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近代名人 > 揭祕:農民陳永貴是怎麼當上國務院副總理的?

揭祕:農民陳永貴是怎麼當上國務院副總理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6.5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陳永貴,山西省昔陽縣樂平鎮石山村人,沒讀幾年書,算個半文盲,他從大隊支書竟然走進中南海,當起了共和國副總理。現在想來,是不可思議的,但這事確實發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那麼他憑什麼,從農村一個書記就能當上了副總理呢?

揭祕:農民陳永貴是怎麼當上國務院副總理的?

1920年,陳永貴的父親陳志如因生活所迫,賣掉女兒、妻子和小兒子後,帶着陳永貴逃荒到了大寨,此時陳永貴才5歲,第二年父親陳志如怨世不平上吊身亡,陳永貴淪爲孤兒,給別人放牛羊維生。11歲那年,他到和順縣找到了母親,又在本縣西寨窯溝村找到了姐姐。但母親和姐姐均無力撫養陳永貴,陳永貴又回到大寨。26歲時,日軍在華北實行殘酷的“治安強化”運動,被大寨村推爲“維持會”代表。

1943年春,陳永貴與八路軍方面建立了經常性聯繫。1944年初 因給八路軍通風報信,被日本人抓進警察所。1945年昔陽解放,他參加民兵支前,在“正太戰役”中表現突出,受到上級表彰。1948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大寨村生產委員,不久擔任大寨黨支部副書記。1952年擔任大寨黨支部書記。

1963年大寨遭遇“七災八難”,特大洪水、兩次風災,一次雹災,一次霜凍,加上洪災前的一段乾旱,春播時的澇災,大寨被蹂躪得泥濘不堪,面目全非,慘不忍睹。但大寨人憑着自力更生的精神,靠着打滿補丁的雙肩和長滿老繭的鐵手發展生產,重建家園。大災之年,大寨糧食畝產704斤,總產量達到了56萬斤,不但沒要國家一分錢救濟,而且還向國家繳了24萬斤商品糧。當年年底,實現了“三不要三不少”的目標,社員們永遠結束住土窯的歷史,全部搬進石窯新房。

揭祕:農民陳永貴是怎麼當上國務院副總理的? 第2張

大寨人戰勝天災的事蹟引起了上級領導的關注,山西全省掀起了學大寨的高潮。陳永貴在省農業勞模大會上介紹了大寨的經驗。這一次。他不僅向人們介紹了大寨人戰天鬥地的過程,更向與會人員展示了他絕佳的口才。他的講話在全省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人們聽了情緒激昂,紛紛傳誦。著名作家趙樹理聽了講話後,馬上跑到山西省委書記陶魯笳的辦公室說:“陶書記,我今天發現了一個人才!”陶書記問:“是誰?”“陳永貴!他沒有一處講到毛澤東,卻處處都是毛澤東思想,沒有一處提到哲學,卻處處都是辯證法,我佩服得五體投地,人才啊!陳永貴了不起!”

1963年底,時任中南局書記處書記的李一清來到大寨,參觀完後非常動情地說:“陳永貴雖然是個農民,但他身上有一股強大的魅力,他在複雜的環境中表現出了非凡的指揮才能,從他身上我看到了農民之外的東西。”從此,大寨和陳永貴的名字進入了高層的視野。

1964年3月29日,中共山西省委第一書記陶魯笳在河北邯鄲向毛澤東彙報大寨情況時,毛澤東問:“陳永貴識不識字呀?”陶魯笳說:“不識字,這些年掃盲,還能看報紙,是個‘大老粗’。”

1967年2月9日,陳永貴在山西省昔陽縣第一次以一個政治家而不是勞動模範的身份出現。雖然他在這時還只是一個大隊的負責人,但是他的聲望已經足以號令全縣。他在縣城中心的廣場主持了羣衆集會,他原來的上級中至少有七人也被叫到臺前,這些人統統成爲“被“執行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的被告,在一片憤怒的叫罵中紛紛表示認罪。然後陳永貴起身發表演說,號召他的革命同志聯合起來向舊的權力機構“造反奪權”。臺下羣情激奮,聚衆已逾萬人,其聲勢浩大。

揭祕:農民陳永貴是怎麼當上國務院副總理的? 第3張

兩天以後,全縣32個農民造反組織一致推舉陳永貴爲領袖。這些人成立了總指揮部,宣佈奪取舊縣委的一切權力,陳永貴則在數萬人的歡呼聲中成爲總指揮。兩個月後,這個臨時性的指揮中心爲一種新的權力機構取代,陳永貴成爲縣革命委員會主任和山西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

1968年1月10日至19日 農業部在大寨召開全國第二次學大寨勞動管理現場會。 陳永貴系統介紹了大寨的成長曆程和創業經驗,重點報告了大寨的勞動管理經驗。10月13日至31日 出席中國共產黨第八屆十二中全會(擴大)。1970年11月22日至26日中共昔陽縣第六次代表大會召開,陳永貴當選爲昔陽縣委書記。

揭祕:農民陳永貴是怎麼當上國務院副總理的? 第4張

1971年4月6日至11日 出席在太原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山西省第三次代表大會,並致開幕詞。4月12日至14日 中共山西省委三屆一次全委會在興縣蔡家崖舉行,選舉陳永貴爲山西省委書記。

1973年8月24日陳永貴出席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再次當選中央委員。8月30日出席中國共產黨第十屆中央委員會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當選爲中央政治局委員。1975年1月13日至17日出席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被任命爲國務院副總理。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