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國學 > 古文名著 > 《誡子篇》的原文是什麼?這篇古文該如何理解呢?

《誡子篇》的原文是什麼?這篇古文該如何理解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誡子篇》的原文是什麼?這篇古文該如何理解呢?

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

有道德修養的君子,是這樣進行修養鍛鍊的,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慾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如果不下苦工學習就 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如果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縱慾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節操高尚。如果年華與歲月虛度,志願時日消磨,最終就會像枯枝落葉般一天天衰老下去。這樣的人不會爲社會所用而有益於社會,只有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的窮家破舍裏,到那時再悔也來不及了。

【作者簡介】

《誡子篇》的原文是什麼?這篇古文該如何理解呢? 第2張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在世時被封爲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特追封他爲武興王。諸葛亮爲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諸葛亮在後世受到極大尊崇,成爲後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寶雞、漢中、南陽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贊諸葛亮。

【賞析】

全文的主旨是勸兒子勤學立志,須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險躁,即扎硬寨,打死仗。這些話看似老生常談,但出於父子之情,便是不同。

這一篇《誡子篇》充分表達了諸葛亮的儒家思想的修養。所以後人講養性修身的道理,老實說都沒有跳出諸葛亮的手掌心。後人把諸葛亮這封信上的思想,換上一件 衣服,變成儒家的。所以這封信是非常有名的著作。他以這種文字說理,文學的境界 非常高,組織的非常美妙,都是對仗工整的句子。作詩的時候,春花對秋月,大陸對 長空,很容易對,最怕是學術性、思想性的東西,對起來是很難的。結果,諸葛亮把 這種思想文學化。後來的八股文也是這樣,先把題目標好,所謂破題,就是把主題的 思想內涵的重心先表達出來。他教兒子以“靜”來做學問,以“儉”修身,儉不只是節省用錢;自己的身體、精神也要保養,簡單明瞭,一切乾淨利落,就是這個“儉”字。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