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祕傳 > 演義趣聞 > 慈禧祕史:慈禧太后哪點不如維多利亞女王?

慈禧祕史:慈禧太后哪點不如維多利亞女王?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兩個女人的滄桑時代——慈禧太后哪點不如維多利亞女王?慈禧太后與維多利亞女王,一位是東方帝國的太后,一位是“日不落帝國”的女王,這兩位當時世界上最有權勢的女人,卻在踏進二十世紀的門檻時遭逢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維多利亞女王樹立起不朽的時代豐碑,而慈禧太后留下的則是滿目瘡痍的山河;維多利亞代表了生氣勃勃、高歌猛進的資本主義文明,慈禧太后則是愚昧落後、暮氣沉沉的專制王朝象徵。而隱藏在她們身後的,則是兩大帝國的興衰沉浮。

慈禧祕史:慈禧太后哪點不如維多利亞女王?

網絡配圖

1900年,當新世紀的曙光冉冉升起的時候,東方最大帝國的統治者慈禧太后正扮着農婦帶領一幫蓬頭垢面的王公貴族,丟魂落魄地奔逃在前往西安的鄉間土路上。他們身後是火光沖天血流成河的皇城北京。昔日君臨天下的紫禁城,此時已淪爲八國聯軍燒殺搶掠的人間地獄,遠遠傳來的隆隆炮聲依然令人心驚肉跳,膽寒不已。

而在遙遠的英國倫敦白金漢宮,西方最大帝國的統治者——維多利亞女王也正在衰病之中度過一生最後的日子。上帝似乎不再眷顧這位幸運的女王:兒子、孫子意外病故的噩耗接連傳來,在一連串雪上加霜的打擊面前,她的病情日益惡化,精力一天天衰竭。但人們驚奇地發現,女王依然拖着沉重的病體表現出對政務一如既往的關心。12月中旬,她還不顧宮廷御醫和顧問們的反對,堅持出席了在溫莎宮舉行的愛爾蘭工業品博覽會。

慈禧太后與維多利亞女王,一位是東方帝國的太后,一位是“日不落帝國”的女王,這兩位當時世界上最有權勢的女人,卻在踏進二十世紀的門檻時遭逢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維多利亞女王樹立起不朽的時代豐碑,而慈禧太后留下的則是滿目瘡痍的山河;維多利亞代表了生氣勃勃、高歌猛進的資本主義文明,慈禧太后則是愚昧落後、暮氣沉沉的專制王朝象徵。而隱藏在她們身後的,則是兩大帝國的興衰沉浮。

兩個女人,兩種命運:禍福相倚,悲欣交集

慈禧祕史:慈禧太后哪點不如維多利亞女王? 第2張

網絡配圖

1851年5月1日,是萬國博覽會開幕的日子,這一天成爲整個倫敦的盛大節日。

來自世界二十五個國家的人們,彙集在當時歐洲最宏偉和最富想象力的神奇建築“水晶宮”那巨大的穹頂下,參加這次規模空前的聚會。人們在這裏相聚的目的不是爲了解決軍事糾紛,也不是爲了進行政治爭吵,而是爲了展示文明、進步和繁榮。這次博覽會展出了十萬多件代表人類文明成果的展品,它們由世界各地的近一萬四千名參展者提供,其中一半多是英國廠商。其中有許多代表英國工業革命的經濟成就和先進工業品,如自動鏈式精紡機、大功率蒸汽機、高速汽輪船、汽壓機、起重機、機牀以及先進的鍊鋼法、隧道和橋樑模型等。

大英帝國在這次展覽會上顯示了作爲“世界工廠”的強大實力,出盡了風頭。成千上萬的英國人爲自己國家征服自然的偉大成就所陶醉,他們認爲自己是大自然中的優等生,是上帝的寵兒。他們一個個眼噙熱淚,趾高氣揚地走進展廳,分享作爲一個大英帝國臣民的自豪。

在萬衆喧騰中,維多利亞女王懷着從未有過的驕傲和自信前往水晶宮,親自來給博覽會剪綵,興奮的女王反覆用一個詞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榮光、榮光、無盡的榮光。晚上回來後,四十二歲的維多利亞女王在日記中寫道:

慈禧祕史:慈禧太后哪點不如維多利亞女王? 第3張

網絡配圖

今天是我一生中最偉大、最光輝的日子。我親愛的阿爾伯特的名字將和這一天一樣永垂不朽。對於我來說,這是最值得驕傲和喜悅的一天。此刻,我心中充滿了無限感激之情……

維多利亞女王沒有理由不感到幸福和自豪。這是她人生最美好的巔峯時刻:在她的時代裏,大英帝國空前團結,成爲有史以來最強大的一個帝國。沒有一個女王像維多利亞一樣,在出色地完成了女王的職責的同時,又擁有作爲普通女人的幸福,可謂愛情事業雙豐收。丈夫阿爾伯特博學多才,具有非凡卓越的組織才能,成爲她信任依賴的良師益友。整個這屆博覽會就是由阿爾伯特一手策劃並精心組織的,它大大提升了大英帝國的國威,極大地增強了英國人的民族自信力。

慈禧祕史:慈禧太后哪點不如維多利亞女王? 第4張

網絡配圖

當維多利亞女王享受着大英臣民們排山倒海的歡呼致敬時,在大清國紫禁城戒備森嚴的深宮大院裏,年僅十七歲的“杏兒姑”(即後來的慈禧)正戰戰兢兢地由太監們領着去參加“選秀”。杏兒姑娘十分幸運,從衆多秀女中脫穎而出,得以留在皇宮並被封爲“蘭貴人”。正所謂“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這是改變她命運的重要一步——她沒有高貴的血統,只不過來自下五旗的鑲藍旗;沒有顯赫的家世,父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官員。她入宮後也只被封爲位列後宮第六等的“貴人”,是個毫不起眼的小角色,要想登上皇后的寶座還遙遙無期,希望渺茫。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