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後宮人物 > 隆裕太后的葬禮有多隆重?她去世後爲什麼能得到稱讚?

隆裕太后的葬禮有多隆重?她去世後爲什麼能得到稱讚?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隆裕太后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一說到隆裕太后,很多人首先可能還是會想到慈禧太后吧。隆裕太后當年是慈禧太后欽點與光緒帝成婚,成爲光緒帝的皇后,然而如果從爲人處世來說,隆裕太后和慈禧太后之間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慈禧太后手握大權,是後來實際的掌權人,但是隆裕太后相對來說就“懦弱”了很多,甚至有人認爲是懦弱無能。可是就這樣一個無能的太后,在她死後卻受到了很多人的稱讚,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龍玉太后所謂的懦弱,難道真的就像她表面看起來的那樣嗎?

隆裕太后的葬禮有多隆重?她去世後爲什麼能得到稱讚?

1、隆裕太后的葬禮

隆裕太后是中國最後一位皇太后,一生命運多舛,生前被慈禧當作棋子埋在光緒身邊,充當慈禧的耳目,極不受光緒待見。終於等到了慈禧和光緒先後去世,她成爲了大清的最高決策者之後,清朝又在她的手中丟了,她也就此成爲了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位皇太后。

但是,這位一生都在任人擺佈的皇太后,去世後的葬禮卻異常隆重,盛大空前。她的死引發了國民的強烈反響,清室、民國政府、社會各界均惋惜哀悼,甚至出現了舉國哀悼的情景。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病逝,大總統袁世凱聞訊立即派人前往宮內料理治喪事務,並下令以君主的最高禮儀舉行,將靈堂設在太和殿內,扎素彩,褂輓聯、孝慢、花圈等。靈堂中央懸掛着隆裕太后的遣容,素彩上有“女中堯舜”的巨幅橫匾,几筵前放置鮮花和供桌,王公大臣們送來的果桌、餑餑桌、祭筵等供品高達2米多。

在殿內蟠龍金柱、紅柱及殿壁四周皆掛滿白布孝幔和輓聯,這在明清兩代是絕無僅有的。在太和門、午門、端門、天安門和中華門前都扎素彩、搭牌坊,紅牆上掛滿輓聯、孝幔、以及中華民國五色旗和萬國旗。

袁世凱派出的特使和清朝遺老共同守靈,專設了民國的儀仗隊和軍樂隊。民國政府同時下令,全國下半旗致哀三日,穿孝服27天,當時的參議院還爲此專門休會一天。

同時,民國各界都對隆裕太后給予了高度評價。民國政府副總統黎元洪不吝讚美之詞:“德至功高,女中堯舜。”山西土皇帝閻錫山送來輓聯:“皇太后賢明淑慎,洞察時機。”

2月24日,民國政府在太和門前廣場隆重召開了全國國民哀悼會,前往弔唁、祭奠的各界人士達數萬人,並請僧衆在太和殿內靈堂奉經。穿戴清式喪服的王公大臣和現代軍服的民國大臣在殿前間雜相列,共悼舉哀,紫禁城內出現了空前絕後的特殊哀悼場面

儘管當時的民國政府財政捉襟見肘,但仍然承擔了隆裕太后大約100萬銀兩的喪葬費用,同時向溥儀撥付了3萬元的慰問金。各大報紙紛紛刊發隆裕太后去世的消息,各國公使都派出弔唁人員前去太和殿致祭,各使館均下半旗致哀。

由於光緒帝的陵寢一直沒能修繕完成,隆裕太后的梓宮就只能被“恭奉暫安”。4月3日,由民國政府的儀仗隊、軍樂隊前引,傳統的滿族送葬隨後,將隆裕梓宮擡至前門火車站,用慈禧太后曾經使用的專列運至河北易州樑各莊行宮內暫安,等候崇陵竣工後與光緒一起入陵。

同年11月,這對“生不同衾”的夫妻被隆重地安排爲“死後同穴”了。

那麼,這位懦弱一生,丟掉大清江山的皇太后,爲何會在死後榮寵至極,得到社會“女中堯舜”這樣的盛讚?以至於贏得國民的如此尊重呢?

隆裕太后的葬禮有多隆重?她去世後爲什麼能得到稱讚? 第2張

2、隆裕太后死後爲何受到人們稱讚

根本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她順應了歷史潮流,接受《優待清室條例》,簽發了《退位詔書》,贏得了民心。

在她死後,當時的《中國日報》曾有過這樣一段精闢的評價:“隆裕太后秉性柔懦,失西后歡;尤與光緒感情不洽,抑鬱深宮二十餘年。既無可譽,亦無可譏。惟清廷退位,後力居多,將來共和史中亦不失有價值之人物也。”

在辛亥革命洪流激盪,如火如荼之際,我們可以設身處地爲當時的隆裕試想一下,她和溥儀的出路能有幾條?

一是頑抗到底,跟革命黨人和北洋軍拼命。

當時的清廷,並非毫無招架之功,最起碼手中還掌握着裝備精良,有一定戰力的八旗禁衛軍。如果隆裕採取魚死網破的策略,在涉及到清廷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即便八旗兵早已不可一戰,但仍然會拼死一搏。其後果不但會讓雙方死傷嚴重,還會將京城的百姓至於戰火紛飛的環境中,不得不承受國破家亡,妻離子散的苦果。

當然,具有厚重歷史和文化的北京城,也會在隆隆炮火中瓦礫遍地,殘垣斷壁。這樣的結局,雖然氣節可嘉,但於國於民都是一場災難。

二是效仿當年的慈禧,舉朝外逃。

如果隆裕認爲,日薄西山的清軍實力打不過革命黨人或北洋軍,那還有另一條路,就是退守關外,去到滿族的“龍興之地”。因爲當時的東北有日俄兩大勢力,正對中國虎視眈眈,巴不得看到中國四分五裂,從中攫取利益。

尤其是狼子野心的日本,正好藉着清廷北竄的機會,扶植溥儀的傀儡政權,以實現其用心險惡的“滿蒙獨立”的目的。

隆裕太后的一紙《退位詔書》,正好擊碎了日本人的這一陰謀。如果說隆裕此舉完全是在爲國爲民考慮,做到了“大公無我之心,堯舜禪讓之德”,其實也不準確。

她更多地是在爲溥儀和自己的切身利益考慮,她不想讓年幼的溥儀爲大清殉葬,也不想讓自己身陷絕境,永遠回不了頭。她爲了孤兒寡母的生命計,也只能接受優待條件,宣佈退位,從而最大限度地保全了清廷皇室成員。

不管隆裕太后簽署《退位詔書》的目的如何,她的這一壯舉,客觀上起到了“化干戈爲壇坫,合五族爲一家”的作用,也讓她從此得以青史留名,受人尊敬。

隆裕太后的葬禮有多隆重?她去世後爲什麼能得到稱讚? 第3張

3、隆裕太后的隆重國葬

隆裕太后下詔遜位後,畢竟心中難以釋懷,鬱鬱寡歡,終至染病。

1913年,隆裕太后的“萬壽日”(生日),在御殿接受朝賀時,見民國大總統袁世凱的專使樑士詒,用外國使臣覲見的禮節祝賀;宗室王公大臣多半迴避,不肯入賀,殿上不過寥寥數人,撫今追昔,悲痛不已,以至一病不起。於同年2月22日在長春宮薨逝,享年46歲。 [7] 溥儀上諡號“孝定隆裕寬惠慎哲協天保聖景皇后”。

時任民國總統的袁世凱隨即下令全國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官員穿孝二十七日。參議院除下半旗外,於2月26日休會一天。2月28日爲祭奠之期。不唯如此,袁世凱還親自臂戴黑紗,舉哀致祭。當時的軍政要員紛紛致電名義尚存的清室,對隆裕的病逝表示哀悼。

隨後,在參議院議長吳景濂的倡議下,借商務總會爲哀悼會的籌辦事務所。全國各地紛紛響應這一號召,長春、遼陽、鳳凰、鐵嶺、營口等各地都開會追悼隆裕太后,並各派代表入京參加追悼會。18、19兩日,在大和門前廣場隆重召開了全國國民哀悼會,到席者達五萬人之多。民政府於3月19日在太和殿召開了國民哀悼大會。靈堂上方懸掛着“女中堯舜”的白色橫幅,靈堂正中擺放隆裕像,所有外露的樑柱均用白布包裹。殿堂內擺滿了輓聯、花圈。穿着清式喪服和現代軍服的儀仗隊在靈堂前左右站立。

哀悼大會還決定將要設立皇太后的銅像,以表彰她的功勳。據當年各大報紙刊載,隆裕太后薨逝後,輿論界頗爲惋惜。

駐京各國公使對隆裕太后的薨逝亦均表惋惜,除親去太和殿致祭外,於哀悼會期間,各使館均下半旗致哀。

由於光緒帝的“崇陵”還沒有修完,所以,隆裕太后的梓宮也只能“恭奉暫安”。奉移時由民國政府的儀仗隊、軍樂隊前引,傳統的滿族執事:門纛、曲律(滿語譯音,即小纛旗)、影亭、亮轎、曲柄黃傘、鷹、狗、駱駝、劊子手、帳篷等隨後。用的是96人的“落地滿黃”的“皇槓”(即黃槓、黃罩、黃槓繩、槓夫戴的青荷葉帽插着黃雉翎,舉黃色白光的撥旗,上書“恭奉暫安”字樣),一直擡至前門火車站(西站)用慈禧太后曾經使用的專列,運至河北易州樑各莊行宮內暫安,等候崇陵竣工後,與光緒帝一起入陵。

隆裕太后的喪禮結束後,於民國2年3月出版了一個線裝石印的特刊《國民哀悼紀事錄》。書前是一幅隆裕太后的御影,附有她宣佈清帝遜位的諭旨。接着是太和殿內外哀悼大會的攝影12幅。還有各界拍來的唁電、輓聯、致祭禮節、祭文、哀悼歌詞、皇室答詞、外賓名單、工作人員名單等等。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