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什麼是戚家刀?戚家刀與日本刀有什麼不一樣?

什麼是戚家刀?戚家刀與日本刀有什麼不一樣?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戚家刀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根據有關史料記載,明代早在太祖當政時就已經專門設置了管理兵器的軍器局。明朝的軍刀樣式繁多,比如摩挲刀、滾刀、馬刀等,其中大多數都是在承襲宋代軍刀的基礎上改造而成,小部分是引進或仿製日本刀。

事實上宋代以後,日本刀的鍛鍊水平就已經超過了中國刀。這一點可以從歐陽修《日本刀歌》的“寶刀近出日本國”一句得到驗證。

什麼是戚家刀?戚家刀與日本刀有什麼不一樣?

日本刀承繼了唐大刀的優點,刀身修長,刀刃輕薄且鋒利無比,使喚起來非常方便,無論是在尺寸上還是刀制上都特別方便近身格殺。相比之下,明早期的軍刀不僅刀身偏短,且刀體較重,非常不利於近身格殺。

戚繼光在與倭寇的交戰中就發現了明刀的弱點。另外倭寇的打法也種類繁多,明軍在不熟悉倭寇戰鬥歷史的情況下很容易吃虧。所以戚繼光就決定借鑑日本刀的優點來改良明刀。

明中期後,明軍開始大規模推廣這種經過改良的日本式刀,故我們能在電視劇中看到明軍士兵也配有日本式的長刀。

當然大規模推廣只靠日本進口是行不通的,大部分還是得靠明廷自己生產製造。《紀效新書》中就有對造刀的相關記載,“造刀所用的鐵料必須多煉多打磨,好鋼一定要用在刀刃上,刀刃追求的是鋒利,所以也要多打磨。最重要的是對刀尖的分辨,經驗豐富的刀匠知道用利器試砍刀芒,如果刀芒有肩,就不是好鐵。另外手柄要短一些,刀體形狀要彎一些”。

戚繼光無疑深諳日本刀的鍛造之法,而由於這種經過改良的明刀最早也是由戚繼光提出,所以其也被統稱爲“戚家刀”。

那麼大名鼎鼎的“戚家刀”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一、戚家刀的概念與整體風格

戚家刀在舊有明刀的基礎上,將刀刃的弧度加大,刀刃的寬度也縮小,經過這樣打磨的刀刃就形成了“V”形開鋒,更具切割力。

這樣的刀刃設計與日本刀的特點很相似,所以在刀刃上戚家刀充分借鑑了日本刀的優點。另外一個比較大的變化在刀尖上,戚家刀的刀尖非但沒有變得更尖銳,相反還變成了弧形,這點有點像漢代的鐵刀。而日本刀的刀尖卻非常鋒利,他們將其稱之爲切線,故在刀尖上戚家刀與日本刀差異比較大。

戚家刀刀制上的特點還體現在刀背上,其將舊明刀刀背的兩個側面削薄,這樣刀背上就出現了一條棟線,如此不僅能減輕刀刃的重量(節省制刀原料),還可以增強刀刃的鋒利度。

另外這樣設計的原理還在於明兵與倭寇的刀法不一樣,明兵還是比較擅長傳統的大開大合式的砍與削。

什麼是戚家刀?戚家刀與日本刀有什麼不一樣? 第2張

二、手柄造型

戚家刀的刀裝在材質上主要有鐵和銅兩種,而手柄造型主要有方形、四瓣瓜型、柄頭下彎茄形等三種。下面筆者就以這三種造型展開論述,以求能幫助讀者看到戚家刀手柄造型整體的設計風格。

(1)方形:方形裝具是最爲常見的一種,它的特點是刀把上有個橢圓形的刀擋,就在小折沿的地方,而在面向刀刃的部分又有一個沿口,沿口的形狀以垂直爲主。

方形刀柄的虎口被稱爲緣口,緣口上有兩個面,分別是長方形和梯形,刀尾有個長方體的零件,被稱爲刀首。刀莖靠近尾部的地方一般會穿孔繫繩,既有裝飾美化作用,又能通過手繩將刀緊緊控制住,使其在使用過程中不容易脫手。

(2)四瓣瓜型:四瓣瓜擋又被稱爲木瓜擋,也屬於比較多久的一種刀擋。木瓜擋也分爲立沿和平擋兩種。立沿出現的時間比較晚,大概是明代晚期,雖然它是立起來的,但是高度不大,只有5毫米左右。平擋的特點就是中間比較厚,邊緣比較薄。平擋一般都是鐵裝,但也有一些平擋會在邊緣滾邊甚至是雕刻圖案,這種平擋一般只有早期才能看到,比較金貴。

(3)柄頭下彎茄形:這樣的形制比較特殊,它的刀首也不像方形和木瓜形那樣是橢圓形的,而是弧形的。弧形鐵片包裹手柄的後半部分,這樣整體上看起來刀柄就像是一個下卷的雲頭。

其他部分,像緣口和刀莖都和方形刀柄的樣式差不多。刀擋與木瓜擋一樣,都是鐵裝的,只是它一般會增加一些紋飾,主要有紋銀、米字格等幾種。

三、刀刃鍛造

刀刃鍛造技術發展到明代,已經逐步臻於成熟了。這個時期的中國刀在繼承傳統鍛造技術的基礎上,不斷引進日本和西亞的煉刀技術。戚家刀的鍛造主要有兩種類型,區別就是有無花紋。

花紋效果明顯的一種其花紋形式多樣,其中傳統的中國圖案居多,這樣的戚家刀多產自山西、河北兩省。無花紋效果的類型其刀體鋼質青白。從現存可查的戚家刀來看,採用日本鍛造方式的還是比較少。因爲採用日本鍛造方式練出來的刀,雖然其性能比較優良,但是鍛造方法複雜,且成本較高,不適合批量生產製造。

戚家刀學習日本刀的風格後,整體上有一個比較大的變化。戚家刀的刀姿距手柄一尺以上開始成弧線,中國話稱之爲“反”。

什麼是戚家刀?戚家刀與日本刀有什麼不一樣? 第3張

由於每個地方、每個刀匠的煉製方法不同,所以“反”也有大小之分。因爲中國士兵在戰鬥中更習慣更擅長劈砍,故戚家刀的“反”其弧度特別大,就像是在一個大圓弧上截取了一段,而日本人則比較擅長刺激,所以日本刀靠刀刃一段就顯得比較直。

當然戚家刀也有平造,平造的特點就是它的刀刃沒有鎬線,但它也不是和日本刀一樣直,它還保留了一點鎬線,這體現了戚家刀在學習日本刀的同時,也保留了自己的鍛造風格。

另外,明刀也不像日本刀那麼注重刀體的打磨精細,它更側重刀整體的使用價值,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更追求性價比。 經過改良後的戚家刀跟隨戚家軍南征北戰多年,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戚家刀成就了戚家軍的赫赫威名,而戚家軍也使戚家刀名揚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