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祕傳 > 演義趣聞 > 紡織技術家黃道婆具體是哪裏人

紡織技術家黃道婆具體是哪裏人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黃道婆,被稱爲布藝的始祖。那麼這麼偉大的一個女人出生在哪,到底怎樣的山水才能孕育出這麼好的人才,俗話說得好,山清水秀出人才,而黃道婆就生在人傑地靈的海濱地區。她出生在松江府烏泥涇鎮也就是今天的上海徐家彙的華涇鎮,照現在來說也算是個土生土長的上海人了。

紡織技術家黃道婆具體是哪裏人


黃道婆書籍封面

黃道婆出生的時候,中國還是處在南宋時期,備受侵略,人們生活困苦,名不聊生。小黃道婆就是在這個時候降生在長江之濱,年少的她,因爲戰亂,親人都相繼離她而去,留她一人在世上孤苦無依。但是小黃道婆很努力,也很勤奮,跟着周圍的相親努力勞作。下田,剝棉花籽,彈棉花,織布等能幹的,小黃道婆都努力學着去幹。但是由於年紀太小,經驗也不足,彈出來的棉花,織出來的布哪趕得上那些成年人。

在那個年代,成年的婦女即使有手藝也很難養活自己,更何況年僅十幾歲的黃道婆,沒辦法,黃道婆就只有去到富人家給他們當童養媳,每天做牛做馬的伺候一大家子人。那個時候的黃道婆已經深深的喜歡上紡織,整日有空就鑽研,但那個時候長江之濱的技術並不發達,小黃道婆也只能自己瞎鑽研。

後來由於難以忍受婆家的虐待,黃道婆出逃了。逃到了紡織業發達的黎族的部落,在那裏學到了很多技術,並且還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了改進,對以後推動家鄉的紡織業發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黃道婆在黎族少數地區生活了三十多年,可以算那裏的一份子,但追本溯源,她的根還是在長江之濱。

黃道婆是哪個民族的人

我們如今穿的用的所有紡織品都與黃道婆的貢獻脫不了干係,黃道婆又叫黃母,或者是黃婆,然而不管何種稱呼,她在人們心中的地位都是不變的,是傳承布藝的始祖。那麼黃道婆是哪個民族的呢,爲何既有人說是漢族,此外還有黎族的說法呢?她的生平又如何呢?

紡織技術家黃道婆具體是哪裏人 第2張


黃道婆 畫像

黃道婆年紀輕輕就痛失親人,跟着鄉親學習技術,養活自己。雖然日子過得清苦,但是兒時的她很好學,對紡織也飽含興趣。黃道婆出生在南宋時期的長江之濱,所以按理說黃道婆應該是漢人。但是又有人說黃道婆是黎族人,這是爲什麼呢?

那是因爲,她小時候在無法養活自己的情況下,無奈十幾歲的年紀,只能去給別人當童養媳,恰巧又碰到惡毒的婆婆和丈夫,小黃道婆難以忍受虐待,終於在又一次被打後選擇出逃。央求船家帶她去閩廣一代,爲了她心中的紡織夢開始了旅程。

到達海南島後,黃道婆去到了紡織技術很發達的黎族地區,那裏的民風淳樸,黎族姐妹們,也沒把黃道婆當外人,盡心盡力地傳授紡織技術。黃道婆很感激她們,自己也很盡力地學,並且還會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改進。黃道婆這一呆就是二三十年,但心中始終牽掛着家鄉。看到元朝改變統治策略,便毅然決然的回到家鄉,由於她帶回的是黎族的技術,而當時認識她的人也大都不在了,所以有些人會以爲她是黎族人,其實不是,她是個地地道道的漢人。

盤點黃道婆有哪些功勞

絲綢是一種穿在身上很順滑的布料,但價格昂貴,在古時候只有大戶人家才能穿得起絲綢,平常人家大多數普遍穿以棉爲原料織成的衣物。老百姓能褪下粗糙的麻布,穿上這種棉,就不得不得益於這位有着卓越貢獻的紡織工——黃道婆。她是中國紡織第一人,她傳承的紡織技術,推動了中國紡織技術的進程,黃道婆功勞非凡。

紡織技術家黃道婆具體是哪裏人 第3張


黃道婆紡織機實拍

黃道婆跟絲綢並無多大關係,她最大的成就還是在棉花上面。革新了手工剝棉花籽的方式,採用鐵棍碾壓,大大提高了速度,教人制棉工具和織崖州被的方法。她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織布養活自己,然後和紡織結下了不解之緣,一生都在爲紡織技術奔波。年少的時候爲了學習到更好的紡織技術,搭船南下到技術好的閩廣地區。一個小姑娘,不懼危險,一個人跑那麼遠,只爲學習到更好的技術,現在的年輕人有幾個能做到。後來皇天不負有心人,她學到了技術,而且帶着一份責任感,在家鄉需要她的時候,毫不猶豫地回到家鄉,將自己的所學,全數教給當地的人們,並進行推廣。

爲了提高速度,不再人力剝棉花籽,用軋棉機;改進了一尺長用手彈棉花的方式,運用彈棉弓,解放了人力,提升了產量;還改變了當時單一的織布,在布料上進行形式、花紋的改造,大大增加了布料的美感,使得棉質的衣物穿上既舒服又不失美感。紡織上的黃道婆功勞,沒人能不認同。

黃道婆墓在什麼地方

黃道婆作爲元代一個土生土長的上海姑娘,她出生在上海,後來遠赴海南學習紡織,學成歸來又將先進的技術帶回家鄉,最終落葉歸根。上海作爲黃道婆的故鄉爲其建立了一個墓園與紀念碑,黃道婆墓就在紀念墓園之中,位於如今的華涇東灣13號,在徐浦大橋的外環線北面,自北向南坐落着,一共佔地1.5畝多,紀念園中有兩層臺階。

紡織技術家黃道婆具體是哪裏人 第4張


黃道婆墓

黃道婆墓的墓冢周圍築有半米高大理石圍欄,形成一個圈,中間是橢圓狀的石圈土墓,墓的正前方立有一塊漢白玉碑。紀念碑的正面刻有“元黃道婆墓”,這字跡出自魏文伯之手,墓碑的背部刻的是黃道婆的墓誌銘。整個墓碑的前方放置着長條形狀的石桌、石凳用以供奉。在黃道婆墓的周圍植有松樹、楊樹、槐樹以及松樹等等四季常青的樹木,它的三面是白色的花窗滴瓦圍牆相繞,墓冢的臺階用青磚鋪設,整個墓地看上去十分莊嚴、簡樸。

其實早在元代年間,就爲黃道婆建立祠堂,但是經過世世代代的變遷,該祠堂歷經滄桑已經殘破不堪。於是到了1957年,上海政府決定重建該祠堂,併爲其立一座紀念碑,背面的墓誌銘贊詠了她的生平功績,此後1962年有過一次重修,漢白玉石碑就是這年所建。1984再度進行重修,佔地一千多平米,至1987年被列爲市文保單位,對於世人紀念這位偉大的歷史人物,學習她遺留下來的精神具有極大的意義。

傳奇人物黃道婆生平簡介

黃道婆,出生於公元1245年,於公元1330年逝世,享年85歲,這在古代是算作高壽的,大概因爲她的生平事蹟不同尋常,爲後代做出的貢獻積澱的福壽吧。很多人聽過這個人,卻不一定熟悉黃道婆簡介。

紡織技術家黃道婆具體是哪裏人 第5張


黃道婆紀念塑像

黃道婆,這名字聽起來倒像是某位媒婆的稱呼,可她卻是一位爲世人敬仰的傳奇人物。黃道婆又被稱爲黃婆,還有後人尊其爲黃母,在當時的松江府一個叫做烏泥涇鎮上生活,也就是今天的上海徐彙區下面的華涇鎮人。在歷史上被稱之爲南宋末年元代初期傑出棉紡織家和改革家。歷史書中對於黃道婆這一人都有所介紹,看見她在棉紡織業和紡織器具改革方面的重要地位。

在說這一重要歷史地位之前,先來說說黃道婆不同尋常的命運。黃道婆小的時候非常貧困,備受封建奴隸主的壓迫,還不得不背井離鄉以道觀爲家,是悲慘的勞動農民階級。在生活十分窘迫的時候,被父母親賣給人家當做童養媳,當時也就十二三歲的黃道婆早已深刻體會到生活的艱辛。

後來幸虧得到當時的黎族的接納,這些熱心助人的同胞們還教給了她紡織技術,而黃道婆也是具備紡織天分的,後來根據前人的紡織技術和自己紡織經驗的積累,不斷改進紡織技術並對紡織工具進行改良。而她也毫無保留的將這些技術傳授給他人,並推動了當時紡織技術的進步和松江地區紡織行業的發展,使其成爲當時全國棉織業的中心。在後來的清朝,更被尊稱爲布業始祖。瞭解黃道婆簡介,對於我們傳承她的精神品德具有深遠的意義。

黃道婆與絲綢有什麼關係

黃道婆是中國紡織第一人,通過自己經驗和實踐的總結,製成了手搖攪車等以往沒有的制棉工具,而且還製作出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用一隻手就能紡出三根紗的腳踏紡車,真是爲當時的職工帶去福音,那麼黃道婆絲綢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聽小編好好的跟你們嘮一嘮。

紡織技術家黃道婆具體是哪裏人 第6張


紡織中的黃道婆

其實黃道婆最主要的貢獻不在絲綢上,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用麻繩紡織的鼻祖。她從第一天紡布到離開人世的那天,都在爲了紡織而不懈努力,爲了學到更好的紡織技術,搭船南下學習崖州的紡織技術。初到崖州,看到當地那些美麗的黎單和色彩豔麗的黎飾,黃道婆暗暗發誓一定要學到這些技術。當地的黎族夥伴也不吝嗇,只要黃道婆想學都教給來她。在黎族的三十年裏,黃道婆研究他們的紡棉工具,學習紡棉技術,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黃道婆成爲了一個技藝精湛的紡織家。

帶着技術,黃道婆回到了家鄉,傳授以及推廣他在黎族學到的所有,並在不斷的實踐中進行改進。爲了讓棉布衣物更美觀,黃道婆把在黎族學到的棉織技術和當時已經比較發達的江南絲織技術結合在一起,在棉布衣物上進行一些圖案的實驗,很受人們的喜愛,原來單調的衣物也變得添彩不少。

而絲綢的鼻祖是嫘祖,黃帝的元妃,養蠶繅絲的創始人,比黃道婆早了幾千年,兩人的側重有所不同,黃道婆絲綢雖然不如棉,但二者都是紡織業中具有傑出貢獻的人物。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