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漢朝和親政策是怎麼開始的?漢匈和親的意義是什麼?

漢朝和親政策是怎麼開始的?漢匈和親的意義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朝和親政策是怎麼開始的?漢匈和親的意義是什麼?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羣雄逐鹿中原,劉邦、項羽在其中脫穎而出。最終在垓下之戰中劉邦擊敗項羽統一中原。於公元前202年在泗水,劉邦稱帝建立大漢王朝。

漢朝和親政策是怎麼開始的?漢匈和親的意義是什麼?

華夏民族與外族的和親可以說是由西漢開始的,在漢高祖時期就已經開始了與匈奴的和親。那麼在漢朝初定時期,大漢王朝的統治者是基於什麼樣的背景下提出的和親政策,和親形勢的轉折以及和親的意義都有哪些,請聽小編一一道來。

和親政策提出的背景。

對內

大漢建國之初,由於連年征戰,人口死傷過半人口銳減,人民居無定所;經濟嚴重破壞,糧價高漲,百姓食不果腹,甚至出現人食人的局面,百姓賣子求生。正如《漢書·食貨志》記載:“漢興,接秦之弊,諸侯並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高祖乃令民得賣子,就食蜀漢”。漢朝統治者急需一個穩定的政治環境以發展經濟。

同時,呂后薨逝之後,呂氏集團引發的“諸呂之亂”。以及漢高祖劉邦在建立西漢政權過程中,因形勢需要曾分封過幾個異姓諸侯王,建立西漢政權後,諸侯王勢力日益增大,開始出現威脅中央統治之勢。高祖分封的同姓諸侯王也對中央政權虎視眈眈。由於諸侯王權力過大,享有鑄幣權、可徵稅、官吏任免,最後釀成了“七國之亂”,威脅統治者的統治。國家內部動盪不堪,政治、經濟等不穩定因素過多,統治者急需發展經濟穩定朝內穩定局勢。

漢朝和親政策是怎麼開始的?漢匈和親的意義是什麼? 第2張

對外

漢朝初建時,對中原地區來說最大的威脅是匈奴。匈奴在冒頓單于的帶領下,向東擊敗了在當時算是比較強盛的東胡,向西潰敗月氏,同時向南吞併了南部的樓煩、白羊河南王,之前秦朝時蒙恬將軍奪取的匈奴領地全部收復,一統蒙古地區,建立了我國北部以遊牧民族組成的帝國。此時匈奴人兵強馬壯四處征伐擴張領地,與漢朝邊境接壤之地頻繁遭受匈奴騷擾。作爲漢朝北部最強大的政治軍事力量,窺得當時中原地區的積貧積弱,時刻不覬覦漢王朝,威脅着漢朝北部地區的穩定。

若在漢朝初建時即出兵匈奴,由於漢政權不穩易引起內亂使其腹背受敵,而且當時的匈奴只是偶有騷擾,並未大舉進攻漢朝邊關,故而漢政府沒有主動出兵打擊匈奴。

導火索——“平城之圍”

高祖六年秋,匈奴出兵馬邑(現山西朔縣),因匈奴兵力過強當時守軍韓王信多次遣使和解。高祖欲發兵救韓王,卻因韓信多次派使臣與匈奴人接觸,以爲韓信對漢朝已有反叛之心,派人責難了韓信。韓信害怕被高祖誅殺,率馬邑衆部投降匈奴。而後在韓信的引導和幫助之下,匈奴人攻入太原,兵臨晉陽城。如若失去山西,將嚴重威脅漢朝對中原地區的統治。

漢朝和親政策是怎麼開始的?漢匈和親的意義是什麼? 第3張

次年爲穩定漢朝北部局勢,高祖御駕親征。三十萬軍出擊匈奴又有皇帝的親征,初期進軍順利,平定了韓信的叛亂。後來被匈奴使計圍困在白登山,史稱“平城之圍”。高祖採用陳平計“使使間厚遺閼氏”(出自《漢書·匈奴傳》),才得以解圍。

經此一役,漢朝統治者真正意識到當時匈奴力量的強大。如果匈奴只是小規模騷擾,雖然或多或少有些損失,但不會亡國;如果惹怒匈奴,引起他們大規模侵犯,稍有不當即可能顛覆大漢政權。短時間內只能給與其利益先穩住匈奴,解決好內部政治、經濟問題,有餘力之後才能解決外部的匈奴問題。於是高祖聽取謀臣劉敬的建議,與匈奴和親。

漢初政治家決定以和親暫時緩解內外矛盾,制定了與和親相關的一些約定。關於和親的人選、漢匈雙方邊境界限、權力地位、經濟貿易交流以及漢匈雙方的義務都作出了相關約定。基於這樣的背景下開始了華夏民族與其他民族的和親之路。

漢朝和親政策是怎麼開始的?漢匈和親的意義是什麼? 第4張

和親形勢的轉折。

經過漢初幾位帝王的不懈努力,發展到武帝即位時諸呂被誅、諸侯王尾大不掉問題已解決,朝堂內部環境相較於漢朝初建時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幾十年的休養生息,政局走向穩定,經濟恢復,甚至出現了“文景之治”這一繁榮局面,國家力量空前強大。

爲了進一步蓄備力量,在經濟上漢武帝將鑄幣、鹽業、冶金等行業的經營權由各諸侯國收歸政府所有,使得中央財富激增。政治上對內武帝採納謀士主父偃的建議,施行“推恩令”,詔“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條上,朕且臨定其號名”(詳見《漢書·王子侯表》)。各諸侯國嫡子繼承王位,分得大部分領地,庶子也可以分得少部分領地,這樣削弱了諸侯國的權利和勢力範圍,中央集權得到了鞏固。對外派遣使臣出使西域,欲與月氏聯合抗擊匈奴。在軍事人才儲備上也有了衛青、霍去病等實力人才。

漢朝和親政策是怎麼開始的?漢匈和親的意義是什麼? 第5張

武帝時期,已經不是漢朝初建時經濟凋零,面對外敵侵凌只能忍氣吞聲、送人送物了,不論是在政治、經濟還是軍事上各方面的條件都已經成熟,並且準備日漸妥當。正如漢武帝自己所述“漢家庶事草創,加四夷侵凌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見《資治通鑑》)。

因漢武帝對匈奴開戰,和親之路中止了一段時間,這也是漢匈關係的轉折點。和親政策可以說是在漢初國家實力弱,暫時對匈奴的妥協,對漢朝是一種屈辱。武帝時期隨着國家實力的上升和親性質也發生了反轉,由漢求和親變成了匈奴求親。

漢匈和親的意義。

與匈奴的親,首先給予了初建的漢朝休養生息的機會,使得中原地區人民暫時遠離戰爭,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其次,暫時緩解了漢匈雙方矛盾,爲漢初統治者穩定政局騰出時間;再次漢匈和親,給匈奴人帶去了大量物資,改善了匈奴人生活,使其對漢朝邊境的騷擾減少;最後漢匈和親開啓了我國曆史上和親外交的先河,爲後人在處理對外事務時提供了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