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揭祕:歷史上日本人最佩服的“兩個半”明朝人

揭祕:歷史上日本人最佩服的“兩個半”明朝人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笑傲江湖》裏,前魔教教主任我行在少林寺之戰中,說自己最佩服的天下高手只有“三個半”,這段描寫令人記憶深刻。桀驁不馴自以爲是神國的日本人,和任我行的性格多少有點相似,那麼,日本人最佩服的明朝人,有幾個呢?是朱元璋、朱棣、朱翊鈞這幾個威名赫赫的皇帝?是戚繼光、俞大猷、李如鬆、陳璘這些揍過日本的名將?還是王直、鄭芝龍這幾個日本發跡的海盜王?終明一朝,日本和明朝的外交關係很糟糕。從“銅錢將軍”足立義滿對大明自甘稱臣時期的“蜜月期”,到寧波爭貢後倭寇來襲的“冷戰期”,最後到豐臣秀吉侵朝,真刀真槍地和明朝大戰了七年。兩國的官方關係,完全是“隔海相忘,老死不相往來”的敵視態度。不過,就算在這種橫眉冷對的格局下,還是有幾個明朝人,或以偉大的智慧,或以高潔的品行,或以不屈的鬥志,深深影響過日本人的思想甚至歷史進程,贏得了日本人延續至今的敬意。

1、第一個:讓日本人俯首崇拜的王陽明

很多人都知道這個軼事:日本明治時期的海軍元帥、號稱軍神的東鄉平八郎,隨身佩戴的腰牌上寫着“一生俯首拜陽明”。其實,何止是東鄉平八郎,日本明治時期乃至後世,數不盡的政治家、軍事家、企業家對中國明朝的大儒王陽明奉若神明。如明治維新的風雲人物西鄉隆盛、高杉晉作、久阪玄瑞、前原一誠、伊藤博文、高杉晉作、山縣有朋;日本首相、早稻田大學創始人大隈重信;著名作家三島由紀夫;三菱創始人巖崎彌太郎;日本國立銀行創始人澀澤榮一,無一不是王陽明的忠實擁躉。

除此之外,王陽明對毛澤東和蔣介石也影響深遠。毛澤東早年逐字逐句批註完《王陽明全集》,歎服之餘寫道:“名世於今五百年,諸公碌碌皆餘子。”蔣介石對王陽明的崇拜,則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他之所以迷上王陽明,還是因爲日本人。 據蔣介石自述:“我早年留學日本的時候,不論在火車上、電車上或渡輪上,凡是旅行的時候,總看到許多日本人都在閱讀王陽明的《傳習錄》,許多人讀了之後,就閉目靜坐,似乎是在聚精會神、思索精義。”

揭祕:歷史上日本人最佩服的“兩個半”明朝人

於是蔣介石立刻跑到書店,抱回一大堆王陽明著作,瘋狂地閱讀研究,最後得出結論:日本之有今天,完全是從王陽明哲學片段中所得。說了半天,簡單介紹一下王陽明。王守仁(1472年-1529年),號陽明,人稱陽明先生。浙江省餘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哲學家和軍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而被封爲新建伯,隆慶年間追封侯爵。王陽明(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爲孔、孟、朱、王。其學術思想傳  王陽明一輩子沒去過日本,他的學說是怎麼傳到異邦發揚光大的呢?

日本的和尚帶去的。明代,日本雖然和中國官方互不往來,但佛教禪宗的“取經”非常殷勤。16世紀中葉,是日本禪宗的“後五山僧侶”時期,一批批日本的僧侶渡海來華尋宗求道,這期間,王陽明的文錄、文集,包括出名的《傳習錄》隨之傳入日本。日本二百多年的德川幕府時期,佔統治地位的正統官學是同樣來自中國的朱子學,直到王陽明思想東渡,日本人中江藤樹開創了“陽明學”後,一下在武士和市民階層中風行。日本人在吸收外國文化上一向很動腦筋,從不原封不動照搬而是加以改造發揮,“陽明學”也不例外,被日本的學者“日本化”了,比如王陽明的“行知”,日本人更強調“行”的經世致用性,更強調立志、自尊、無畏的思想,這些日本化的陽明學,爲日本幕末的倒幕維新造就了一大批註重實幹、自豪無畏的俊傑之才。近代日本學者總結道:“我邦陽明學之特色,在其有活動的事業家……乃至維新諸豪傑之震天動地之偉業,殆無一不由王學所賜予。”

2、第二個:感動日本的大明遺民朱舜水

他是一個明朝遺民,一個到死都念念不忘恢復故國的癡心男子,他被日本水戶的德川家族奉爲國師,在日本生活了整整二十年,深得日本人尊重和愛戴。他就是魯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提到的”明的遺民朱舜水先生“。朱舜水,原名朱之瑜,浙江餘姚人,明末松江府儒學生員。朱之瑜年輕時就熟讀詩文,非常有學問,爲何沒有考進士當大官?事實上,他曾以“文武全才第一”薦於禮部,但他見世道日壞,朝政紊亂,不肯入官場同流合污,自己主動放棄了仕途,專注於學問。對於古代讀書人,這是很了不起的見識。清兵入關後,朱之瑜流亡在外,雖然沒有拿過朝廷一分錢俸祿,卻一腔熱血蔘加抗清復明活動,他是晚明時期赴日本、越南“乞師”次數最多的中國人,一共奔波了十餘年還是沒有成果。眼看復國無望,他誓死不剃髮,要學古人“蹈海全節之志”,最後一次東渡日本後,他永不回故了。

朱之瑜到了日本後,被學者安東守約奉爲師長,在長崎講學,過着清苦的生活。因爲他的學問很大,幕府四代將軍德川家綱的叔父、水戶藩主德川光國禮聘他爲國師,到江戶(東京)去講學。德川光國很尊敬朱之瑜,親執弟子禮,不敢直接稱名字,要他自取一名號。朱之瑜就以“舜水”爲號,稱“舜水者,敝邑之水名也”,以示不忘故國之情。從此,世人稱“舜水先生”而不名。朱舜水在日本講學,大力宣揚儒家文化,成就了後來的水戶學一派。日本學者評價說:“天佑以還,儒學以經世治民爲要道,不務空理虛論,皆舜水所賜也!”梁啓超在評論朱舜水時也說:“中國儒學化爲日本道德基礎,也可以說由舜水造其端。”朱舜水83歲時在日本病逝,葬在德川家族墓地瑞龍山(茨城縣常陸太田市),墓地建爲明朝式樣,碑文題“明徵君子朱子墓”。

朱舜水死前遺言:“予不得再履漢土,一睹恢復事業。予死矣,奔赴海外數十年,未求得一師與滿虜戰,亦無顏報明社稷。自今以往,區區對皇漢之心,絕於瞑目。見予葬地者,呼曰‘故明人朱之瑜墓’,則幸甚。”最令人感動的是,朱舜水一直企望大明能有恢復的一天,爲此,他在日本的生活十分節儉,死時居然儲蓄了三千餘金——那是他希望恢復國家的經費!比起朱舜水博大的學問,一介書生,居然赤手空拳要抗禦強敵光復故國,信念至死不渝,這種忠誠故國、人品高潔的大儒風範,深深感動了所有接觸過他的日本人,感動了後世。

揭祕:歷史上日本人最佩服的“兩個半”明朝人 第2張

3、半個:“日本英雄”鄭成功

說半個,是因爲日本人對鄭成功的佩服,一半出自他不屈的鬥志和功業,一半出自血統上的追捧。前文寫過鄭成功四次向日本借兵光復明朝的故事,但幕府出自本國利益角度拒絕,但這些並不妨礙日本民間對鄭成功的認可和喜愛。2009年,內地拍了一部電影,趙文卓主演的《英雄鄭成功》,DVD發行到日本後,日本版的海報片名立馬改爲《國姓爺合戰》。因爲,“國姓爺合戰”這五個字在日本大名鼎鼎。早在十八世紀初,日本著名戲劇家、被譽爲“日本莎士比亞”的近鬆門左衛門,曾創作過一部萬人空巷的“淨琉璃”(一種木偶戲)歷史劇,就叫《國姓爺合戰》。據日本文學史的記載,這齣戲連續三年在日本上演不衰,觀衆多達二十多萬人次。就受歡迎的程度和演出的盛況而言,在當時是空前的。

國姓爺就是鄭成功,日本人爲什麼如此熱衷一個明朝人的故事?因爲劇中的內容,完全不是中國人理解的那回事。在《國姓爺合戰》中,和藤內(鄭成功)完全是一個日本武士的扮相,口口聲聲“我們日本人”,他在打老虎時對中國士兵說:“你們說日本是小國,可是看看日本人的本領!連老虎都害怕我們!”和藤內靠母親從日本帶來的神符,靠“天照大神”的威風,終於攻下南京城,驅逐了韃靼王,保住了大明江山。這部劇,和藤內的榮耀,無異於日本人的榮耀。可以想象到,江戶時代的日本人看到這樣日本揚威異國的劇情,一定對“國姓爺”大加讚賞:不愧是有我們日本血統的孩子!鄭成功的形象,在日本文學作品裏被歪曲成這樣,固然是作者刻意迎合討好本國觀衆,也不難看出日本人骨子裏膨脹着的對本民族的優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