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國學 > 文化名家 > 袁枚詠史詩的特點是什麼?詳解其特點

袁枚詠史詩的特點是什麼?詳解其特點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衆所周知袁枚是乾隆時期的重要詩人,與趙翼、蔣士並稱爲“江左三大家”,那他的特色是什麼? 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袁枚爲人偶儻不羈,反對封建道學。論詩反對沈德潛提倡的“格調”,以爲會流於貴古賤今,尊唐抑宋的舊框框;反對王士禎的專求“神韻”,以爲會流於纖弱和過分“裝飾”。他主張詩歌要抒寫性靈,創“性靈”說。要求寫作者的真性情,要有新鮮活潑的靈感的觸發,不可寫得陳陳相因,沒有個性,沒有生氣。

他的詩作實踐了自己的主張,寫得感情奔放,議論新穎,筆調活潑,語言明暢且句法較爲靈活多變,從內容到形式都有一定創新,沒有流入宗唐、宗宋的泥古窠白。但其作品也有侷限,一是生活面不廣,多寫個人的閒情逸致;一是創作態度不夠嚴肅,不少篇章是率意之作,境界趣味不高,流爲輕滑。

袁枚詠史詩的特點是什麼?詳解其特點

詠史題材在袁枚的詩學世界中佔有重要而獨特的地位。他一生中寫下二百餘首詠史詩,對詠史詩的創作方法也提出了一系列批評意見。通過這些材料,可以管窺其詠史詩批評觀念與風格追求。袁枚對詠史詩創作提出了兩條具體要求:一是“新義”,即思想內容上的高超識見,需要藉助學識與想象兩套方法來獲得;二是“雋永”,即在藝術風貌上形成感情深沉悠遠、意味綿長不絕的效果,獲得的途徑有幽默、形象和用典這三種。袁枚自己在創作中基本遵循這兩條標準,但也有不合之處。

袁枚的整體詩學觀念中就包含着對“新義”的追求。他曾在《隨園詩話》中引述姜夔的話:“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難言,我易言之:詩便不俗。”也說過:“餘自幼,詩文不喜平熟。”具體而言,他最推崇“翻案”式的寫作,因爲既能突出作者的過人天才,又能避免讀者的審美疲勞。

袁枚不僅在詩學批評中強調詠史詩要具有議論上的新義,而且他自己在創作中也做出了很好的實踐。例如《謁嶽王墓作十五絕句》,就最能體現其創新能力。這組詩是詩人晚年攜子游覽西湖時所作。詩人圍繞岳飛這單一的歷史人物寫了15首詩,卻沒有一首詩的立意是重複的,而是充分發揮才情與智慧,從不同角度下筆。除此之外,袁枚詠史詩中這類具有新義的作品也是數不勝數。

《馬嵬》是袁枚詠史詩的代表作品。《馬嵬》共四首,這首詩是第四首。馬嵬,驛名,在今狹西省興平縣西。唐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安史亂起,大年攻下潼關,玄宗與楊貴妃倉皇逃蜀,途經馬嵬驛,感從將士不肯西行,迫使玄宗令高力士繳死貴妃。今馬嵬坡尚有楊貴妃墓。中唐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也寫及此事。

這是一首詠史詩,借詠史事來抒發感慨。“莫唱當年長、恨歌”,自從白居易創作《長恨歌》和同時的陳鴻寫傳奇小說《長恨歌傳》以來,唐玄宗和楊貴妃生離死別的故事就一直廣爲流傳。宋代有樂史的小說《楊太真外傳》,排比潤飾,更見細膩。元代白樸則又將李隆基楊貴妃故事改編爲雜別《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至清初洪昇更據以改編爲長篇傳奇劇本《長生殿》。在袁枚之前,可見李、楊故事已經家喻戶曉。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