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南宋殿前司有哪些歷史變遷?與水軍是什麼關係?

南宋殿前司有哪些歷史變遷?與水軍是什麼關係?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南宋建炎初,殿前都指揮並侍衛馬、步都指揮漸成空置,自紹興五年至紹興七年,逐步恢復建制。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五年冬,廢神武中軍隸殿前司,……又以都督府兵分隸三衙。七年夏,複合馬司餘軍及八字軍爲六軍十二將,命劉信叔主之;解承宣潛典步軍如故。自是三衙始復矣。”

南宋殿前司有哪些歷史變遷?與水軍是什麼關係?

南宋末期,前線的實力武將兼任制置使、安撫使,獨自組建新軍而對抗元軍。其中,充當重要作用的是,位於長江中游和漢水流域的京湖制置使、長江下游和淮水流域的兩淮制置使、長江河防的沿江制置使等。

除陸軍沿襲北宋外,爲防衛海岸線與長江沿岸的城鎮,南宋朝廷還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水師。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水師編有11支艦隊,3000名水兵。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增加到15支艦隊,21000名水兵。而到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更達到22支艦隊,52000名水兵。

紹興十八年(1148)殿前司由十二軍編成,擁有七萬多人。以殿前司爲首的三衙軍,在防備宮城和首都同時,必要時也投入前線作戰。朝廷中設置樞密院(文官)統領全國兵權,在各地的軍事要衝,也任命文官爲制置使、安撫使,統攝軍政、用兵等權力。

因長江--淮水--漢水一帶爲南宋與金、元對峙前線,南宋在沿江佈置有充足的水軍,沿海海軍也得到強化。南宋初期主要由沿江制置使、沿海制置使擔負江上、海上防務,之後,隨着各地配置屯駐大軍,水軍也隨之分散配置各地。南宋中後期,沿江、沿海要地共設置20餘處水軍。各地水軍的指揮系統歸屬沿江、沿海制置司,有時也隸屬於各屯駐大軍的都統司或殿前司,沒有定製。在沿江、沿海各地有官設造船所,建造戰船,在特殊時期也強徵民船爲軍用。

南宋殿前司有哪些歷史變遷?與水軍是什麼關係? 第2張

在各地水軍中,以接近首都臨安的許浦(蘇州近郊)、澉浦(杭州灣北岸)、定海(寧波近郊)最重要。許浦水軍原屬於定海沿海制置司(浙東福建沿海制置使, 置司明州定海 ),不久歸殿前司,後改編爲御前水軍,嘉熙年間兵員達到11500人,爲南宋規模最大的水軍。澉浦水軍隸屬殿前司,開禧元年有1500人。定海水軍隸屬沿海制置司,嘉熙年間有6000人。寶祐二年(1254),在首都臨安府又設置殿前司浙江水軍,有兵員2800人,鹹淳四年(1268)擴至一萬人,成爲最大的水軍之一。除此之外,福建泉州殿前司左翼軍有水軍3000人、廣東殿前司摧鋒軍有水軍2000人。

高宗紹興二年(1132),爲防禦金人從海上偷襲,設立了沿海制置司。沿海制置司最初只有一個官署,其後分爲浙東沿海制置司和浙西沿海制置司,分別駐在平江府許浦鎮和明州定海縣,兩司廢置不常,最後只有浙東沿海制置司保留了下來。沿海制置使例由所在地例由所在地守令兼,日常工作由副使負責,通常爲武職擔任。

面對元軍南侵,南宋末期殿前司系統的水軍,擁有一萬數千人的兵力,除了負責臨安附近的海防、江防外,也參與前線的抗元戰鬥。南宋末期,在漢水、長江流域,有京湖制置使呂文德指揮下的水軍部隊。在襄陽之戰進入膠着狀態後,和呂氏集團關係密切的范文虎,被委任負責統率精銳水軍,不久被派遣增援襄陽。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