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祕傳 > 演義趣聞 > 清明節來歷:唐代首次將清明節列入國家法定假日

清明節來歷:唐代首次將清明節列入國家法定假日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6.2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自2008年起,清明節與端午節、中秋節一樣成爲國家法定假日後,也成了一年中重要的“小長假”。清明節由來已久,中國古人歷來很重視清明節,那麼在古代清明節人們放假幾天?又是怎麼過的?

“漢官五日一假洗沐也”

漢代清明節尚未成爲國家法定節假日

要說清明節,得先說古代中國的休假制度。

清明節來歷:唐代首次將清明節列入國家法定假日

網絡配圖

在古代中國,是沒有“星期天”概念的,但休息日一直存在。而且,中國古人享受休假的歷史還比較早,至遲在秦漢時期已有一套相對成熟的休假制度。不同的是,古代只能休息1天,而且叫法也不一樣,現在叫休假、放假,古時稱爲“休沐”或“洗沐”。

古人爲何把休假稱爲休沐?一個“沐”字便透露出了端倪,是因定期讓現在叫公務員的公職人員回家洗頭洗澡、搞個人衛生需要而產生的。最先享受休沐制度的人羣,應該是給皇家當差的一批“公務員”,即所謂“中官”,也叫“內臣”。中官給皇家當差,宮內又沒有爲他專設洗澡的地方,所以只能定期、輪流回家“洗沐”。

休沐制度推廣開後,便形成了一種國家休假制度。唐人張守節撰《史記正義》中所謂“漢官五日一假洗沐也”,說的就是這麼回事情。除了“五天制”,漢代休沐還有“十天制”,即幹10天休1天。

但在漢代,好多有想法的“公務員”會主動放棄休假。如與漢哀帝劉欣有“斷袖之好”的董賢,當年就是一位中官(太子舍人)。每到休沐日,董賢都不“回家洗澡”,一心陪侍皇帝,贏得了劉欣的歡心。因爲董賢長期不休假回家,劉欣竟然下令讓董賢將老婆帶到宮內住,方便夫妻相聚。

在漢代的休假制度中,除了休沐這樣的輪休,還有例假。例假更接近現代的法定節假日概念,從《漢書·薛宣傳》中透露出的信息看,漢代國家法定節假日很少,起初只有兩個,一是夏至,再是冬至,各放假5天。到東漢時增設“伏日”。

此時的清明節,並不是漢朝的國家法定節日。

唐玄宗李隆基把掃墓正式編入禮典

唐代首次將清明節列入國家法定假日

清明節來歷:唐代首次將清明節列入國家法定假日 第2張

網絡配圖

到了隋唐,休沐制度出現了很大變化,旬休成爲一種制度,即工作9天,休息1天,休息日設在每月的十日、二十日、三十日,共3天。旬休是一種公休,不再輪流,除值班人員以外,大小官員全都“回家洗澡”。

此外,最大變化是節假日大大增多。正是在唐代,清明節與寒食節一道,首次被列入國家法定節假日,清明節放假了。

《大唐六典·尚書吏部》上有規定,唐代內外官員都有“假寧之節”:元正(旦)、冬至、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夏至、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幾乎每逢節氣都要放假;還有婚假、喪假、探親家、拜掃假等等,比現代放假的機會多很多。

行文至此,要說一下清明節和寒食節。此兩節由於緊連一起,常被現代人誤以爲是一個節日的不同叫法,其實很不同。冬至後第105天是寒食節,故又稱“百五節”;寒食節之後便到了清明節。

在民間傳說中,兩個節的起始源頭都是一樣的。據漢人桓譚《新論·離事》中的記載,寒食節本是山西風俗,時“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以此達到少生病的保健功效。桓譚認爲此俗“爲介子推故也”。介子推是晉國人,有恩於遭難時的晉文公。晉文公當了國君後曾放火燒山,希望逼出帶母親上山隱居的介子推,領取俸祿。哪知介子推寧死不仕,結果被燒死在一棵柳樹下。晉文公爲此悔恨不已,此後每到放火燒山那日,宮中便禁止生火,以此紀念懷念介子推,慢慢形成了“寒食節”。寒食節後,晉文公又定下了祭祀介子推、爲其掃墓的“清明節”,清明掃墓又成風俗。

此傳說可信與否暫且不說,不過介子推確有其人,《左傳》上便有記載,但名叫“介之推”,僅稱他是“隱而死”,並無晉文公放火燒山的情節。但不論怎麼說,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寒食節和清明節由來已久。

寒食節其實是一個“勵志節”。在隋唐之前,人們重寒食、輕清明。到李隆基(唐玄宗)做皇帝時,將清明節掃墓正式編入禮典,屬當時的“五禮”之一,清明節的地位因此得到擡升,清明假期與寒食節連在一起,成爲當年繼元宵假期之後春天裏的“小長假”。

唐肅宗李亨縮短皇帝慶生天數

清明節來歷:唐代首次將清明節列入國家法定假日 第3張

網絡配圖

清明節首次成爲“黃金週”

唐代的節假日確實遠遠多於秦漢,多到幾乎氾濫的地步。全年的節假日,加上每月3天,全年計36天的旬休,唐代公務員每年平均可以享受的假期近百天。也就是說,唐代“公務員”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不用上班。

唐朝廷的節假日是這麼安排的:“元正、冬至各給假七日,寒食到清明四日,八月十五、夏至及臘日各三日”。用現代語解釋一下就是:元旦和冬至兩個節日,各放假7天;清明和寒食節連在一起,放假4天;夏至、中秋節和臘日(臘八)各位放假3天。

唐代清明節“小長假”安排不需要調休,將寒食、清明二節連着放就行了。其間,也曾有過幾次變化的。到李亨(唐肅宗)當皇帝時,或許覺得小長假不夠長吧,又增加了寒食清明節的假期天數,將唐玄宗於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定下的千秋節放假3天的規定,減爲放假1天,而將寒食清明假期由4天增加到7天——在中國節假日史上,清明節首次成爲了真正意義的“黃金週”。

千秋節又叫天長節,是當朝皇帝的生日。縮短皇帝慶生天數,而增加清明節的假長,可見唐人對清明節的重視。事實上,唐人也確實喜歡過清明節,僅從時節上說,其時春暖花開,正是春遊的好時節,既能掃墓,又不誤看景,這樣的節日自然廣受歡迎,所以時人競相外出。從杜甫“著處繁花務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詩句中,便可以想象到唐人清明節出遊、掃墓的熱鬧景象。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