖逖的正確使用上可安社稷,下可撫百姓。可以說天下安危繫於祖逖,其說法也不算太過分。更何況,祖逖對晉元帝如果有威脅的話,當時也僅僅是一種潛在的威脅,而不是現實的因素,而且北伐尚未最後成功。可惜的是,晉元帝只是一個碌碌無爲的封建君王,他對祖逖的牽制而導致北伐的失敗,其後果慘不忍睹,河南盡爲王勒復收,322年王敦叛亂,在武昌起兵,直撲建康,晉元帝憂憤病死。這完全是自食其果,咎由自取,可謂一招失策,千古遺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