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林熙春明代進士,林熙春“三世尚書”坊

林熙春明代進士,林熙春“三世尚書”坊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林熙春(1552—1631),字志和,號仰晉,明朝海陽龍溪都(今潮安庵埠鎮)寶隴人。萬曆十年(1582年)舉人,次年進士。授巴陵(今湖南嶽陽)縣今,調將樂(屬福建),所至有政聲。入京任給事中(掌侍從、規諫、拾遺、稽察、位卑權重),升都給事(給事中主官),多所建言。萬曆23年(1595)冬,兵部考覈選拔武職官員,萬曆皇帝認爲其中一名選拔不當,其實是蓄意發泄不滿,乃以御史、給事等言官失察爲由,一時斥逐處分者34人,大臣疏救俱無效。但熙春無所顧忌,率同官再上《申救言官疏》,(見後附)直斥皇帝,言辭尖銳。帝益怒,於是被貶爲茶陵州判官。託言有病,不赴任,歸鄉閒居。11年後被任命爲廣西賀縣知縣,仍不赴任,光宗泰昌元年(1620),朝廷重新起用廢舊官員,被任命爲南曹郎(南京禮部郎官),轉光祿少卿,歷右通政、太常寺卿、大理寺卿等職。不滿宦官橫行,於天啓4年(1624)疏請退休,得允准,晉戶部左侍郎(正三品)。 歸鄉後,關心桑梓利病,如爲地方爭減工役,倡建鳳凰臺,修玉簡塔,築銑城,浚三利溪,修橋,捐資贖寺田百畝爲生員科試費用等,造惠鄉梓甚多。終年八十,朝廷追贈尚書,賜諡號文宣。

林熙春明代進士,林熙春“三世尚書”坊

有《林忠宣公全集》21卷,今存。該《集》爲清乾隆57年重刻本,包括《掖垣疏草》1卷(奏疏13篇),《城南書莊草》15卷,《賜還草》1卷(詩103首),《賜傳草》1卷(詩84首),《賜閒草》2卷(詩344首),《玉華洞志》1卷。

牌坊街——林熙春“三世尚書”坊

林熙春明代進士,林熙春“三世尚書”坊 第2張

乾隆《潮州府志•坊表》雲:“三世尚書坊,在大街。爲贈太常卿林瓚、子林喬樌及孫戶部侍郎贈尚書林熙春建。” 林熙春(1552-1631),字志和,號仰晉,海陽龍溪(今潮安庵埠)寶隴村人。

“三世尚書”坊原在太平路分司巷口,坊南鐫“四朝大老”。“三世尚書”指因林熙春其祖林瓚、父林喬樌得贈戶部尚書。“四朝”,指林熙春歷官於明萬曆、泰昌、天啓、崇禎四個皇帝。“大老”,對資深望重的大官之稱呼;亦指德高望重的老人。

坊爲四柱三間五樓石坊。明間雀替爲石雕龍,其上承託下枋;下枋之上爲雙面鏤空的人物故事之中枋,人物造型逼真;上花枋之上正中央系一雙面鐫刻行楷“恩榮”二字豎額的花肚,其上承託石屋面;次間下枋之上各爲雙面鏤空石麒麟一對,整座牌坊規模宏大,結構謹嚴,人物、動物雕刻技術玲瓏剔透,令人歎爲觀止。

坊於1951年拆除。2009年按原貌重建於太平路分司巷口北側。“三世尚書”下坊枋鐫“誥贈通議大夫太常寺卿林瓚,敕封文林郎福建將樂縣知縣、延平府知府、誥贈通議大夫太常寺卿林喬樌,萬曆癸未進士贈通議大夫戶部左侍郎加贈資政大夫戶部尚書林熙春”;下坊樑鐫“敕贈戶部左侍郎卒贈三世資政大夫戶部尚書”。“四朝大老”下坊枋鐫“萬曆癸未進士、戶部左侍郎,予告,欽賜馳驛;前工科都給事中,詔起光祿、太僕寺少卿,通政司通政,太僕寺少卿,敕理京邊馬,太常、大理寺卿,侍經筵林熙春”;下坊樑鐫“賜祭葬特祠,加贈資政大夫、戶部尚書,諡忠宣,祀鄉賢,楚閩名宦。以子益封太常寺典簿,晉正議大夫;又子佳戶部貴州司事,進榮祿大夫。”坊額右鐫“潮州知府馬鳴霆,同知蔣允彥,通判馬毓峨、林朝銘。崇禎元年立。”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