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國學 > 詩詞名句 > 曹植所作的《當牆欲高行》,蘊含憤激難平而又無奈的情緒

曹植所作的《當牆欲高行》,蘊含憤激難平而又無奈的情緒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5.2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曹植,字子建,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是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是建安文學的集大成者,與曹操和曹丕合稱三曹。下面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曹植所作的《當牆欲高行》吧。

當牆欲高行

曹植 〔兩漢

龍欲昇天須浮雲,人之仕進待中人。

衆口可以鑠金,讒言三至,慈母不親。

憒憒俗間,不辨僞真。

願欲披心自說陳,君門以九重,道遠河無津。

曹植所作的《當牆欲高行》,蘊含憤激難平而又無奈的情緒

譯文及註釋

譯文

龍想要飛天要憑藉浮雲,人入仕做官得君王左右貴幸之人指引。

衆人動嘴能把金熔化,讒言太多,就算是最親的母親也會懷疑。

挑撥離間昏亂又庸俗,足以使人不辨假和真。

我想敞心扉表達真意,可惜君門九重相隔太遙遠,且橫一條河渡口難尋。

曹植所作的《當牆欲高行》,蘊含憤激難平而又無奈的情緒 第2張

註釋

須:憑藉。

仕進:入仕做官。

中人:君王左右貴幸之人。

鑠(shuò):銷融。《楚辭·九章·惜誦》:“故衆口其鑠金兮。”

慈母不親:借用曾參的典故。《史記·甘茂列傳》:“魯人有與曾參同姓名者殺人,人告其母曰‘曾參殺人’,其母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又一人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投杼下機,逾牆而走。”

憒憒:糊塗。

披心:剖析內心。

九重:宋玉《九辯》:“君之門以九重。” 指國君的宮門深邃幽遠。

津:渡口,此指渡船或橋樑。

曹植所作的《當牆欲高行》,蘊含憤激難平而又無奈的情緒 第3張

賞析

詩一開篇,用對仗形式以自然現象興起社會現象:“龍欲昇天須浮雲,人之仕進待中人。”作者雖是平平道來,不置褒貶,提出的問題卻是引人深思。試想,人的仕進本該靠才德出衆,這裏卻說要依託皇帝的倖臣——中人,豈非咄咄怪事!作者正是通過這有悖常理的現象,開揭露朝廷問題,使詩一開始就揭出主旨。

“衆口可以鑠金,讒言三至,慈母不親。”化用“衆口鑠金”的典故和曾參的故事。前者是說衆人的話的話就連黃金也可以熔化,更不必說讒毀一個人了。後者見於《史記.甘茂傳》,說魯國有一個與孔子弟子曾參同姓名的人犯了罪,有人告訴曾參的母親,她不相信。不久,又有一人來報告,她仍然不信,照樣坐在那裏織布。但等到第三個人來報告,她也慌了,投杼下機,逾牆逃跑了。坐在在這裏是借古語和古事感諷現實,說明讒言可畏。

正因爲如此,所以作者接下來說“憒憒俗間,不辨僞真”,便不是泛泛地空發議論,而是對當時現實的針貶,是發自內心的呼喊。因此,激憤之情溢於言表。

胸懷大志、欲有所爲的作者,不甘心就此被小人的讒言所毀滅,他要向皇帝披露真心,陳述衷情。“願欲披心自說陳”一句情詞懇切,忠心可鑑.然而就連這樣一點可憐的願望,都成了難以實現的幻想,因爲“君門以九重,道遠河無津”。全詩就在這沉痛悲愴的慨嘆之間,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無盡的餘味。

這首小詩以議論爲主,卻不令人乏味,除了因爲作者不是蒼白空洞的說理、字裏行間包含着真情外,形式上也很有特色。例如字數參差錯落,句式長短不齊,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兼用,或駢或散,富於變化,而又一韻到底,一氣呵成。不僅避免了這類詩易於呆板的弊病,而且有力地表達了作者憤激不平的感情。

清人朱乾解此詩云:“《春秋》傳:‘人之有牆,以蔽惡也’今以蔽明,喻君門九重,不得自由也。”所言極是。《三國志-魏書-明帝紀》裴松之注引《魏略》:“是時僞言,雲帝已崩,從駕羣臣迎立雍丘王植。京師自卞太后羣公皆懼。及帝還,皆私查顏色。卞太后悲喜,欲推始言者,帝曰:‘天下皆言,將何所推?’”詩道出了“衆口鑠金”、謠言殺人的感慨。三至五句用典,言讒言可畏。末三句寫詩人遭讒而不能辯白的無奈與憤懣。全詩將憤激難平而又無奈的情緒表現得極爲真實。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