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桑弘羊身爲漢代名相,他爲什麼沒有傳記?

桑弘羊身爲漢代名相,他爲什麼沒有傳記?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代名相桑弘羊爲何沒有傳記?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漢武帝劉徹是歷史上最傑出的皇帝之一,他雄才大略,文治武功,縱橫捭闔,加強集權,獨尊儒術,改革幣制,首開絲路,開疆拓土,建立年號。奠定了漢王朝強盛的局面,成爲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發展高峯,也是如今我們漢族名字的緣由所在。

漢武帝時期,人才濟濟,以至於班固驚歎“漢之得人,於茲爲盛!”,並且列舉:“儒雅則公孫弘、董仲舒、兒寬,篤行則石建、石慶,質直則汲黯、卜式,推賢則韓安國、鄭當時,定令則趙禹、張湯,文章則司馬遷、相如,滑稽則東方朔、枚皋,應對則嚴助、朱買臣,歷數則唐都、落下閎,協律則李延年,運籌則桑弘羊,奉使則張騫、蘇武,將帥則衛青、霍去病,受遺則霍光、金日磾。其餘不可勝紀。”,然而,蹊蹺的是,作爲班固評價運籌帷幄的名相桑弘羊,卻在《史記》和《漢書》中並無列傳,豈不是怪哉?

桑弘羊身爲漢代名相,他爲什麼沒有傳記?

桑弘羊,河南洛陽人,漢武帝時期著名的政治家、經濟專家,漢武帝遺詔輔佐漢昭帝的四名顧命大臣(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之一。約生於公元前150年~前140年左右(筆者推算),出生於商賈家庭,十三歲因心算聰明入內侍奉漢武帝,歷任侍中、大農丞、治粟都尉、大司農等職,官至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元鳳元年(前80年),上官桀等籌劃政變,桑弘羊因牽連被滅族。

桑弘羊是歷史上著名的宰相和經濟學家,第一個提出工商富國的思想並且予以實施,主張採取積極的財政調控政策,由國家積極介入工商業以增加經濟性收入。在漢武帝的支持下,桑弘羊在掌管國家財政期間,爲了徹底解決財政困難問題,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諸如機構改革、鹽鐵官營、均輸平準、酒榷等財經政策,從而爲武帝繼續推行文治武功事業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使得漢武帝時期“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司馬遷語),這對於後代以至於當下,都有着非常積極的貢獻作用,堪稱名相。

桑弘羊面對文帝時期私鑄銅錢、幣制混亂的局面,改革幣制,在元鼎四年(前113年),廢除過去所有錢幣,以新鑄的五銖錢(三官錢)爲全國唯一通行的貨幣,禁止郡國和民間鑄錢,由政府指定上林三官統一鑄造。這樣不但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而且起到了穩定市場和流通效果,使得漢朝的五銖錢成爲質量穩定的錢幣,一直流通至隋朝七百餘年而通行不廢,桑弘羊厥功甚偉。

桑弘羊出任大司農(九卿之一)後,進行組織改革,奏請漢武帝設置了“大農部丞數十人,分部主郡國”,大司農的屬官增加了太倉、均輸、平準、都內、籍田五令丞和斡官、鐵市兩長丞。加強集權,統一全國財經管理,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對鹽、鐵、酒實行專賣,利用壟斷價格,增加國家財政收入;推行均輸平準,調節商品流通,平抑市場價格。

桑弘羊身爲漢代名相,他爲什麼沒有傳記? 第2張

均輸法規定郡國向朝廷貢納的物品,均按照當地市價,摺合成當地土特產品,上交給均輸官,負責物資的轉運和販賣,以統一管理全國的物資轉運和貿易;創立平準令,以各地均輸的物品和朝廷生產的車船、器具爲後盾,當某種商品過分漲價時,就以平價向市場拋售,使其物價下降;反之,如果某種商品價格過低,就大量買進,促使物價回升。這些措施有力地打擊了富商大賈的勢力,減輕了人民負擔,同時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穩定了市場。

桑弘羊大力推行納粟拜爵、補官及其贖罪政策,師法商鞅,實行多交粟帛可以免除徭役,納粟拜爵,並增加了贖罪內容。以上這些措施的施行,增加了財政收入,特別是增加國家糧庫的儲存,“一歲之中,太倉、甘泉倉滿”(《平準書》)。

桑弘羊還提出移民屯墾戍邊,從根本上解決戍邊的糧食供應問題。徵和四年(前89年),桑弘羊與田千秋等聯名上書,建議武帝擴大輪臺屯田,加強輪臺、渠犁的屯田規模,以保障軍糧供給。然而卻沒有被漢武帝採納,相反漢武帝還批評了桑弘羊等人,並自我檢討,下詔罪己(“輪臺罪己詔”),這也爲以後桑弘羊失勢被殺留下了隱患。

桑弘羊掌管財政23年,爲漢武帝的文治武功出謀劃策,殫精竭慮,因此得到漢武帝的重用和看重,後元二年(前87年)武帝詔近臣託孤,任命奉車都尉霍光爲大司馬、大將軍,接受遺詔輔政。加封桑弘羊爲御史大夫,金日磾爲車騎將軍,上官桀爲左將軍,共同輔佐少主。桑弘羊也因此達到人臣職位高峯,成爲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之一。

然而,桑弘羊和霍光的經濟理念不同,桑弘羊一系列經濟措施,朝廷幾乎完全控制了生產銷售和市場,使得地主官僚、貴族和商賈強烈不滿;首輔霍光忠心漢室,提倡緩解內部矛盾,因此應該適當放松管制,然而桑弘羊卻一意孤行,再加上當時平準均輸弊端不少,因此二人之間矛盾逐漸激化。

桑弘羊的命運在著名的“鹽鐵之議”發生改變,“鹽鐵之議”是歷史上最開明的一次會議典範,相當於如今的“聽證會”。有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以及以經諫大夫杜延年爲代表的賢良文學士60餘人參與了會議,針對武帝時期的各項政策進行辯論,歷時五個多月,雙方在會議上爭相詰難,議論頗爲壯觀。郎中桓寬根據當時會議的記錄,整理爲《鹽鐵論》傳世。

桑弘羊身爲漢代名相,他爲什麼沒有傳記? 第3張

“鹽鐵之議”雖然桑弘羊佔了上風,面對詰責侃侃而談,儒生們目瞪口呆,啞口無言。然而丞相田千秋明哲保身,大權在握的霍光雖然沒有參加會議,然而利用漢武帝的罪己詔的政策,堅持推行“與民休息”的措施,從而最終以取消酒類專賣和部分地區的鐵器專賣爲結束,桑禍二人矛盾得以凸顯,桑弘羊於是和上官桀等人勾結,利用上書皇帝的方式,指摘霍光執政的各種弊病,想把霍光拉下馬,然而漢昭帝對於霍光十分信任,不理會反霍光勢力的要求。

“鹽鐵之議”後的第二年,元鳳元年(前80年)九月,上官桀等籌劃政變,昭帝、霍光在政變未發動之前,先發制人,將主謀政變的大臣統統逮捕斬除,桑弘羊亦牽連被滅族。

縱觀桑弘羊一生,幾十年掌管朝廷財政大權,主持或參與制定的一系列經濟政策和制度,爲漢武帝的文治武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作爲出色的政治家,他對政府管理和軍事外交亦作出過較大貢獻。然而,卻在司馬遷和班固的筆下並無傳記傳世,原因何在?

就司馬遷而言,《史記》中的傳記一般都是蓋棺定論,除了漢武帝在世有《孝武本紀》外,其他大多是已故之人才有傳記,而當時桑弘羊在世,因此司馬遷並未單獨或者合併列傳,只在《平準書》篇章間略帶過。

另外,古代中國以農業立國,在兩千餘年封建歷史中,“農本商末”、“重農抑商”觀念是中國傳統經濟思想主調,佔據主流的儒家思想固有的“士農工商”觀念對工商業極不重視,因此針對提倡工商富國思想的桑弘羊,自然很難得到以道統自居,以繼承孔子思想爲己任的司馬遷和班固的青睞。

然而,司馬遷即便是對重商思想不予重視,也會如實記錄歷史,“不虛美、不隱惡”是太史公的良好品德,在《平準書》中,借用卜式的言語表達對桑弘羊的不感冒:“上令官求雨,卜式言曰‘縣官當食租衣稅而已,今弘羊令吏坐市列肆,販物求利。亨弘羊,天乃雨’”,諷刺桑弘羊販賣獲利,應該被烹煮,並且最後揶揄平準政策“於是外攘夷狄,內興功業,海內之士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績不足衣服。古者嘗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上,猶自以爲不足也。”,明確表示反對。然而也對桑弘羊的功績予以表明“一歲之中,太倉、甘泉倉滿。邊餘谷諸物均輸帛五百萬匹。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

桑弘羊身爲漢代名相,他爲什麼沒有傳記? 第4張

如果說司馬遷不給桑弘羊列傳還有藉口和理由,那麼百年之後班固的《漢書》也未列傳就有失偏頗,作爲漢武帝時期重要的宰相大臣,作爲漢宣帝的四名顧命大臣之一,霍光和金日磾都有單獨傳記,就連上官桀也在《漢書·外戚傳》予以簡單介紹,然而桑弘羊卻沒有。卻在評論漢武帝時期人物的時候,給予評價“運籌則桑弘羊”(《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確實蹊蹺。

以筆者看來,一則是班固繼承了儒家的傳統思想,和司馬遷一樣,認爲桑弘羊提倡工商富國不符合道統,另外桑弘羊最後結局是謀反被滅族,作爲一個罪人,自然難以列傳(司馬遷則不同),因而就忽略而過。以此觀之,班固的個人偏好也影響對歷史的記錄,這點和司馬遷的境界還是大有差距的。

桑弘羊,作爲漢武帝時期的實權人物,名氣不如其他文臣武將那樣十分顯赫,然而,爲漢武帝時期的經濟強盛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得漢武帝可以縱橫捭闔,稱雄天下,可以說厥功至偉,其經濟思想和政治主張到現在都有積極的作用和意義,因此,此篇文章算是爲桑弘羊正名吧。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