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三公、三孤指的是哪些人?他們的地位如何?

三公、三孤指的是哪些人?他們的地位如何?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古代的官職設置中,講究虛實結合,既有實際品級的職事官,也有虛銜的榮譽稱號。以上問題本站小編將在下文爲大家一一揭曉。

古代帝王跟正常人一樣,並非生下來就具有治國理政的才能,必須通過後天學習與實踐獲得知識與經驗。

爲此,皇室十分重視對皇子、特別是太子的教育與培養。

即便太子(或其他皇子)做了皇帝,也需要繼續學習,繼續接受教育和幫助,以豐富或提高自己的道德政治素養、思想文化品位、軍事鬥爭才幹以及治民馭臣的權謀。

甚至深入到具體而繁瑣的禮儀涵養,包括政務程序、朝會儀節、文書程式等等的修爲。

三公、三孤指的是哪些人?他們的地位如何?

爲此,皇帝在身邊聚集了一些德高望重、具有豐富知識及實踐經驗的訓導人員,以便隨時問事諮詢,解疑釋惑,並接受教導(或輔導、開導)及告誡。

這樣的職能,部分類似於今天的政府參事,但地位更高,權力更大,責任更重。

先秦君王身邊常見的訓導人員是三公、三孤。

三公指太師、太傅、太保(一說指司徒、司馬、司空),是針對君王而設,爲君王的老師。

三孤亦稱“三少”,即少師、少傅、少保,針對太子而設,是太子及其他王子的老師。

《北堂書鈔》卷五十引許慎《五經異義》:“天子立三公曰太師、太傅、太保……又立三少以爲之副,曰少師、少傅、少保,是爲三孤。”

宋元之際的馬端臨在《文獻通考·職官考二》裏釋“孤”說:“孤,特也,言卑於公,尊於卿。“

三公三孤統稱“公孤”,或稱“師保”。

按馬端臨《文獻通考·職官考二》裏的說法,所謂師,指天子所師法,傅爲傅相天下,保即保安天子於德義者。

三公之責,在於“佐王論道,以經緯國事,和理陰陽”。東漢班固在《漢書·百官公卿表上》裏也指出:三公“蓋參天子,坐而議政,無不總統。”

傳說遠古虞舜時代就設有師保。《禮記·文王世子》說:“虞、夏、商、周有師保。”

這情況,一直延續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各諸侯國。《易·繫辭下》雲:“無有師保,如臨父母。”這裏把師保等同於父母,其教誨亦視同父母之教。

上古文獻往往將君王的老師與太子的老師混爲一談,即有時師保專指君王之師,有時則指太子之師,有時又兩者之師兼顧。

我們或可這樣理解:因爲一日爲師,終身爲父,所以當太子當上君王后,他昔日的老師,即師保也跟着成了皇帝的老師。

需要說明的是,先秦時期的師保,也就是三公三孤,既是君王的老師,又是他的顧問或高級參謀,還往往進入治國理政的角色,甚至成爲執政。

《文獻通考·職官二》引朱熹語指出:“惟天子方有三公、三孤、六卿。……公、孤以師道輔君,是爲加官。周公以太師兼冢宰、召公以太保兼宗伯,是以加官兼相職也。”

先秦君王的師保,因爲是君王的訓導之師,理所當然地被君王委以輔弼重任,成爲握有實權的重臣乃至宰相,如朱熹所舉周初的周公、召公。

或者倒過來:重臣因爲輔弼君王有力,而成爲後者的先生。

三公、三孤指的是哪些人?他們的地位如何? 第2張

商湯(成湯)時代(商早期)的伊尹、仲虺,武丁(?——公元前1192)時期(商後期)的傅說可謂當時的名相,又分別是商湯和武丁的導師和高參。

商湯時代的伊尹最爲厲害,他連湯王算起,輔佐過四代君王(即成湯、卜丙、仲壬、太甲)。

他輔佐太甲時,由於後者不遵湯法,不理國政,被他放逐於桐宮(在今河南偃師)逼其悔過,自己則代爲施政。

三年後,伊尹見太甲能痛改前非,纔將他迎回京城,還政於他。

太甲見到伊尹這位賢相兼導師、高參後, 痛哭流涕,行跪拜禮。

《尚書·商書·太甲中》記錄了他對伊尹所講的、後來被廣爲徵引的一段話: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既往背師保之訓,弗克於厥初;尚賴匡救之德,圖惟厥終。

太甲的檢討大意是說,上天帶來的災禍還可以避開,自己造成的災禍,卻難以逃脫。以往違背師保您的教誨,一開始就沒管住好自己,還希望憑藉您匡救的恩德,給我一個好的結果。

在這裏,太甲終於認識到他的師保、伊尹訓導、懲戒自己的良苦用心,發誓今後永遠聽師保的話,做一個好君王。

聽從師保的訓導,按照師保指引的去做,大致是虞舜以來歷代君王相沿以襲的好傳統,不能輕易更改。

但凡更改或違背,便會犯錯誤,沒有好下場。

夏代太康失國、夏桀敗走鳴條而亡國,商代武乙田獵河渭被雷劈死,紂王(帝辛)牧野兵敗自殺,走的都是這條不歸路。

特別是紂王后期“淫亂不止”,他的師保們“數諫不聽”,氣得一個個棄他而去,“持其祭器奔周”。

剩下繼續苦諫的箕子(太師)與比干(少師),一個被紂王囚禁起來,不準發聲,另一個則被掏了心,永遠閉上了嘴。

唐人司馬貞讀到這段歷史時嘆道:“帝辛淫亂,拒諫賊賢。”“賊”是虐害、殺害的意思。“賢”,這裏不僅指賢人、賢臣,更重要的是賢師。

虐殺賢師,天理不容,所以紂王最終亦不可活,“赴火而死”。

《尚書·仲虺之誥》說,商朝開國之初,湯王的導師仲虺對湯王提出的第一條要求乃是“佑賢輔德,顯忠遂良”,就是說要尊師尚賢,重用忠良。他還借他人的話告誡湯王:

予聞曰:“能自得師者王,謂人莫己若者亡。好問則裕,自用則小。”

這段話大意講,我聽說:“能夠自己找到老師的人,就會成爲君王,認爲別人都不如自己的人,就是自取滅亡。謙虛好問,得到的就多;剛愎自用,得到的則少。”

與此相應,成湯立國之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廣發佈告尋求一位或數位好老師來輔佐自己,成湯將他們稱爲“元聖”。成湯這是吸取了夏桀腐敗禍國的教訓。

《史記·殷本紀》說,成湯很有運氣,找到了伊尹,還有仲虺爲師,委以他們重任,在他們的幫助下,終於滅了夏,得以“踐天子位,平定海內”。

三公、三孤指的是哪些人?他們的地位如何? 第3張

先秦師保對君王明顯具有監督、督問性質,這就是說師保不僅是君王的老師、顧問或高參,還是監護人。

如前舉商代伊尹對商王太甲,周代周公對成王,召公對康王。這對君王實在不太好受,故而多有牴觸,甚至反抗。

《竹書紀年》捲上記載了太甲與伊尹關係的另一個版本:太甲被伊尹長期放逐(不止三年),七年後,太甲潛回京城,將伊尹殺死,強行奪回了政權。

這個對具有監護人意義的師保進行叛逆的傳說,說明號稱天子的人君在本質上是不會 容忍被人凌駕的。

《易辭·繫辭下》裏將師保視作父母的話,乃是一種理想境界,其間隱藏着多少類似 太甲弒師的故事,不得而知。

入秦以後,具有監護君王意義的師保制度便逐漸淡化於歷史深處。

秦始皇嬴政本人曾長期糾結於相國兼“仲父”的呂不韋的監護,故對一切監護及監護人深惡痛絕。

據《史記·呂不韋列傳》,嬴政在公元前235年,便剝奪了呂不韋的一切職務,將其放逐到邊遠的蜀郡,使之“恐誅,乃飲酖而死”。

秦始皇在擺脫了呂不韋的監護後,又在此前基礎上大量設置博士,以代替師保的部分功能。

畢竟,皇帝不是萬能的,並非無事不曉。但博士只類似於今天的參事,只備皇帝諮詢、問事,最多起個高參作用,主意還是由皇帝來拿。

入漢後,所謂三公,完全成了宰相,失去了君王導師、高參兼監護人的職能。

到了三國兩晉及南朝、北魏、北齊的三公,則多爲大臣的加官、贈官,或備皇帝顧問。

兩宋時的三公曾一度復爲真宰相,但終還爲加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