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張瓊是什麼人?他最後爲何會被趙匡胤處死?

張瓊是什麼人?他最後爲何會被趙匡胤處死?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960年,趙匡胤率軍發動“陳橋兵變”,建立了宋朝,這是今天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重文輕武,宋朝當時流行這樣一種說法:

狀元登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薊,逐強敵於窮漠,凱哥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

五代時期是武將的天堂,後漢大將史弘肇曾大聲疾呼:

安定國家,在長槍大劍,安用毛錐?

而後晉軍閥安重榮更是直言不諱道:“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爲之爾。”受此影響,世人大多都以從軍爲發家之旅,就連不少文人也都棄文從武。

張瓊是什麼人?他最後爲何會被趙匡胤處死?

等到趙匡胤以武將之身篡奪後周江山建立宋朝之後,他爲了防止其他武將有樣學樣,開始糾正重武輕文之風。

乾德三年(965年),趙匡胤一聲高喊,“宰相須用讀書人。”由此掀起一場讀書運動,宋朝讀書蔚然成風,就連大字不識一個的禁軍大將党進也開始背起了書袋。宋朝文人地位開始節節攀登,武將不得不開始尊重讀書人,宋朝第一開國名將曹彬每次遇到文人士大夫“必引車避之”。

不管是靖康之恥,還是岳飛之憾,抑或是秦檜之恨,宋朝給國人的印象最深的就是屈辱和憤恨,給我們的記憶總是不美好,沒有強大帝國應有的開疆拓土、掃平八荒的氣邁。而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宋朝實力不濟,再說直白點,宋朝崇文抑武之風太盛。但不可否認,宋朝是一個非常文明的朝代,有着不爲人知的偉大和繁榮。只是宋太祖的一項政策,最終讓宋朝逐漸衰弱下去。這還得從一個人說起。

大將張瓊曾是趙匡胤的救命恩人

毛主席的詩詞中,曾點名表揚封建社會中實力較強悍的幾個王朝,對他們的統治者是這樣描述的:

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知拿弓去射鵰。

但是,在這些強大的王朝中,有一個朝代略疏霸氣,有點名不符實的感覺,這個朝代就是宋朝。

《沁園春·雪》

宋朝雖然不霸氣,但不可否認它的偉大。特別是它的建國過程,較之於其它一些朝代,要文明的多,百姓死傷也少得多,所以說,在某種程度上宋朝的老百姓應該是最幸福的。

衆所周知,趙匡胤的“三冗”是北宋隕滅的重要原因。公元960年,大宋王朝的開創者趙匡胤率兵在陳橋發生兵變,最終“黃袍加身”,在兵不血刃的情況下奪取的周的政權,搖身一變成了皇帝。

趙匡胤本是武將出身,知道武將掌權是一大隱患,所以他開始把兵權一步一步收到自己的手中,歷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就被趙匡胤展現得淋漓盡致。

由於“冗兵”,導致衆多武將被誅殺,在被誅殺的武將中,有一位北宋的虎將被極其簡單的誣陷,趙匡胤聽後,只是簡單粗暴地說了2個字:處死。

這員大將便是張瓊。張瓊出生在五代十國時期,起初他僅僅是後周的一個小卒,在後周崩塌後,他選擇跟隨了趙匡胤,隨着趙匡胤征戰四方。由於自己在戰場上特別的勇敢,絲毫沒有懼怕之心,而且他的騎射本領也特別高強。因此在戰場上,他屢建奇功。

張瓊靠着自己的射箭能力,兩次在死亡的邊緣就下趙匡胤。一次是在進攻十八里灘啱時,趙匡胤被敵人攻擊至身前,千鈞一髮之際,張瓊馬上搭弓射箭,一箭便將帶盾的士兵擊殺,成功就下趙匡胤。第二次是趙匡胤進攻壽春時,趙匡胤疏於防範,被敵人找到時機,發射了一波又一波的箭雨,此時趙匡胤慌了神,呆在原地不知所措。張瓊見狀再次衝了過去。用自己的身體幫其遮擋,最終因身中多箭而暈死過去。趙匡胤感念之餘,對張瓊也是非常地敬佩。“黃袍加身”後,趙匡胤便封張瓊爲典禁軍。

張瓊雖然勇猛,但他卻是一個火爆性格,沒有心機,情商也不高,受到嘉獎之後還很驕橫,目中無人。肆意地打罵下屬,被人說其兇殘。所以這樣的性格,只能讓他樹敵無數。例如趙匡胤手下的紅人石漢卿,就對張瓊十分不滿。

張瓊是什麼人?他最後爲何會被趙匡胤處死? 第2張

“擁兵作亂”觸碰皇帝逆鱗

石漢卿本不是一個善茬,他仗着趙匡胤的寵信,一直看不慣張瓊的做派,大有跟他爭寵一決高下的意思,所以他就想着法兒要挫挫張瓊的銳氣。一番較量之後,石漢卿反被張瓊侮辱,這讓石漢卿很不爽,於是他在趙匡胤面前經常打起了張瓊的小報告。

石漢卿對趙匡胤說:張瓊肆意妄爲地騎用驛站官家的馬,是有意圖謀反,並且傳聞他在家中訓練了上百名的武士,購置兵馬定有不軌之心。聽到“兵馬”二字,趙匡胤的神經緊繃了,不分青紅皁白,李世民粗暴地下了命令:處死。

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張瓊雖然是皇帝的救命恩人,但他卻得罪了小人,註定是悲慘的結局。但仔細分析,張瓊之死的背後還有另外一層深意,那就是趙匡胤內心產生的懼怕心理。

趙匡胤在五代十國時,是憑藉着武將身份闖蕩江湖的,後周朝綱崩壞之後,纔開始“黃袍加身”。當時很多人認爲,趙匡胤是在衆多將領的“挾持”下,不得已才接受皇帝之位,那麼爲什麼衆將領自己不當皇帝呢?所以說史書上對宋朝的記載只不過是趙匡胤的自欺欺人罷了。但有一點是不爭的事實,趙匡胤勉爲其難地坐上了“名正言順”的皇位,而他稱帝則有許多不夠正統的特點:並非皇室血統,也不是正統子嗣;靠着武力奪取政權,這多有“名不正言不順”的意味。所以,這也是趙匡胤對“擁兵自重”“犯上作亂”敏感的原因。說白了,他在對着張瓊照鏡子。

最終,趙匡胤發明了“三冗”政策:冗兵、冗官、冗費。其實三者之間是一個惡性閉環,有因果關係。

趙匡胤之所以會發出“宰相須用讀書人”這樣的吶喊,主要是他知道武將掌權終是一大隱患,所以他開始把兵權一步一步收到自己的手中。他將宰相權力分割成中書省和樞密使。中書省掌管官員升降,樞密使則管理兵權(並無權調動)。

分割相權後,設立三司,趙匡胤此舉又不得不開始了人員的擴張。所以趙匡胤大興科考制度,將錄取人數比例不斷提高。不僅如此,爲了防止武將造反,趙匡胤又給予了很多武將豐厚的獎賞,包括金錢,官職,甚至可以世襲罔替,以麻痹安穩人心。

冗官政策的影響,慢慢地影響了軍隊中的制度。趙匡胤將率領軍隊的武將各分配一名文官,以此相互制衡,但由於當時整個朝廷是“重文抑武”,因此武官往往需要低三下四的聽從文官命令。而且趙匡胤想通過頻繁地調動將領,以實現兵權集中掌控。這麼看來,張瓊的死,自然是觸碰的皇帝的逆鱗了。

張瓊是什麼人?他最後爲何會被趙匡胤處死? 第3張

“三冗”政策,讓北宋逐漸積貧積弱

北宋時期,華夏大地有三大政權並立:”大遼“”西夏“”北宋“,然而在這三個政權裏,北宋的經濟最好,可北宋的軍事力量最弱。這裏的弱並非兵力少,而是實力差。

頻繁的調任使得軍中的士兵們出現了“將不識兵,兵不識將”的尷尬局面,大量的士兵因此懈怠了訓練,常常是戰鬥力十分低下,毫無勇武可言。所以,當這樣的北宋遇到了實力強悍的北方夏遼鐵騎時,幾乎是丟盔卸甲,一敗千里。

爲了繼續夯實兵力,宋廷又不得不繼續招募新軍,這便陷入了冗兵的深坑。與此同時,大量的士兵供需使得北宋不但要強制徵收男丁,還要上交徵兵的軍需費用。另一方面,統治集團內部貪腐情況極其嚴重,清廉的大臣都被宦官奸臣所謀害、奪權,這一情況使得北宋王朝的冗費現象更加嚴重,加上沒有得力的大臣輔佐朝政,宋朝的情況變得岌岌可危。

“三冗”政策的出現,使得各方開始填補無限循壞的漏洞,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有許多不法的地主開始伺機兼併土地,隱瞞財產。北宋在三冗政策的深刻影響下開始了“積弱”和“積貧”狀態。到了宋仁宗時期,北宋的三冗現象早已根深蒂固。

“積弱”,因爲崇文抑武,使得兵力始終得不到提升,北宋始終被夏遼等國滋擾侵佔;“積貧”,兵需投入和斂財現象頻繁出現,加上一些不法豪強的圈地圈財,使得北宋出現了“赤字”經濟。很明顯,這樣的政策來勢洶洶,造成的結果是難以挽回的。不可否認,在宋太祖開國前期,這些政策有過積極的作用,但總的來說,它仍然不適應北宋整個時局。

隨着1125年金國大舉南侵,“靖康之恥”爆發,北宋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