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祕傳 > 演義趣聞 > 老子“無爲而無不爲”是什麼意思?看不透,你就不懂老子!

老子“無爲而無不爲”是什麼意思?看不透,你就不懂老子!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5.2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老子與莊子,世人並稱老莊,但是,他們是一回事兒嗎?

似乎差別很大。

老子講的,是以出世之心去入世,如果看不到這一點,無法真正理解老子。

他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聖人之道,爲而不爭”等話,意思是我們儘量不着痕跡、不刻意地去“善利萬物”。

所以利衆生是老子的重要思想,這是方向,在這個方向下,忘記功利之心,不着行跡去爲善,則是老子指導人們去做的事情。

故老子講“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爲而不爭”。而這樣的不着行跡,就是“無爲”。把“無爲”解釋成什麼都不做,是對老子的最大侮辱。無數人讀老子,入歧途就在於此。

所以,老子講的“無爲而無不爲”,含義是:在這種淡忘功利、不刻意的狀態中去做利衆生之事,會做得更好更多,諸事皆可成就,只是在“道”的層面做事之人,不在乎這個成就,所以雖然“利萬物”,但仍“居衆人之所惡”,功成而身退而已。

好多人把此話理解爲“什麼都不做事情會自然變好”是很大誤解,這種解法讓我們誤解老子很多年。

那麼爲什麼老子的思想會被解成出世的,什麼都不做的思想呢?

是因爲老子講述、教育的主要對象,是國家的管理者,他的思想是:國家管理者要儘量放棄自己的慾望,爲百姓做事。這種思想後世的孟子直接傳承其部分內容,就是君輕民貴的思想。

但是這種提法無道的管理者很厭惡,因此樂於讓知識分子將其解釋爲什麼都不做,這樣對自己很有利。

在這種統治階級的願望下,歷來不乏善於揣摩之人,部分知識分子取老子思想中不着痕跡、不刻意的部分,丟棄其思想中利衆生,爲百姓作爲的部分。將老子的學說變成清談飄逸的資料。

這樣,統治者非常開心,而知識分子亦樂於討好逢迎,這樣的思想,被有意培育,老子的真正思想卻愈加模糊。

直到今天,一談老子,衆人皆以爲是避世無用之學。

老子“無爲而無不爲”是什麼意思?看不透,你就不懂老子!

另外,一些文人爲逃避紛亂的世界,也往往取老子思想的不着痕跡、不刻意的部分,將其解釋爲“什麼都不做纔是最高明的”,爲自己避世做理論根據。

比如魏晉時期這種思想盛行,大家都以爲這個時期文人飄逸,實際當時政治迫害非常血腥,政權更迭直接導致很多文人被殺,連皇甫謐做夢,夢到的都是統治者的互相殘殺,每一個統治集團更替,都會殺忠於前朝者,招在野文人來爲我服務,不來者也要想方設法殺死。

比如嵇康,而來了,政權更迭,又可能死,因此知識分子在想方設法找理論來爲自己開脫,因此他們推出“無爲”理論避世,多隱居田園,以酒爲樂。

而莊子,看似與老子一脈相承,但是有本質的區別。

莊子也取老子思想中不着痕跡、不刻意的部分,建立自己的哲學思想,他認爲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在自然中要完全從容相和,不刻意作爲,這樣的行爲才和於大道。

莊子文筆精彩,爲後世留下無數名言。但是,他只是對老子的前部分思想有所發展。

在莊子的眼裏,老子的境界有問題,他在《養生主》裏寫過老聃去世了,有朋友去告別。

結果發現老人、年輕人都在慟哭拜祭,於是出來說:我原來以爲老子多高呢,原來不過如此而已,真正悟道之人,知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生死都是自然的,這樣教育的老百姓,還會來慟哭嗎?其口吻之中,我們可以看出,亦有調侃,亦有嘲諷,一如他對孔子。

所以說莊子的思想纔是真正的出世之學,雖然他的學說較老子少了一大部分,但對後世的影響才真正大,甚至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人的性格形成,成爲各種人羣的手中的喇叭,一旦失意或者想要出世,立刻提出“老莊”,實際老子是被裹挾而行,大家用的,實際是莊子的思想。

也可這樣說,按照網絡術語,莊子屬於“歪樓”的,因爲他文采太好了,講得太精彩,所以成功地把老子的思想截掉一半,併成功裹挾老子,與自己一起成爲清談之資。

而後世文人直接繼承,將老子的利衆生思想淹沒,變成清虛無爲之至高偶像。

所以,看書要看原著,看後世闡發的,多是闡發者的思想。

那麼,老子與莊子孰高孰低?

這是不善學之人的想法,很多人整天辯論,實在無用。

其實並無高低較量,諸子百家,各有用處,不同階層的人,不同的人生階段,不同的心境,可以採取不同的學說豐富自己的人生,僅此而已。

老子的思想是大成,於世界於自己都有益處,莊子教人放下,調適自己與自然,亦多可取。

所以說,老子是現實主義者和理想主義者的結合體,而莊子是地道的理想主義者,按照莊子的思想,人們穿上粗布衣服,逃入森林大澤,以天爲被,以地爲牀,對生死,完全不動情感,順從自然纔好。

這樣一路想下來,他自己也沒有了飯吃,所以“莊周家貧”,去向監河侯借點米來吃飯,人家還不借給他,很可惜。

莊子去向監河侯借米吃飯,監河侯說,等我收了租金再借你,莊子於是給他講故事,說來的路上我看到車轍印的水中有魚,求我用桶水救它,我說,等我周遊列國,從大河裏取水再來救你吧!以此來嘲諷監河侯的做法。

所以,我們也可以從《莊子》中見到一個即是理想主義者,也爲生計犯愁的文人,很是可愛。

餓着肚皮借米的莊周大抵沒有想到,後世之人,未必如莊周一樣奉行自己的理想。

後世之人,多是在名利兼收高官厚祿的時刻,想起要放鬆一些,於是口中清談莊周,以示高明。

而對於這些人,我多勸讀讀《孟子》,孟子從不避諱自己的高收入,母親去世,我就是有錢隆重安葬,又怎麼了?也是可愛之人。

孟子在稷下,待遇很高,僕人很多,他周遊列國,跟隨學生的車也幾十輛到百輛之多,那個時候的車,造價很高啊。

對於收入,孟子從不避諱,他認爲仁義在先,行仁義之事,有好的收入正常。

這種坦蕩比較可愛,他用從國君那裏拿來的高收入,完成自己教育傳播仁義、君輕民貴的思想,這叫手段高明,令人敬佩。

老子“無爲而無不爲”是什麼意思?看不透,你就不懂老子! 第2張

有人會問,這樣,孟子豈不是沒有做到像老子那樣?

老子講的是利衆生,但是把自己的位置放低,儘量不着痕跡,孟子豈不是沒有做到?

其實,老子告訴我們的是,儘量忘記回報,但是,未必就沒有回報,“聖人不積,既以爲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只是,有道之人,不在意這個回報,也不是爲了獲得這個回報而去做事而已。

因此,從某個角度來講,孟子未必不是老子理論的踐行者。

而《莊子》,每次讀他,亦多感動,那種豁達與超然,足以令人心境開朗,對於養生之人,裨益頗多。

譬如吃菜,蘿蔔白菜,海蔘三文魚,交替着吃,才能不膩,知道那個對自己的體質,有益自己的健康,纔是高明。

不必爲了辯論,整天說就是白菜是至味,其他的一概垃圾,這是未能調和之舉啊。

所以,諸子百家各有淵源,又互相交織,後世每一次的思想繁榮,似乎都要追尋到那個年代,重新溫習各位大師的思想,來做自己發展的資糧。

既然是做資糧,裁剪則是必須而且必要的,但是,對百家思想本來面貌與脈絡的瞭解,也不可少。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