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國學 > 傳統文化 > 探索“紫姑”的由來,民間爲什麼會有迎接紫姑的習俗?

探索“紫姑”的由來,民間爲什麼會有迎接紫姑的習俗?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紫姑”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廁神“紫姑”是漢族民俗傳說中的司廁之神,也被叫作是子姑、廁姑、茅姑、坑姑、坑三姑娘等。廁神中主要被人供奉的是“紫姑”和三霄娘娘,“紫姑”的主要職責不是司廁,而是代人占卜世事吉凶和與人玩樂。

民間傳說她們是先知,其中大多數人都會將她請到自己的房屋中供奉,請她占卜家中諸事。

當上元節來臨之時,人們家裏的婦女都必須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去迎請廁神。在節日的前一天,要準備糞箕一隻,還要在上面裝飾釵環和簪還有花朵,用另一支銀釵插在箕口處,放在坑廁一旁設置供奉。同時,還要專門設立一個單獨的供桌,在上面點上香燭和香,讓孩子們向它行禮。

“紫姑”的由來

關於“紫姑”的由來一共有三種說法:

說法一:大戶人家小妾

關於“紫姑”的最早記錄是在南朝劉敬叔的《異苑》的第五卷中,它說“紫姑”早就已經存在了。她本是一大戶人家中的小妾,她總是遭到家中大老婆的記恨,總是讓她做髒活,還經常折磨她,“紫姑”忍受不住這樣的虐待,便在農曆正月十五那天含着仇恨死去。

探索“紫姑”的由來,民間爲什麼會有迎接紫姑的習俗?

說法二:唐朝刺史李景小妾

《顯異錄》記載道:

“紫姑”,菜陽人,姓何名楣,字麗卿。壽陽李景納爲妾。其妻妒之,正月十五陰殺於廁中。天帝憫之,命爲廁神。故世人作其形,夜於廁間迎祀,以佔衆事。俗呼爲三姑。

這段話的白話意思就是,“紫姑”,姓何名媚,字麗卿,山東萊陽人。在武則天時期,壽陽刺史李景殺死了何媚的丈夫,並將她納爲妾,這使何媚遭到了李景妻子的嫉妒。在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晚上,他的妻子在廁所裏殺死了何媚。

何媚因心中有怨陰魂不散,李景在上廁所時,經常聽到哭聲。後來,此事被天庭得知,“天帝仁慈”,把她立爲廁所之神。

說法三:坑三姑娘的“混元金斗”

這句話出自《封神演義》中雲霄,瓊霄和紫霄三個神仙的故事。三位神仙(後來稱爲財富之神)的哥哥趙公明來幫助殷紂王攻打西岐,卻被陸壓道人殺害。三位仙姑爲兄弟報仇,於是他們建立了黃河大陣,並用混元金斗這個法寶器將原始天尊的十二個門徒中的大多數擊入了黃河大陣。

後來,元始天尊和老子用他們的法術力破了黃河大陣,三個仙姑被殺。姜子牙封神時,三個仙姑就成了坑三姑娘,她們原來的法器“混元金斗”也就成了子孫桶,就是現在的馬桶,所以她們也被稱爲廁神。

探索“紫姑”的由來,民間爲什麼會有迎接紫姑的習俗? 第2張

民間爲何請“紫姑”

講完了“紫姑”的幾種由來,接下來我們來聊一聊爲何迎請“紫姑”吧。當然上述都是一些民間傳說,其實“紫姑”是民間一個善良而貧窮的女孩。正月十五那天,“紫姑”因貧困去世。人們對她表示同情,想念她,在某些地方還出現了“在正月十五迎接“紫姑””的習俗。

在這一天的晚上,人們都用稻草,布頭等製作真人大小的“紫姑”像。婦女站在“紫姑”經常工作的廁所,豬圈和廚房旁邊,他們像姐妹一樣向她打招呼,握着她的手,與她親密交談,並用流着淚安慰她,現場非常生動逼真。人們通過這項活動,反映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善良,忠誠和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紫姑”有很多不同的稱謂。例如,山東稱爲“請廁姑”,廣東的說法是“請廁坑姑”,杭州則是用“召廁姑”的說法,蘇州和紹興地區對“紫姑”的稱謂是“坑三姑娘”。紹興的一些人請“紫姑”是到灰倉裏進行的,所以他們也稱“紫姑”爲“灰接姑娘”,總而言之,迎請“紫姑”的方式和地點不同,“紫姑”的稱謂也有所不同。

民間如何請“紫姑”

“紫姑”一般都是在廁所中迎請的,但是廁所必須非常安靜才能請來“紫姑”。

《雜五行書》說:“廁神的名字叫后帝。”《異苑》中說道:“陶侃有一天夜晚上廁所,看見一個人自稱是后帝,穿一件單衣,戴平頭巾,對陶侃說:’三年之內不說,將來貴不可言。’”後來,陶侃果然成爲了一名大官。

探索“紫姑”的由來,民間爲什麼會有迎接紫姑的習俗? 第3張

關於迎請“紫姑”的活動有很多,自南朝以來,歡迎“紫姑”神的習俗在人們中很流行,《異苑》中稱“紫姑”神爲廁神。信奉“紫姑”可以向“紫姑”詢問禍福,在建造房屋、生孩子和貿易,甚至是打仗,考試,和官職,也可以像“紫姑”詢問,而且“紫姑”說的事情都會一一應驗。因此,民間對“紫姑”神的信仰很流行的,崇拜“紫姑”神的習俗很普遍。

宋代詩人陸游曾向“紫姑”占卜,他在《箕卜》一詩說:

“孟春百草靈,古俗迎紫姑。廚中取竹箕,冒以婦裙襦。

豎子夾相持,插筆祝其書。俄若有物評,對畣不順臾。豈心考中否,一笑聊相娛。”

雖然是請了“紫姑”來占卜科考之事,但是他卻並沒有完全相信,只是一笑而過,圖個彩頭罷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