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國學 > 傳統文化 > 王陽明的心學是怎麼樣的?能帶給我們什麼啓發?

王陽明的心學是怎麼樣的?能帶給我們什麼啓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7.0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王陽明的心學大家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王陽明的心學能帶給我們什麼啓發?今天我就分爲六個部分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有一個說法,叫中國歷史一共兩個半完人,一個孔子,那就沒什麼話說了。第二個,王陽明完人,剩下半個是曾國藩。

當然這個說法是爲了打壓曾國藩的,但由此可知王陽明的地位從哪兒來,光說學問大,寫了多少書,講了多少學,沒有用,後世的人看不懂。

朱熹學問大不大?他怎麼沒有王陽明今天的地位呢?對,因爲你只是思想家。

01

如果你的思想能夠用於你在現實世界當中建立功業,對我們這代人意味着什麼?

成功學,就是你自己的內心變化可以直接兌換爲現世的利益和功勳,能夠建功立業,我們當然想學了。

王陽明的心學是怎麼樣的?能帶給我們什麼啓發?

這也就是王陽明爲什麼現在在圖書、影視市場上那麼成功的一個原因,他是一個大IP,關於王陽明的書一直就賣得很好,很多人我估計都想從中學到成功學。

但是我個人認爲,學不到,爲啥?

因爲王陽明的心學是儒學的一個分支,你要搞清楚了儒學是什麼東西,你就不會想從他身上得到成功學了。這個婁子是越捅越大,我又扯出一個比天還大的話題,啥叫儒學?

一個綿延了兩千多年的思想傳統,內部是不斷地流變的,它缺乏一個穩定的內涵。所以,我們要想從內部讀那些儒家的經典,來了解什麼是儒學,那基本是辦不到,尤其是我們這些外行。

孔子之前就有儒家,孔子對它進行了大刀闊斧地改造,所以這本身就不一樣。

到了漢代,儒學和皇權又結合在一起,“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代的儒學是一個獨立的系統。

漢代之後到魏晉南北朝,加上唐朝,儒學其實是一個衰落期,因爲唐朝的皇帝覺得我姓李,你看那個老子也姓李,所以唐朝的國教是道教,儒生在唐朝裏面其實沒有那麼高的地位。

儒學的復興一直到宋代纔開始,這就是宋明理學。到清末,因爲科舉制的廢除,儒生缺乏上升之階,所以到民國的時候又出現新儒家,直到今天還有人稱之爲我是儒家。

儒家內部自稱是有一個道統在,但是本質上都不是一回事,所以從內部沒法說清楚啥叫儒學。

02

兩條君子之道:向外求聖賢,向內求諸己

王陽明的心學到底在說啥呢?

我前面提到過心學再偉大,它也是儒學的一個分支,它的目標和儒學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當聖賢、做君子。那這個目標定下來之後,怎麼去達到呢?理論上就存在着兩條路徑。

第一條路徑我們很熟悉了,就是高考。

中國古代的儒生也一樣,想當聖賢,首先把聖賢書先讀好,每一個字句到底是啥意思,考據明白,像漢代的儒生主要就是幹這個活。

王陽明的心學是怎麼樣的?能帶給我們什麼啓發? 第2張

找人格榜樣,孔子至聖先師,向他學,還有他手下的那些徒弟們。

另外,就是盯住自己日常的一言一行,行動坐臥,用君子和聖賢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知錯就改,那積累到一定的時間,我可不就是個聖賢嗎?

這條路徑我們是比較熟悉的,事實上我們也是這麼一直成長過來的,這個路徑的本質叫向外求。

就是利用各種各樣我們生命當中遇到的東西,不斷地像雕刻刀一樣雕刻自己,最後達成那個人格目標。

還有第二條路徑,就是向內求。

王陽明就是這麼想的,孔子是聖賢,我不是嗎?

他是人,我也是人,憑什麼他是聖賢,我不是呢?區別就在於,我本來也是個聖賢,但是我的心靈被各種烏七八糟的東西給污染了,用佛家的話來說叫貪嗔癡慢疑。

向內求,跟自個兒的心靈較勁,把這些污染物剝離開來,我此心就大放光明,我就也是個聖賢,也是個君子。

03

龍場悟道:此心俱足,不假外求

從龍場悟道開始,一直到五十多歲死去,王陽明所有的思想都是在這條路上,比如說著名的龍場悟道。

當時王陽明是在貴州龍場這個驛站當站長。那個驛站窮得要死,但是那天晚上,面對滿天星斗,他突然欣喜若狂,說我悟道了。

龍場悟道核心是啥?八個字——此心俱足,不假外求。

就是所有關於聖賢和君子的標準,我心裏全有了,我不需要到外面去找,這就是那個歷史上最著名的大喜過望的時刻。

王陽明的心學是怎麼樣的?能帶給我們什麼啓發? 第3張

此後王陽明所有的學術,其實就是這條路徑,只不過他提出不同的概念和不同的說法,把理論雕刻得越來越精細。

比如說,他後來提出來的知行合一、致良知,還有他臨死前提出來的叫“陽明四句教”,本質上都一樣。

四句教第一句,無善無噁心之體;第二句,有善有惡意之動;第三句,知善知惡是良知;第四句,爲善去惡是格物。

這意思也很明白,我的此心是沒有善惡的,這是心之體。

但是一旦我跟世界接觸,這個意念一動,馬上就出現了善惡之分,好的念頭和壞的念頭都開始有了。

但是我心裏有一把刀,這個刀叫良知,我用這個良知去判明這些善惡,然後就是格物致知了,最後爲善去惡,讓自己成爲一個道德上的完人,一個聖賢,一個君子,就是這麼回事。

你說心學就這麼簡單?對呀,就這麼簡單,但是你可千萬不能小看它。

04

王陽明心學: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

王陽明的心學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

我這麼用詞一點兒都沒過分,因爲你對比西方馬上就明白了,西方思想史上最著名的解放運動是啥?

宗教改革,宗教改革不是讓你不信上帝,而是換一個方法信。

1517年,馬丁·路德就提出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通過閱讀《聖經》,直接和上帝溝通,因爲這是純粹的精神性的信仰活動,我不需要通過教皇或是羅馬教廷這個中介。

教皇在拉丁文裏叫Papa,就是爸爸的意思,我信個啥還用爸爸來指點我、規定我嗎?你們搞出那麼多複雜的宗教儀軌,收那麼重的宗教稅,還賣什麼贖罪券。

而且羅馬教廷的一幫人,你們的私生活我們都看在眼裏,一塌糊塗,遍地都是私生子,你們這些人還給我們在上帝之間當中介,還是我自個兒來吧。

所以你看,這也是一個從向外求轉向向內求的過程。

王陽明當時遇到的情況幾乎是一模一樣。在王陽明所有的故事當中,有一個很著名的,就是他少年時代讀書,老師就問他,你爲什麼讀聖賢書啊?

王陽明說,當聖賢啊。老師說你瘋了吧你,讀書是爲了當官,是爲了出仕,像跟你爸一樣,去中狀元。

你看,讀儒家經典本身就是培養人格,但是因爲在向外求的過程當中不斷地變異,不斷地畸形化,變成了一個功利色彩的東西。

一個小孩說我讀聖賢書,當聖賢,當時的人沒法理解,連他親爹都不理解,你看,這是不是出了問題?所以要轉向向內求。

向內求爲什麼是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

王陽明的心學是怎麼樣的?能帶給我們什麼啓發? 第4張

因爲它讓人人看到希望,人人都變得平等。

要不然按照你們原來的那套儀軌,有人走得遠,有人走得近,你就是君子,我就是愚癡,對吧?這人就不平等。

但是一旦承認人人心裏都有聖賢,大家都平等了。所以王陽明的心學有一個基礎,就是當你相信滿大街你看見的都是聖賢的時候,你就登堂入室了,可以修習心學了。

05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當然,你說心學有啥問題呢?有問題,就是它沒了標準。

你的心和我的心它不一樣,我們倆沒法互相質疑、互相否定。

所以王陽明臨死的時候,弟子就問他,老師,有什麼話要留下來嗎?

他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我的心是光明的,我啥也不用說。那你是不是個聖賢,外面怎麼看得見呢?這就是一個問題。

王陽明死了之後,他的弟子都是聽過他講學的人,馬上就分裂,叫四門七派,分成一大堆派別,吵得一塌糊塗,到底哪個代表根正苗紅的心學呢?誰都不知道。

那心學對我們這代人有什麼用?

只有一個答案:良知和認知升級

心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論,比如說王陽明思想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知行合一,請問這四個字它到底是什麼意思?

很多人做淺表的理解,說既然認知到了,就應該能做到,你知道抽菸有害健康,就應該戒菸嘛;知道好好學習有未來,放了學趕緊回來做作業,這叫知行合一。

這個理解也不能說錯,但是確實太淺了。

更深一層的理解呢?知行合一這四個字,它所有的着眼點和立足點都是我們的自身,是我們的這顆心,這就是心學的道理。

首先,你要提升自己的認知,來驅動更正確的行爲。

比如說投資,行很簡單,籤個字那錢就花出去了。但是你知道什麼項目能投資,將來能漲,這個知是極難提升的,這叫以更高的知來驅動正確的行。

反過來呢,所有的行的目的,都是要提升自己的知。

提升知這件事情,其實特別特別難,你別覺得一句話,我看到了,點贊,說得不錯,這就叫知,一個格言我能背下來,這就叫知。

一番道理我能講出來,我能寫紙上,這就叫知。其實都不對。

王陽明的心學是怎麼樣的?能帶給我們什麼啓發? 第5張

那爲什麼從知到行,中間有這麼大的差距呢?因爲行是面對最具體的選擇的,選擇關頭極難極難。

舉一個例子:

2016年中秋節前夕,阿里巴巴有幾個程序員,是負責安全事務的,他們居然做了一個小程序,在公司的網站上搶月餅,當然搶到的只是購買月餅的那個資格,將來還是要花錢買的。

就這麼一個小事,後來被發現出來之後,公司居然把他給開除了。網上就吵得一塌糊塗,一派人說,程序員幹這種事非常的聰明嘛,用技術來獲得優勢,這是黑客精神,多好。

還有一派認知就認爲,這種管安全的程序員投機取巧,耍小聰明,這件事情萬萬不能縱容,一定要開除。

你看,兩個認知似乎都有它的道理基礎,好,這個難題放到阿里巴巴公司高管的面前,他怎麼選擇呢?這背後才考較你公司的價值觀和真正的認知,平常那些道理吵來吵去是沒有用的。

06

爲什麼知行合一對我們這代人來說特別難?

從知到行有巨大的差距,這個中間的差距就叫選擇。

我們這代人就是選擇太多了,原來選擇少的時候,你的那個認知分裂還不大容易看得出來。

現在分分鐘就面對大量的選擇,看起來是好事,但是它在撕裂我們的認知,每一個選擇背後都有道理,哪個認知似乎都是對的。

但是一旦面臨選擇的時候,它們就開始打羣架。

我們這代人面對的時代,其實是一個總進程當中的一段,這個總進程是什麼?

一百多年前,馬克思就把話已經講明白了——一切堅固的東西都在煙消雲散,一切神聖的東西都將被褻瀆。

原來選擇少的時候,我們還可以靠着什麼血緣關係,什麼社會層級,這些確定的東西摸着往前走。

但是當一切都要煙消雲散的時候,除了自己這顆心,自己的良知,自己的認知升級,我們還有什麼能靠得住的呢?

這就是王陽明的心學對我們這代人啓發。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