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垓下之戰項羽還有十萬大軍 項羽爲什麼要帶着800精銳騎兵逃跑

垓下之戰項羽還有十萬大軍 項羽爲什麼要帶着800精銳騎兵逃跑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垓下之戰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垓下之戰還有10萬大軍,爲何項羽要逃跑?且只帶800精銳騎兵?

司馬遷把項羽美化得“不忍直視”,所謂的“垓下之戰”只是漢軍對楚軍的收編,因爲項羽拋下大軍自己跑了;所謂的“烏江自刎”也並不存在,因爲項羽在東城就被幹掉了。

至於項羽爲何扔下10萬大軍逃跑?答案並不複雜:沒有更好的選擇了!

“鴻溝和議”達成後,項羽長舒了一口氣,他率軍向彭城東撤,可剛走出不遠就得到一條晴天霹靂的消息:大流氓劉邦撕毀協議率軍追擊來了。

項羽驚恐之下率大軍向南邊的譙縣撤退。這很奇怪,彭城纔是他的大本營,爲何他不向彭城撤退呢?理由很簡單,彭城遭受了灌嬰的襲擊,到那裏相當於等着被合圍。

很多人認爲“鴻溝協議”是劉邦佔了便宜,其實不然,項羽更期望達成和議,因爲數年的楚漢戰爭,楚軍表面上勝多負少,但實際上在戰略上已經處於相當危險的境地。

垓下之戰項羽還有十萬大軍 項羽爲什麼要帶着800精銳騎兵逃跑

彭城之戰後,劉邦被圍困在滎陽,各大諸侯紛紛叛劉邦復歸項羽,可“鴻溝協議”時,東邊齊地被韓信佔領,北面燕、趙、魏,中部的關東,腹心地帶的樑、陳之地,全都在劉邦的控制之下,項羽四面楚歌且後續供應困難。

在這種不利的情況下,纔有“項羽恐,乃與漢王約”。

所以,當他聽說劉邦撕毀協議後,立刻決定拋棄彭城向南逃竄。可劉賈聯合英布又擋住了他南下的去路,所以項羽再次調轉方向,向垓下逃跑。

嘮叨這麼多背景資料,就是想告訴您:號稱“萬人敵”的項羽,也並不像大家想象的那麼勇敢,此時他已經嚇破了膽,逃跑是他唯一的選擇,雖然他手上還有10萬大軍。

楚軍終究沒跑得過漢軍,他們被30萬漢軍團團圍住,那場讓人“熱血噴張”的垓下之戰爆發了。但請您接受我的一盆冷水:垓下之戰就是一場笑話,漢軍晃着膀子大搖大擺地收編了8萬楚軍,餘者逃散。

爲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因爲在前一天夜裏,項羽帶着800精騎神不知鬼不覺地逃跑了!天亮後漢軍才發現,於是劉邦下令灌嬰率5000騎兵追擊,剩下的人“捉兔子”。

當年的“鉅鹿之戰”項羽以10萬滅秦軍40萬,“彭城之戰”以3萬滅漢軍56萬,以他的戰力,10萬對30萬,才1:3,小菜一碟,咋就一槍不放跑了呢?

其一,項羽的膽被嚇破了

垓下之夜四面楚歌,項羽大驚失色:難道楚地盡失嗎?司馬公可真能編,楚地盡失難道意外嗎?如果沒有這個判斷,他何必棄大本營彭城而南逃?

接着悽美的“霸王別姬”上演,一個五次屠城的惡魔,愣是被司馬公塑造成了重情重義的偉丈夫,卻隱藏了他逃跑時的惶惶不可終日。

既然重情重義爲何不帶走虞姬,生死與共纔對啊,憑什麼你跑了人家要先死?還不是佔有慾作祟嗎?

再聯繫前文的背景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此時的項羽根本沒有絲毫的血性了,他唯一的目標就是活命,就是逃跑。這哪裏是那個大英雄項羽?司馬遷一心美化項羽,可不經意間還是被我們窺破了項羽的真面貌!

垓下之戰項羽還有十萬大軍 項羽爲什麼要帶着800精銳騎兵逃跑 第2張

其二,除了逃往江東他別無選擇

客觀講,項羽的選擇面並不大,一是想辦法打一場反擊戰,從軍事上解除危機;二是戰略性撤退,以圖東山再起;三是束手就擒,以屈辱換活路。

第三條路風險太大,基本上是死路;第一條路有一定可行性,可惜項羽沒了膽氣,所以他只能在第二條路上碰運氣。

那麼項羽究竟想往哪裏撤退呢?江東恐怕是他唯一的選擇。

司馬遷在烏江自刎中安排了一個情節,項羽面對請求他過江的船翁,很man地說:當年我帶8000江東弟子過江,如今孤身回去,哪有臉再見江東父老?於是自殺了。

這個情節編得太好了,難怪《史記》那麼迷人。可回到歷史,這個情節完全不可信,既然項羽這麼有血性還逃什麼?直接跟江東子弟在垓下攜手赴難啊,那纔是個真英雄嘛。

從項羽的行程來看,他就是想逃亡江東,而且是扔掉江東子弟獨自逃命,完全不顧“吃香”,至於能不能東山再起根本不在考慮範圍內,保命要緊。想想那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很爲李清照被愚弄而憤憤不平。

其三,10萬大軍成了累贅

那麼,項羽爲何只帶了800人逃跑,10萬馬仔跟着不香嗎?

垓下之戰項羽還有十萬大軍 項羽爲什麼要帶着800精銳騎兵逃跑 第3張

最早項羽也是這麼想的,他從譙縣逃到下城父,再逃到垓下,如果不被圍困他還將帶着大軍繼續向南逃。可是垓下的四面楚歌讓他意識到:10萬大軍已經成了逃跑路上的累贅!

人馬越多行動的保密性越差,項羽是乘黑夜悄然出逃,當然不敢帶太多的人。對項羽來說,最理想的結果就是漢軍被矇在鼓裏好幾天,他可以從容出逃。其次是被發現了,10萬大軍當炮灰替他拖住漢軍。

可惜800人還是太多了,天亮後還是被漢軍發現了,留下來的楚軍也沒當炮灰,更沒替他擋住漢軍的追擊。更有意思的是,即便這800人還不斷有人開小差,等到達陰陵時僅剩100多人。

陰陵之戰可以看做是垓下之戰的延續,5000對100,這仗沒啥懸念,項羽帶着僅剩的28人逃到東城。東城之戰又在司馬遷的妙筆之下,變成文學史上的璀璨明珠。

接下來就是“更璀璨”的“烏江自刎”,單手斬百人、不肯過江東、贈馬烏亭長,頭顱贈故人,每一個情節都震撼人心,可惜都靠不住,因爲在《史記》中還有另外一個線索:項羽根本就沒到烏江,在東城他就被幹掉了!

《史記項羽本紀》:“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

《史記高祖本紀》:“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斬首八萬,遂略定楚地。”

只是這樣的描述一筆帶過,很不顯眼,很容易被忽視。

垓下之戰項羽還有十萬大軍 項羽爲什麼要帶着800精銳騎兵逃跑 第4張

到達東城時,漢軍有1000人,項羽身邊僅剩28人,早已嚇破了膽的項羽,還能再逃出250裏嗎?所以後世史學家大多認爲,所謂“烏江自刎”其實是司馬遷的虛構,在“肉體消滅”和“精神塑造”之間建立一個強烈的感官衝擊。

這就是項羽這麼個屠夫式的人物,竟然成了後世精神象徵的原因。其實真實的項羽,在垓下之戰中被扒得體無完膚!

我們沒必要指責司馬遷,他有他的史觀,他可以按自己的視覺解讀歷史。當然,您也可以有您的解讀方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