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祕傳 > 宮廷野史 > 扶不起的劉阿斗是否真的扶不起

扶不起的劉阿斗是否真的扶不起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知道樂不思蜀的出處,而且一提這個成語就想起了扶不起的阿斗。一提起阿斗,很多人對他的第一印象是懦弱無能、膽小怕事、沒心沒肺,也許很多人知道劉禪劉阿斗可能是從《三國演義》瞭解到的,但是真正的阿斗又有多少人知道呢?我寫這篇文章並不是想說明什麼,我只是想表明我對於劉禪的理解,並沒有其他意思。

樂不思蜀出自於人稱扶不起的阿斗劉禪在投降曹魏後,一次與曹魏實際統治者司馬昭的談話。話說劉禪降魏後,司馬昭在一次大宴蜀國君臣時,特意令人奏起了蜀地音樂,以觀察劉禪的反應。蜀國舊臣聽後無不現出悲慽之容,只有劉禪一人不悲反笑,開心得不得了,活脫脫是一個缺心少肝、苟且偷安的皮相。司馬昭當時就跟人說,一個人沒有心肝怎麼可以到這種地步!後來司馬昭又去問劉禪,說你還想念蜀國嗎?劉禪馬上回答:“此間樂,不思蜀。”。“樂不思蜀”這個成語從此誕生。從此劉阿斗被認定是個沒皮沒臉的窩囊廢,從而對其進行口誅筆伐。從下面開始介紹在我眼中不一樣的蜀漢後主劉禪劉阿斗。

劉禪(公元207年—271年),蜀漢後主,字公嗣,又字升之,小名阿斗,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於劉備去世後即公元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總共執掌蜀漢政權長達41年,是三國時期在位時期最長的皇帝。有人說劉禪之所以能當這麼久的皇帝是因爲諸葛亮的盡心輔佐,但其中有一點應該注意,那就是諸葛亮是在公元234年死的,也就是說在諸葛亮死後,劉禪還做了長達29年的皇帝,所以這個很難說成全憑諸葛亮的輔佐之功。

扶不起的劉阿斗是否真的扶不起

通過以下幾點可以證明劉阿斗之所以能在羣雄割據、兵連禍結的戰亂年頭,能執政這麼久並非偶然:

1:在《三國志》記載裏,在劉備給劉禪的遺詔中有一段提到了:“射君(疑是射援)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其意思是:諸葛亮對射援稱讚劉禪的智慧,射援又將這讚辭告訴了劉備,劉備很高興予以勉勵。就算諸葛亮多多少少有點阿諛奉承,但是作爲一國的開國之君劉備應該還是有知人之明,所以可見劉禪並非魯鈍之人;

2:在北伐的問題上,劉禪非常清楚魏蜀的實力根本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又不好直接反對,而諸葛亮又急於北伐實現與劉備的諾言,他便規勸說:“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儘管諸葛亮置自己的規勸與不顧,但北伐決議一旦形成,劉禪還是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說明劉禪明白如果君臣不能一心,那離亡國之期就不遠了,雖然在後面的幾次北伐中,劉禪也做出過錯位的決定,但是卻肯於知錯改錯(另外《三國演義》畢竟是本小說,有很多內容並不可信)。在諸葛亮死後,劉禪就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雖然在諸葛亮死後,姜維繼承了諸葛亮的遺志繼續北伐,但是規模都比不上以前),而且在司馬懿率大軍征伐遼東公孫淵。劉禪唯恐蔣琬犯諸葛亮老毛病,專門下詔告誡蔣琬不要輕舉妄行,“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

3:而在所謂的魏延造反事件中,劉禪在聽完魏延和楊儀的奏摺後就提出疑問,說:“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衆,何故燒絕棧道?”事實證明魏延並非是造反,而只是與楊儀有點分歧而慘遭殺害。魏延被殺後,劉禪也沒有對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這說明劉禪並非不明事理;

4:關於權臣權力太大問題,劉禪也是輕而易舉的就解決問題。在諸葛亮死後,劉備爲防止權臣權力過大,以費禕爲尚書令和大將軍,主管政務,以蔣琬爲大司馬,主管軍事,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這種新的政治格局安排,意味着劉禪決不允許再次出現事無鉅細,皆決於丞相一人,而自己則大權旁落的尷尬局面。蔣琬死後,劉禪“乃自攝國事”,大權獨攬,徹底解決了蜀國多年“事無鉅細,鹹決於丞相”的政局。任官封爵,要劉禪同意;人事任免,要劉禪同意;出兵征討,要劉禪同意,幾乎所有的大事,都要劉禪同意。劉禪總統一切,直接掌管蜀漢政權達19年之久。這一系列舉措,能是一位智商低能的人想得出和做得到的嗎?

扶不起的劉阿斗是否真的扶不起 第2張

5:在處理人際關係的問題上,劉禪也有獨特的手段。在蜀漢後期,被蜀漢五虎上將之一的黃忠斬殺的夏侯淵之子夏侯霸因擔心司馬懿政變殃及自身,於是投奔蜀漢,劉禪再接見夏侯霸之時說:“卿父自遇害於行間,非我先人手刃也。”輕描淡寫,寥寥數語,消釋前嫌。又指着自己的兩個兒子說:“此夏侯氏之甥也。”夏侯淵之堂妹乃張飛之妻,張飛之女乃劉禪之妻,故有此說。然後又對夏侯霸厚加賞賜,封官爵。儘管劉禪與諸葛亮君臣之間也存在着些許不諧音調,但劉禪卻一直保持克制的態度,顧全大局。諸葛亮在北伐時用人失誤導致失誤,後主安慰說:“勝負兵家常事。”等諸葛亮打了勝仗,後主劉禪適時恢復諸葛亮的職務。諸葛亮死的消息傳來,劉禪連日傷感,不能上朝,竟哭倒於龍牀之上。當靈柩運回時,劉禪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此時,李邈上書,援引歷史上呂祿霍光等人的例子,詆譭諸葛亮“身仗強兵,狼傾虎視”,說諸葛亮之及時死去使其“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爲慶”,暗指諸葛亮如果不死,早晚會圖謀不軌。李邈所說或是其真實想法,或者是爲了迎合劉禪。但是劉禪聞言大怒,將其下獄處死。這說明劉禪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內變”的道理,只要自己一時不清醒,內亂不可避免。但是,劉禪在這件事上也很有分寸,《襄陽記》記載:亮初亡,所在各求爲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爲可聽立廟於成都者,後主不從。步兵校尉習隆、中書郎向充等共上表曰:“臣聞周人懷召伯之德,甘棠爲之不伐;越王思范蠡之功,鑄金以存其像。自漢興以來,小善小德而圖形立廟者多矣。況亮德範遐邇,勳蓋季世,王室之不壞,實斯人是賴,而蒸嘗止於私門,廟像闕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者也。今若盡順民心,則瀆而無典,建之京師,又逼宗廟,此聖懷所以惟疑也。臣愚以爲宜因近其墓,立之於沔陽,使所親屬以時賜祭,凡其臣故吏欲奉祠者,皆限至廟。斷其私祀,以崇正禮。”在這種情況下,劉禪也沒有固執己見。青年帝王劉禪能從長遠着眼,如此得體地處理權臣問題,也可謂亙古少有。南朝史學家裴松之評價“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

通過以上幾點可以看出作爲三國中實力最弱的一國君主,劉禪有自己的一套治國理念,嚴格意義上並不算是庸主昏君,當然也算不上是賢君明主。劉禪不僅有容人之量,而且頭腦清楚,知人善用,有很強的分析能力,絕對不是弱智。劉禪專用諸葛亮來治國,就是他聰明的地方,雖然諸葛亮有窮兵黷武的問題,但是他治理蜀國的措施確實給蜀國帶來了發展。所以即便在孔明死後,劉禪仍然繼續延用諸葛亮的措施,甚至重用諸葛亮所選拔的人。

歷來各方專家對後主劉禪的評價一直囿於闇弱無能、賢愚不辨,其中最大的一個詬病就是不戰而降、苟且偷安。“樂不思蜀”一個詞語讓劉禪徹底被定格爲一個反面人物,被認定是個沒皮沒臉的窩囊廢,從而對其進行口誅筆伐。但是我始終認爲劉阿斗並不是這種人,因爲從古至今沒有一個君王不愛掌握在自己手裏的權力。因爲當你貴爲人主時,你掌握着別人的生死;但是當你向別人投降後,你就變成了“人爲刀俎我爲魚肉”,天天都過程水深火熱的生活。所以從劉禪的個人角度來說,他是非常不想投降的,但是爲了整個蜀漢百姓的安全,爲了不使成都軍民血流成河,他不得已投降曹魏。在投降曹魏之後,作爲亡國之君的劉阿斗不僅是自己及家人的生死掌握在別人手裏,就連蜀地百姓的幸福都交待給別人了,所以劉阿斗必須要裝憨賣傻,處處隱藏自己才能,才能瞞天過海,養晦自保。莎士比亞曾說過:裝傻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須窺伺被他所取笑的人們的心情,瞭解他們的身份,還得看準了時機;然後像窺伺闐眼前每一隻鳥雀的野鷹一樣,每個機會都不放鬆。這是一種和聰明人的藝術一樣艱難的工作。已經身爲曹魏階下囚的劉阿斗爲了讓曹魏的實際統治者司馬昭覺得自己軟弱無能,不會威脅到他的實際利益,劉阿斗便放了一個“此間樂,不思蜀”不大不小的煙霧彈,成功迷糊住了司馬昭。

歷史也好,現實也罷,你越是正着看,越看越是霧裏看花,糊里糊塗;假若你顛倒過來,倒也能看出個一二來。在魏蜀吳三個企業集團中,劉禪領導的蜀國一直處於弱勢,然而41年來,尤其是在諸葛亮死後的29年裏,蜀國一直與魏吳兩國僵持不下,不得不說劉阿斗有一定的能力,並非像《三國演義》所描述的那般無能,要是劉阿斗真的扶不起,那蜀漢就不會在諸葛亮死後還能存在近30年。所以劉阿斗並不是一個昏君,而且樂不思蜀並不等於沒皮沒臉。還有一點,在魏蜀吳三國中,真正意義上最早滅亡的其實是曹魏,因爲在司馬師、司馬昭兄弟倆廢立曹芳、立傀儡皇帝曹髦之後,大事政事皆決於司馬氏兄弟手裏(雖然此後曹髦密令李豐、夏侯玄等人除去司馬昭,但後來計劃失敗),曹魏在此時已經名存實亡(這一年是公元254年,而蜀漢是在公元263年滅亡),直到由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廢立魏帝曹奐自立爲王,國號爲晉。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