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范仲淹是如何賑災的?不開倉放糧反而哄擡糧價

范仲淹是如何賑災的?不開倉放糧反而哄擡糧價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范仲淹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我國古代經歷了不少災荒,在災荒時期,當糧食全部耗盡時,就只能啃樹皮,吃觀音土,吃到後面,很多人被活活漲死。大街上橫屍遍野,走幾步就會遇到餓死的人,而惡犬常常會在瀕臨死亡的人邊緣徘徊,等到他倒下或斷氣,就會馬上分食這些“新鮮”的肉。

有的朝代甚至還出現了易子而食的現象,因此,災荒真不是鬧着玩的,它會在最短的時間內迅速奪走成千上萬人的生命。

既然有災荒,就一定會有賑災,今天我們要來看一個和賑災有關的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心懷天下的北宋第一名相范仲淹,據說他的那次賑災事件還成爲了大多數經濟學的經典案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范仲淹是如何賑災的?不開倉放糧反而哄擡糧價

一、范仲淹哄擡糧價救災民

故事發生在1050年,當時的杭州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旱災,一時間米價漲到了一斗一百二十文,那些沒有良心的商人趁着災荒哄擡大米價格,爭先恐後地發國難財。

這時候的范仲淹差不多有五十歲了,身爲杭州太守的他並沒有開放糧倉或是打壓糧價,反而眼睜睜看着糧價一路暴漲,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此外,范仲淹還在杭州城裏舉辦熱鬧的廟會以及划船等娛樂性質的活動,大量的有錢人砸錢來玩,而此時的城外卻因爲災荒而一片狼藉。

一時間,無數的謾罵聲襲來,百姓們認爲范仲淹一定在和那些商人勾結,並從中牟取暴利。其實,百姓們都冤枉范仲淹了,他可是名副其實的清官,是絕對不可能做出傷害百姓的惡劣行爲的,事情的走向都在范仲淹的掌控之中。

沒過多久,在短期內瘋狂暴漲的米價,使得大批外來糧食一波波涌入杭州,而當糧食的數量特別多的時候,糧價自然而然就下降了,即當供給遠遠大於需求時,價格一定會下降。就這樣,饑荒的問題迎刃而解,那些奸商的陰謀詭計也沒法得逞了。

此外,那些熱鬧非凡的廟會除了吸引來許多花錢的遊客,還要招募大量工人,這也使一些無家可歸的災民們暫時找到工作,至少不用餓肚子了,范仲淹利用經濟學的原理幫助杭州順利度過災年,堪稱國家的功臣,看來他不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還是一個智商卓越、頭腦清醒的經濟學家,實在令人敬佩。

縱觀范仲淹一生,他的仕途並不順利,但仍受到大多數人的追捧,這不僅僅是因爲他的人品,還因爲異於常人的能力。

范仲淹是如何賑災的?不開倉放糧反而哄擡糧價 第2張

二、繁榮背後的危機

不過,通過這一場賑災事件,人們除了感嘆范仲淹的偉大與智慧,還窺視到了看似經濟發展繁榮的北宋,早已面臨非常嚴重的政治與經濟危機。

首先,第一個危機就是北宋存在巨大的城鄉差異,范仲淹想要通過“市場”這雙無形的手來調控糧價,就得確保當時杭州城內的商品經濟是繁榮的。

而當時的杭州城正好滿足了這個前提條件,因此纔可以在短期內承受糧食上漲帶來的風險,同時也有錢招募災民來解決部分災荒問題,如若不然,杭州想要順利度過危機當真是難。

其實,當時的杭州城就是一整個北宋縮影,從杭州城內外的貧富差距,就可以窺視到一整個北宋城鄉差距的嚴重性,農村地區日益貧困,城市地區反而越來越繁榮,城鄉差距逐年擴大,其實早在北宋初期,城鄉差距就已經很嚴重了。

據說,有一次宋太宗在文武百官面前大肆誇耀汴京城的繁榮與富庶,但性格耿直的蒙正卻不以爲然,還懟了宋太宗好幾句話,說是城外到處都是被餓死凍死的人,連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外都是這種光景,更何況是其他地區的鄉下呢?

這是因爲北宋年間的土地兼併現象十分嚴重,那時候,國家的納農業稅的主體多是自耕農,可數量是有限的,他們除了要承擔兩季的賦稅,還要肩負七七八八的雜稅,據說這些雜稅加起來也有幾十種,連普通的農具以及鞋子也要交稅。

光是正常光景,交納春秋稅和雜稅就已經很難了,更別說災荒時期了。尤其到了范仲淹所處的北宋中後期,土地兼併更加嚴重,可以納稅的土地所剩無幾,再加上勞役也越發繁重,大多數農民不想承受沉重的徭役,就成了流民,到處逃亡。

范仲淹是如何賑災的?不開倉放糧反而哄擡糧價 第3張

第二大危機是賑災能力的大幅下降,其實許多人還是不能理解范仲淹爲何要擡高糧價,這不是多此一舉嗎?直接開倉放糧不也可以達到賑災的效果嗎?北宋那麼富有,怎麼連用來賑災的糧食都沒有呢?說起這件事,范仲淹纔是滿肚子委屈,其實“有糧”只不過是個幌子罷了。

北宋有個常平倉,裏面儲存的都是北宋的救命糧食,只有常平倉不出現問題,北宋不管遇到多大的災荒,都可以挺得過去,但在范仲淹時期,常平倉出問題了。

學過歷史的同學都知道,北宋時期“冗官、冗兵、冗費”的現象特別嚴重,國家需要承受巨大的財政負擔,因此當遇到危機時,政府就會拆東牆補西牆,有點像當今社會出現的“以貸還貸”現象。

常平倉成了救命稻草,哪裏需要就往哪裏調點去,據說各地的官司常常找常平倉籌錢,因此,在鬧饑荒之前,常平倉幾乎空空如也了,而日常管理常平倉的官員也是整日無所事事,監守自盜。

雖然司馬光等正直的官員也反映過常平倉的弊端,但最後情況仍然沒有任何改變,遇到災情時,還是指望不了常平倉,這才逼得范仲淹絕地求生,想出提高糧價的辦法來。

可這種方法治標不治本,短時間用此辦法還可以,如果遇到更大的饑荒,又該如何解決呢?也難怪後來王安石不顧天下人反駁,也要堅持變法。雖然王安石實施變法最後失敗了,但他也算是努力了,至少爲北宋的未來拼搏和抗爭過。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