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選擇重文輕武有何好處,趙匡胤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

選擇重文輕武有何好處,趙匡胤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顯德七年,趙匡胤登基爲帝,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或北宋。今天本站小編帶來了一篇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趙匡胤能夠成功地推翻後周建立北宋,除自身具備遠見卓識的水平外,還有其結盟義社十兄弟的汗馬功勞。但建國後這些擁有重兵和煊赫權勢的兄弟又成了他潛在的威脅。

爲了解決五代時期“立國廢國均由武將”的問題,世間流傳的是他請兄弟夥們喝臺酒,大家就把兵權交出來了。作爲故事可以這麼海聊,而實際上趙匡胤是殫精竭慮下了一番功夫的。

(一)改變君弱臣強之計

在平定了李筠和李重進兩起反叛後,趙匡胤越來越感受到君弱臣強的危害性,朝廷如何做到長治久安呢?他問計於宰相趙普。趙普說,辦法就這麼三條:削奪藩鎮的權力、把全國的糧食管起來,軍隊由朝廷直接掌控。

兄弟夥們對交出權力有啥想法?能和平交權嗎?趙匡胤心裏沒數,打主意先探探底。建國後的第二年, 也就是公元961年的一天,趙匡胤邀約義社的兄弟,不帶隨從,騎上馬,帶着弓、劍到開封城西門外,打一陣獵後喝酒閒聊。喝得聊得正酣時,趙匡胤突然說道:這裏沒有外人,哪位兄弟想當官家(皇帝)?這時把我幹掉就行了。

他這句話把大家都嚇着了, 一齊跪下地求饒。

趙匡胤追問道:看來你們是真心要我當皇帝?大家趕緊齊呼萬歲,他乘勢一錘定音立規矩:既然大家真心擁護我,那就要聽我的話,不得無理犯上。通過這次“兄弟夥”聚會,趙匡胤感覺自己在禁軍中威望未減,大哥大的地位沒變。

趙匡胤雖然心中瞭然有數,但真正要對多年的兄弟夥下手,頗重情義的他還是有些猶豫不決。趙普說:他們都不如你,沒有君臨天下的才能,我也相信他們對你的忠心,但他們能過部下們的“擁戴”關嗎?通過“擁戴”上位的趙匡胤心知肚明,自己能通過兄弟夥“擁戴”上位,在某種形勢下兄弟夥也要聽從他手下那班兄弟夥的意見哦。因此杜絕節鎮、禁軍“擁戴”鬧劇重演,必須採取果斷的措施。

歷史上流傳的“杯酒釋兵權”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二)分散禁軍統帥的權力

選擇重文輕武有何好處,趙匡胤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

趙匡胤做通了兄弟夥們的工作,這些人就像事先約定好的那樣,陸陸續續都稱有病請辭兵權,趙匡胤安排專門制訂文書的官員——知制誥,擬好一道道任免詔令。

其高明之處在於,在解除禁軍主要將領軍職的同時,趁熱打鐵,撤消了一些重要職務,如在任命慕容延釗爲駐外節度使時,就撤消都點檢一職;任命高懷德爲駐外節度使時,就撤消副都點檢一職,徹底割斷他們和禁軍的聯繫。

禁軍首領改由較低級別的武將擔任。軍事上實行“三權分立”制度: 帶兵權由禁軍殿前都指揮使、侍衛馬軍都指揮使、侍衛軍都指揮使分別擁有,發兵權歸樞密院掌管,後勤供應歸朝廷的最高財政機構——三司。

三足鼎立,互相牽制,實際上軍權都集中到了皇帝手中。

從此以後,徹底根除了禁軍飛揚跋扈的風氣,不僅認真聽從皇帝指揮,見了宰相也要規規矩矩問候。但趙匡胤還不滿足,通過收精兵於上,加強禁軍力量的辦法,削弱地方藩鎮的軍事實力。

禁軍是宋代的正規軍,廂軍、鄉兵是地方部隊。

朝廷常下令將地方部隊中的精兵強將充實禁軍。兵力弱素質差的地方部隊完全沒能力和禁軍抗衡。除了採取上述“強幹弱枝”的辦法外,經常變動禁軍各部隊的駐防地,使禁軍難和地方產生密切關係。禁軍各級將領也經常調換,使“士兵不熟悉領軍的統帥,統帥沒有自己的嫡系部隊”。

趙匡胤在軍事制度上的各項改革措施,消除了發生兵變的可能,但相互牽制的指揮系統,無限制的募兵,使宋王朝以後守內虛外。

(三)經政方面加強皇權

五代時期“君弱臣強”的表現形式是:擁有重兵的的藩鎮,往往兼管幾個州,把地方的政權、財權和軍權都掌握了。藩鎮控制了國稅(徵收的農村夏秋兩稅)的主要來源,還通過收取過境商稅增加自己的收入,壯大經濟實力。趙匡胤把改革軍事機構的原則和經驗,運用到改革政治經濟制度上來。從建隆二年(961年)開始實施。

一是由朝廷直接委派官員到地方去負責地方稅收,路設轉運使,州縣設通判,酒坊、鹽場等國家專利單位增設場務監官。藩鎮的官吏不得插手,

二是明確規定地方財政收入除本地行政開支經費所需之外,全部交納給朝廷,州縣不得佔用。

三是限制地方官員私自經商牟利。違者從重處罰。

爲了加強皇權,趙匡胤對中央和地方的官僚體制進行了一些改革。

選擇重文輕武有何好處,趙匡胤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 第2張

首先降低宰相威望並分散其權力。如以前宰相是坐着和皇帝一起議事,現在改成站着。增設副宰相,既協助宰相處理政務,又可以防止宰相專權。以前宰相好比現在一個國家的總理(首相),全面負責內閣的各項工作,權力是很大的。趙匡胤設樞密院掌握髮兵權、“三司”主持財政,直接聽從皇帝的旨意,分散宰相的權力。

其次對中央和地方官吏的任命,採取“差遣”的辦法,由皇帝或其指定機關臨時安排,有嚴格的任期,期滿回京報到等待另行安排。由於每次任期時間不長,做官者難安其位,缺乏長遠的打算,防止了官員所到之處發展私人勢力的問題。

此外,地方的各級官員,統統由文官擔任,不許武將插手。

北宋王朝剛建立時,在其南方、北方存在着多個割據政權,其中遼國比北宋早建國四十餘年,且經濟和軍事實力佔據優勢,要說由其統一華夏的可能性還要大一些,趙匡胤成功地防止了北宋沒有繼五代之後又成爲一個短命王朝的命運,並最終由北宋來進行統一,這和趙匡胤實行的軍事、經濟、政治改革分不開。

但趙匡胤“重文輕武”,將封建皇權絕對化的做法,也給北宋留下了積貧積弱的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